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濱江地區生態用地演變及驅動因素分析——以長江南京段為例
摘要:從中小尺度對城市濱江生態用地演變進行研究,可為制定生態用地開發與保護政策提供重要參考。基于2005、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數據,利用轉移矩陣等方法分析了南京濱江1 km范圍內生態用地演變特征,并從城鄉用地沖突和政策有效性角度對這些變化進行探討。結果表明:(1)耕地大面積減少導致濱江地區生態用地比重下降,由2005年的71.86%下降到2018年的65.54%,但是林草地等半自然生態用地的比重略有上升;(2)林地、內陸灘涂保留率較高,耕地、園地、水域等地類變化以數量凈變化為主,而林草地以空間交換變化為主;(3)生態用地流失熱點區主要位于中心城區與近郊區間的城鄉過渡帶,并臨近產業園區,建成區擴張是其主要成因;(4)政策規劃對濱江生態用地演變作用明顯,沿江開發政策加劇了生態用地流失程度,而生態紅線等規劃對某些重要生態用地保護效果顯著,土地利用規劃在用地管理方面效果顯著,但仍存在耕地、裸地、內陸灘涂被違規侵占現象,長江防洪堤對生態用地保護作用不顯著。要使生態空間得以長期存在,不僅需要明晰的政策邊界,還需要加快形成公眾對生態景觀的整體認知和基于生態用地功能目標的保護政策。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