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水庫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及其時空變化
摘要:為了研究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工程運行對密云水庫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及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2014-2016年在密云水庫設置了7個采樣點每月采樣1次(冰封期除外),進行底棲動物調查,分析了底棲動物群落結構、密度、生物量、優勢種及其生物指數變化。結果顯示,調查期間共檢出底棲動物17種,其中搖蚊幼蟲12種,環節動物5種。底棲動物平均密度為455.0個/m^2,平均生物量為2.70g/m^2,其中優勢種為紅裸須搖蚊(Propsilocerus akamusi)和克拉泊水絲蚓(Limnodrilus claparedianus)。底棲動物群落呈現出明顯的時空變化,11月密度和生物量達最大值,分別為808.9個/m^2、6.94g/m^2;8月出現最小值,分別為180.4個/m^2、0.72g/m^2。水平分布上,水庫中心底棲動物密度和生物量達最大值,分別為916.7個/m^2、6.08g/m^2;白河壩為最小值,分別為307.1個/m^2、0.70g/m^2。底棲動物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Pielou均勻度指數、Margalef豐富度指數均在4月達最大值,分別為1.43、1.13、1.14;9月出現最小值,分別為0.38、0.27、0.31;3項指數在潮河口達最大值,分別為1.08、0.64、1.01,在潮河壩、白河壩指數相對較低。同時分析了隨著密云水庫水深增加,底棲動物群落的結構變化。研究表明,受調水的影響,目前密云水庫底棲動物群落結構不穩定,處于重構期。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水生態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