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區地震震源機制解及震源深度特征——以中等強度地震為例
摘要:以四川地區2008—2015年期間發生的ML4.0~6.0地震為例,利用四川區域臺網寬頻帶波形資料,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計算其震源機制解和最佳震源深度,在此基礎上分析地震震源機制解和震源深度空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1)四川地區地震震源機制解類型存在顯著空間分區特征。逆沖型地震集中分布在龍門山斷裂帶和川東盆地,揭示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地塊與華南地塊的相互作用方式——強擠壓。走滑型地震絕大多數分布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區,這是由于印度板塊向北東推擠和青藏高原物質向東擴張所導致的上地殼物質沿大型斷層滑移。正斷型地震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斷裂帶北段和汶川大震主震區,金沙江斷裂帶北段的拉張應力狀態應是由青藏高原東部下地殼物質流動對上地殼物質有拖曳作用,與多力源組合共同作用決定的;而汶川主震區的正斷型地震應是主震后震源區不同來源動力作用的復雜應力調整現象。其他類型地震都分布在龍門山斷裂帶,屬于汶川或蘆山地震的余震活動,其成因為大震后震源區不同來源應力作用使主應力方向傾斜偏離了水平面和垂直面而引起的應力變形。(2)震源機制解參數中的P、T、N軸反映了地震前后震源區應力狀態的變化,是震源區構造應力的一種體現。四川地區構造地震的P、T軸方位空間展布存在地區差異:川西高原地區以約31°緯線為界,北部區域P軸方位呈NEE向,南部區域呈SEE向(平均約E19°S);龍門山斷裂帶南段P軸方位呈SEE向(平均約E25°S),中、北段P軸方向離散,無優勢方位;攀西地區P軸方位呈SE向(平均約E51°S);T軸方位在川西高原呈近SN向拉張,在攀西地區又轉為NE向,呈順時針旋轉趨勢。(3)四川地區地震震源深度空間分布差異顯著。從整體來看,四川地區地殼優勢孕震層深度范圍為5~15km,深度更深的地震分布在地殼厚度存在異常的?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地震工程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