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建筑施工安全風險控制與安全管理模式創新
孫忠成
論文關鍵詞:建筑業 建筑施工項目 風險管理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建筑業的發展,在建筑施工中減少事故發生,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已成為建筑行業的一件大事。因此,開展對建筑施工項目的安全風險控制與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引言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社會環境瞬息萬變,各大型工程項目所涉及的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多,風險所致損失規模也越來越大,這些都促使科研人員和實際管理人員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重視對工程項目安全管理的風險管理。
2 建筑施工安全風險控制
2.1 建筑施工安全風險控制的原則
通過風險評價,確定了風險等級,就需對不同等級的風險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采取風險控制措施的一般原則是:(1)消除風險、降低風險、個人防護;(2)預防措施、保護措施、應急措施;(3)對極不可承受的風險要禁止作業,對重大風險要立即整改,對中度風險要限期整改,對輕度風險要加強監測和保護,對尚可忽略的風險,稍加注意,不必采取措施。
2.2 建筑施工安全風險控制的方法
建筑施工安全風險控制的一般方法有:確定安全目標、指標,組建機構,落實職責;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等;制定程序文書、作業指導書、操作規程、作業規范、管理制度等必要的文件;加強監督、檢查、測量及測試;對危險作業、危險設備、危險場所,加強運行控制;組織員工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特別是關鍵崗位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工作能力;發現事故苗頭、隱患,及時分析原因并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
2.3 建筑施工安全重大危險源控制
貫徹國家《安全生產法》,建立“企業負責、國家監察、行業管理、社會監督”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落實建設施工安全責任制,有效開展城市建設施工安全管理。
制訂和實施現場大型施工機械安裝、運行、拆卸和外架工程安裝的檢驗檢測制度。
開展施工安全重大危險源的辨識和項目施工安全風險評價,對可能影響社區安全的施工項目進行城市建設施工安全重大危險源登記。重大危險源登記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工程名稱、危險源類別、地址(地段)、建設開發單位、施工單位及聯系人、聯系辦法、重大危險源可能造成的危害、施工安全主要措施和應急救援預案(工作)。
建立城市建設施工安全(政府的)和項目施工安全(企業的)聯動應急救援預案和運行機制。
制訂和實施對項目施工安全承諾和現場安全管理績效考評(評價)制度。促使企業建立和完善施工安全長效機制。
3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建筑施工安全生產管理模式創新的思路是:以法律制度為基礎,以事故防范為目標,以企業自我約束為主體,以科技進步和管理方式現代化為手段,以強化宣傳教育、提高職工素質為保障,以遏制或減少重特大事故為重點,以不斷健全和完善政府監督管理機制為關鍵的現代安全生產管理模式。為此,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
3.1 管理方式的創新
轉變觀念,實質是使主觀認識符合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實際,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在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方式要有所創新。一是要實現從事后查處的被動型管理向事前預防的主動型管理轉變。今后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重點應放在重特大事故隱患、重大危險源的預防控制、治理和整改上。簡言之,就是防患于未然。二是要實現由經驗型管理向技術型、專業化管理轉變。過去,安全生產的管理更多的是憑借經驗的積累,規章制度的約束等。誠然這種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隨著當今生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迅速發展以及產業分工的日益技術化,這一傳統管理方式,無疑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應更多地依靠先進技術和專業化、職業化隊伍來實施有效的監管。三是管理客體應由單一所有制企業為主的“小安全”管理向全社會企業的“大安全”管理轉變。一方面,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近年來發生的重特大事故大都集中在鄉鎮、私營企業。為此,安全生產管理方式必須適應經濟市場化和所有制結構的新變化及事故多發的特點,即由過去只注重對國有企業的管理轉向對各種所有制企業,尤其是要強化對非公有制中小和外資企業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 3.2 管理手段的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要實現安全生產的根本性改善,必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安全科學技術,從硬件上做到本質安全,從本質上為遏制或減少重特大事故發生提供技術手段,使企業的安全生產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大力采用先進的科技成果,淘汰落后的施工技術、工藝和設備,從而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今后安全科學技術研究和發展的重點:一是在控制重特大事故與職業病危害的關鍵技術上要有所突破,力爭重點解決一些帶有共性和全局性的關鍵技術問題;要抓好重大危險源監控和重特大事故隱患整改研究。二是加強安全生產的技術基礎工作,推進安全生產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健全安全生產信息網絡和安全生產信息與事故統計網絡體系。三是實施安全科技示范工程,推進安全科技成果產業化。重大危險源的普查、評估與監控,企業職業危害風險分級與分級管理,新型、多功能安全防護用品的開發生產等將作為實施示范工程的重點。
3.3 企業制度的創新
從微觀層次上看,企業是國家經濟的細胞,是先進生產力的載體和經濟增長的主體。安全生產工作的落腳點是企業。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創新是安全生產宏觀管理制度創新的基礎。只要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做好了,安全生產形勢就有一個根本性的好轉,生產力的發展就有了基本的保障。當前,要逐步實現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員工從“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會安全”轉變,并形成企業安全生產的自我約束和激勵機制。為此,一是要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按照國際規范建立企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強化企業安全管理,提高企業安全管理水平,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確保企業安全生產,提高企業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措施。二是建設項目必須進行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工作。開展建設項目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是建設項目前期工作的必經程序,是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建設項目做到本質安全,不留事故隱患,從源頭治理事故發生的重要保證之一。今后新建、改建、擴建的工程建設項目,必須進行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以保證安全生產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不給安全生產留下隱患。凡應進行預評價而未進行評價的建設項目,沒有開工或沒有竣工的建設項目應立即進行預評價,已經竣工投產的建設項目必須對其安全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存在安全生產隱患的必須限期整改。未進行預評價的建設項目一律不予批準開工建設,未經預評價或評價不合要求的竣工項目應停止生產運行。三是加快市場經濟條件下安全生產中介組織的發展,建立和健全安全生產認證、咨詢和服務體系。
此外,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利用多種方式創造各具特色的企業安全文化,使職工在心理、思想和行為上形成安全生產的自我意識,創造安全環境氛圍。加強車間班組的安全文化建設,倡導清潔生產、文明生產、安全生產。當前,應突出抓好企業經營管理者,尤其是非公有制企業和鄉鎮企業法人代表的安全教育和培訓。同時,應加強對職工上崗特別是特種工種人員的培訓和教育。企業要建立安全生產現代管理機制,樹立良好的安全生產形象,以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從容應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挑戰。
[1]丁傳波.施工企業安全評價研究,建筑技術.2004.
[2]魏安能.建立建筑施工安全保證體系的構想,建筑安全,2005.
[3]姜華.施工項目安全控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