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針治療中風后抑郁臨床療效系統綜述與meta分析
摘要:[背景]眼針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療效確切。[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評價中風后抑郁有效性。[檢索策略]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萬方、維普、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Pub Med和Cochrane圖書館數據庫。檢索時限:建庫至2018年12月。[納入標準](1)研究設計:眼針治療中風后抑郁隨機對照試驗(RCT)中、英文文獻。(2)觀察對象:明確診斷中風后抑郁,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或1995年《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及抑郁證診斷標準。(3)干預措施:治療組眼針(彭靜山)或眼針配合其他療法,對照組中藥、西藥、體針或心理干預等非眼針療法。(4)結局指標:有效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評量表(SDS),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SS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等相關測量數據。[數據收集與分析]檢索所得文獻導入Note Express軟件初篩,2名研究員依據納排標準獨立篩選鑒定,意見分歧請第三方仲裁決定。資料提取表提取內容:基線情況、干預措施、有效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評量表(SDS)、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SS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等。[主要結果]初篩獲得文獻59篇,刪除重復文獻31篇,閱讀題錄及原文,剔除動物實驗1篇、研究進展類8篇、非中風后抑郁相關疾病類8篇、不符合納排標準臨床研究2篇,最終納入9篇。Meta分析結果:總有效率RR=1.22[1.12,1.33],P=0.68>0.05;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HAMD)MD=3.22[3.04,3.39];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DS)MD=3.73[3.63,3.83]。[問題與展望]眼針配合藥物或體針治療中風后抑郁優于非眼針療法。總樣本量偏少,療效證據不夠充分,納入文獻方法學研究質量不高;未來宜注重方法學,提高證據強度。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實用中醫內科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