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贛邊界鹿井地區印支早期花崗巖的發現及意義
摘要:印支期花崗巖在華南分布較廣泛,文獻報道過的印支期花崗巖主要屬后碰撞花崗巖類型,形成時代多位于中晚三疊世。本研究報道的湘贛邊界鹿井地區蕉葉垅隱伏花崗巖體,為中粗粒花崗結構,含白云母,主量元素以富硅(SiO2=73.97%~76.92%)、高鋁(Al2O3=12.56%~13.86%)、高鉀(K2O=4.02%~5.13%)、K2O>Na2O為特征,屬高鉀鈣堿性巖石系列,A/CNK=1.17~1.30,為過鋁質巖石。微量元素以富集Rb、K等大離子親石元素和Th、U、Ta、Nb、Zr、Hf等高場強元素為特征,其中U含量3.24×10^-6~15.40×10^-6,平均8.31×10^-6,Th/U比值1.21~1.98,具有富鈾巖體的特征。巖石輕稀土元素較富集,輕重稀土分餾明顯。LA-ICP-MS鋯石U-Pb測年表明,巖石形成年齡為(247±2.2)Ma,可歸屬印支早期(T1)侵入巖。鋁飽和指數和Rb/30-Hf-3Ta圖解顯示,巖石形成于大陸碰撞的構造環境,表明華南地區在三疊紀早—中期,可能存在一次構造環境由擠壓到伸展的轉換。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現代地質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