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腸炎
摘要:放射性腸炎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至倫琴射線發現 2 年后的 1897 年[1],它是由于腹腔或者盆腔腫瘤放射性治療后引起的腸管(包括小腸、大腸)黏膜損傷[2],很多證據表明放射性腸炎本質上是一種炎癥.放射性腸炎按照起病時間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腸炎兩類.急性放射性腸炎多在放療期間發病,臨床癥狀多在2 至 12 周左右自行緩解;慢性放射性腸炎一般在是放療結束后的幾個月至數年的時間內發展而來的[3],臨床表現不典型,隨著病程遷延,可致腸壁增厚、潰瘍以及腸纖維化,導致梗阻、瘺、出血或局部膿腫[ 4].隨著腫瘤治療效果不斷提高、生存期不斷延長,慢性放射性腸炎發病率逐步升高,臨床癥狀不典型,診斷及治療均存在困難,得到諸多關注.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醫學新知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