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CPMS原位微區面掃描分析技術及其礦床學應用實例
摘要:LA-ICPMS原位微區面掃描技術的發展對解析具有包裹體、環帶結構的礦物或受多期巖漿/熱液活動影響形成的溶蝕再結晶的礦物具有重要的地質意義。黃鐵礦作為最普遍的硫化物種類之一,可形成于各種類型礦床中,其微量元素組份記錄了礦床形成過程的重要信息。通過LA-ICPMS原位微區面掃描技術獲得的黃鐵礦晶體內部結構組份信息可用來限定成礦流體的性質、厘定成礦流體的演化規律、示蹤成礦物質來源、約束變形變質作用過程中元素的活化和遷移行為,以及約束礦床成因等。本次研究選取了內蒙古二連盆地中巴彥烏拉大型鈾礦床、遼寧青城子地區榛子溝鉛鋅礦、加拿大Pardo砂金礦中的黃鐵礦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原位微區LA-ICPMS元素面掃描技術揭示其內部組份及結構信息,探索該技術在不同類型礦床中的應用價值。巴彥烏拉大型砂巖型鈾礦床中的黃鐵礦的內部組構信息顯示成礦體系的p H和Eh對硫酸鹽還原細菌活動均有影響,并控制與之相關的鈾礦化;且成礦體系的p H和Eh受到外界不斷供給的地下水的影響,呈振蕩性變化。遼寧榛子溝鉛鋅礦中的黃鐵礦的內部組構信息顯示礦化過程受到了至少兩期流體活動的疊加影響,包括早期同沉積時期的流體以及晚期與燕山期巖漿活動有關的熱液流體。加拿大Pardo金礦中黃鐵礦的內部組構信息顯示礦床中半自形-自形的黃鐵礦實際包含碎屑成因的磨圓狀核部及后期熱液活動形成的增生邊;金主要呈浸染狀分布在碎屑成因的黃鐵礦核部,后期熱液活動對金礦化影響微弱。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巖石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