馬克思的資本增殖法則理論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2-08-18 23:52:06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的經濟金融化和全球化,使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了高增長、高就業、低通貨膨脹的新經濟現象,但也導致了工人收入和福利增長停滯、工會力量下降、金融資本權利上升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問題。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劇烈,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普遍嚴重下滑,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緩慢,全球失業率居高不下。盡管這些國家的政府實施了極其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但經濟只是從衰退趨勢轉變為緩慢增長狀態,以及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如政府債務危機、人民收入和福利大幅減少等。自危機爆發以來,外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對危機的原因進行了大量分析。約翰·杜梅尼爾·貝拉米特和米拉米特。列維和其他學者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制度的實施加強了金融壟斷,從而提高了利潤率、積累率和社會收入分化。①克里斯·哈曼、安德魯·克里曼、弗朗索瓦·沙奈、阿蘭·弗里曼等學者認為,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利潤率顯著下降,20世紀80年代以后沒有繼續反彈的趨勢,利潤率下降是當前危機的根本原因。②戈登、愛德華從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出發,認為國家管制積累的社會結構比自由積累的社會結構更能促進資本積累率的提高和經濟穩定增長,并主張通過下層階級斗爭和廣泛的社會運動,促進國家管制積累的社會結構的重建。③這些學者對新自由主義危機的分析僅限于金融資本權利的上升、利潤率的變化和新自由主義制度的局部因素。表面因素忽視了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內部發展和變化的驅動力,以及資本增殖法對生產力發展和工人收入增長的限制作用。本文從馬克思資本增殖法開始,探討了新自由主義危機的原因,分析了危機后世界經濟秩序變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是馬克思的資本增殖規律和當代資本積累制度變化的內在規律。
馬克思的資本增殖法則理論認為,為了增殖,資本必須不斷積累和擴大再生產。隨著資本積累的發展,當生產擴張速度高于勞動生產率的上升速度時,如果勞動力供應保持不變,工資率的上升速度將超過勞動生產率的上升速度,導致利潤率下降,資本增殖條件惡化,最終導致經濟衰退或危機。④然而,資本主義有通過改變生產方式來實現資本持續積累的傾向。馬克思也高度肯定了改變生產方式的無窮無盡動力:資本生產在矛盾中運動,這些矛盾不斷被克服和生產。⑤。克服這一矛盾的過程是資本主義改變生產方式的過程,從而創造資本增殖的有利條件,使資本主義重新繁榮。那么,資本主義的變化實際上是如何進行的呢?資本主義發展的增殖條件是什么?以馬克思資本增殖法為基礎,從二戰后美國資本主義的具體變化過程中尋找資本積累制度變化的內在規律,為分析新自由主義危機提供理論基礎。二戰結束后,美國的資本增殖條件顯著改善。首先,二戰后被抑制的住宅建筑、固定資產投資和耐用品消費需求完全釋放;其次,為了實現主宰世界的目標,美國繼續與蘇聯進行冷戰。在此期間,美國從富人和大公司那里獲得了大量稅收,并通過軍事訂購合同和研發補貼為大公司創造了巨大的生產擴張和利潤空間,使寡頭之間的競爭不再激烈,可以在不斷提高生產率的情況下保持工人工資的上升趨勢,穩步賺取超壟斷利潤;最后,以美國為導向的科技革命在這一時期取得了重大進步,并將成果應用于工業部門。這些因素促使美國經濟迎來了20年的黃金發展,大公司資本主義持續繁榮,人民收入和福利普遍增加。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以來,美國的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社會福利水平擴大。經濟的持續繁榮使人們高度贊揚凱恩斯的經濟政策。1963年,約翰遜當選美國總統,在任期間提出了建設偉大社會的理念,不斷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其中工資水平的上升繼續增加勞動力成本。1970年以后,工資上漲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導致利潤率下降。整個社會福利支出上升到1271.49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4.1%,其中很大一部分依賴于政府的財政赤字,導致政府無法承受財政負擔的負擔。經濟繁榮使人們積累了大量財富,使消費模式從普遍的公共消費轉變為追求個性和自然主義,使新技術的中型公司可以通過技術效應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以個性化和創新產品的生產與寡頭企業的規模經濟競爭。日本和西德的先進技術產業使美國公司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原材料控制競爭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面對這種國內外競爭壓力,核心大公司操縱價格的能力繼續下降,不足以彌補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利潤率下降,進而加強了生產停滯和失業率的上升趨勢。第三,石油危機和凱恩斯政策失敗。1973年中東戰爭爆發時,阿拉伯對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不斷提高石油價格,導致生產部門成本大幅上升。此時,在用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指導經濟運行時,生產因素價格上漲,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導致的產品購買過剩,導致產品過剩更加嚴重。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二戰后,資本增殖條件改善驅動的生產擴張和技術變革最終導致資本增殖趨于惡化。此時,亞洲密集的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國內外競爭加劇的美國大公司,推動其規模縮小,外包生產,導致世界各地建立生產鏈的生產模式變化。計算機設備信息、存儲箱回收系統的發展和衛星通信技術的進步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持。從而形成新一輪資本增殖條件改善的渠道。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資本自由流動普遍加快,工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政府通過金融和貨幣政策干預國際貿易的能力顯著下降,強調政府干預經濟的舊制度將阻礙新資本的增殖條件。此時,新自由主義的執政理念應運而生,其核心主張是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主要體現在:一是放棄凱恩斯主義時期倡導的需求管理政策,認為政府干預經濟失去經濟績效,經濟體可以保持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二是減少對金融市場的控制,實施自由貿易,清除資本和貨物跨國流通的障礙;三是通過減稅確保富人的利益,增加富人的投資熱情,減少社會福利費用。結合馬克思的資本增殖法和當代資本主義變化的具體演變過程,可以看出,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下,政府財政收入、人民收入和福利的增加取決于社會生產體系的擴張,這取決于資本增殖條件的改善。因此,制度和制度必然會隨著資本增殖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國家必須實施能夠為資本增殖創造有利條件的制度,間接提高人民收入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