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功能衰竭臨床特點和診療現狀
摘要:1前言雖然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并非急重癥中常見的臨床疾病,但其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發達國家的ALF常發生在沒有肝病的年輕患者中,藥物誘導的肝損傷是主要原因[1];發展中國家的病因學主要是病毒性感染,如乙型和戊型肝炎感染被認為是主要病因。雖然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數據很少,但發達國家的監測報告顯示,每年每百萬人發病率為1至6例,接近每年2000例[1]。由于ALF發病率低、疾病進展兇險和臨床表現高異質性導致了有限的證據基礎來指導臨床治療[2]。然而,由于重癥監護治療的進步和急診肝移植的出現,近年來存活率有所提高[3]。急診往往是ALF的診治通道或急診ICU(EICU)治療中心,了解或掌握ALF發病機制和診療策略是對ALF早期診斷、及時和恰當處理的重要基礎,本文重點討論了當前ALF的臨床特點和診療策略。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嶺南現代臨床外科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