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積序列與亞洲季風氣候起源演化
摘要:亞洲季風氣候起源與演化受海陸地貌格局和全球溫度變化等影響。關于亞洲季風氣候起源的時間,有第四紀早期、晚中新世、早中新世至漸新世晚期、始新世等多種說法。獲得連續的長時間的季風氣候變化記錄,是認識亞洲季風起源和演化過程的關鍵。渭河盆地位于我國中部,是一個處于現代亞洲季風降水影響邊緣區域的斷陷盆地。從始新世開始,渭河盆地接受了厚度超過7000 m的較為連續的河湖相沉積物,在晚中新世約7 Ma開始堆積同期異相的風塵沉積。盆地匯集了1.35×105 km2受季風降水控制的渭河流域地表徑流,因此,渭河盆地可以看作是新生代亞洲季風降水的雨量筒。過去10年,我們對渭河盆地新生代紅河組、白鹿塬組、冷水溝組、寇家村組、灞河組、藍田組和三門組、洩湖組等沉積序列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生物地層、磁性地層和古氣候代用指標的綜合分析,認為渭河盆地的沉積序列記錄了從中始新世溫室地球(greenhouse)到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與全新世冰室地球(icehouse)亞洲季風降水階段演化的過程。研究認為,在從中始新世約45 Ma到晚上新世約3.4 Ma漫長的氣候演化過程中,渭河流域處于相對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降水量較多;早更新世約2.6 Ma以來,降水總體減少,在冰期-間冰期時間尺度變幅和變頻增大。季風降水的這種兩階段演化可能受到全球溫度(尤其是北半球冰量)演化的驅動,也與海陸地形格局、喜馬拉雅-青藏高原生長和副特提斯海退縮有一定的聯系。亞洲季風降水演化是在新生代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區域響應,與在不同溫度條件下赤道輻合帶(ITCZ)移動驅動的季風降水帶位置和寬度有關。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第四紀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