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區燕麥種植模式和收獲期對青貯品質的影響
摘要:旨在探討三江源試驗區燕麥種植模式和收獲期對青貯品質的影響,為三江源試驗區青貯方法的精準化提供理論依據。在拔節期、開花期、乳熟期和蠟熟期分別對‘加燕2號’(Avena sativa L.cv.‘Jiayan No.2’)+‘西牧333A’(Vicia sativa L.cv.‘Ximu333A’)、‘加燕2號’+‘西牧333A’+‘黑飼麥1號’(Secale cereal L.cv.‘Heisicao No.1’)和‘加燕2號’3種種植模式下的飼草青貯,60 d后對8個青貯品質指標測定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收獲期對飼草的青貯品質影響顯著,隨收獲期推遲,干物質質量分數增加,粗蛋白(CP)質量分數逐漸下降,酸性洗滌纖維(ADF)、中性洗滌纖維(NDF)及碳水化合物質量分數先增加后降低;開花期pH和氨態氮/總氮比值顯著低于其他收獲期;與燕麥單播相比,2種混播青貯顯著改善飼草發酵品質,其中燕麥+箭筈豌豆+黑麥青貯品質最佳,CP質量分數顯著提高,ADF和NDF的質量分數顯著降低;燕麥+箭筈豌豆+黑麥在開花期收獲青貯品質最優,CP為35.1%DM,pH為4.09,氨態氮/總氮為6.5%TN,ADF為29.9%DM,NDF為46.8%DM;與對照相比,不同收獲期3種燕麥種植模式青貯飼草部分營養成分均提高,CP質量分數增加,ADF和NDF質量分數顯著降低。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西北農業學報雜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