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信息化條件下的航空電子工程專業課程改革研討

曹乃森

摘 要: 信息化武器的廣泛使用要求軍事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應及時作出調整。本文結合信息化戰爭的特點,詳細分析了原課程設置在信息化教學方面的不足和課程內容改革基本方向,結合裝備實際需要建議增加的數據通信技術、數據鏈原理等相關內容,并對培養創新型教師等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信息化戰爭 航空電子工程專業 課程設置 師資隊伍建設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新型的信息化武器在部隊的裝備運用,促使現代戰爭正在向信息化戰爭轉變。我院作為培養航空機務維修人員的院校,必須緊跟武器裝備信息化的發展步伐、深化課程改革,適應全軍信息化建設跨越式發展的要求。本文針對信息化條件下航空電子工程專業知識結構要求,對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和課程設置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信息化戰爭的特點 (一)數據鏈技術的廣泛應用,已成為提高武器效能的倍增器。 信息化戰爭中的信息網絡,是依靠享有“數字化戰場中樞系統”之稱的數據鏈建立起來的,數據鏈將戰場上的指揮中心、各級指揮所、各參戰部隊和武器平臺鏈接在一起,構成了陸、海、空、天一體化的數字信息網絡。在該網絡中,各種信息按照規定的格式,實時、自動、保密地通過數據鏈進行傳輸和交換,從而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武器平臺的作戰效能。 目前以坦克、火炮為代表的傳統陸基作戰平臺,以水面艦艇、潛艇為代表的傳統海上作戰平臺,以飛機、直升機為代表的傳統空中作戰平臺,以及其它雷達、衛星等大型作戰平臺,在原有火力優勢基礎上通過加裝或改造使其兼容數據鏈技術,成為高技術信息化武器裝備。這種信息化武器也成為一種可以交互鏈接的、能夠實現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武器平臺。數據鏈能夠充分發揮數據傳輸、交換和信息處理的效能,實現各戰區內機載、陸基和艦載戰術數據系統之間的信息傳輸,為作戰指揮人員和戰斗人員提供指揮、控制等作戰數據,并可完整地描繪戰場戰術態勢圖。 (二)復雜電磁環境下的電子戰成為決定戰爭結果的決定因素。 電子戰(EW)是現代戰爭的關鍵組成部分。為了使作戰指揮系統具有快速、可靠的指揮能力,軍隊對通信系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作為獲取信息優勢的基礎,通信系統必然是交戰雙方首先打擊的目標。因此,除了用火力等手段摧毀敵方的通信工具外,采用通信對抗的手段,擾亂和破壞敵方的通信,就成為一種特殊的戰斗任務。通信對抗以其特有的作戰方式和作戰效能,在21世紀的信息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來重要的角色,已經滲透到作戰和武器系統的各個方面,成為信息戰制勝的關鍵。 二、航空電子工程專業課程設置狀況 航空電子工程專業,有時也稱航電專業,在機務維護中涉及設備多,需要的知識面廣,空軍工程大學、空軍航空大學、空軍第一航空學院、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陸軍航空兵學院等院校都設有該專業,并開設相關課程。目前各軍事院校該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狀況是,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包括人文學科、計算機應用、自然科學、英語等20門左右的基礎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設置包括軍事技能、電路基礎、數電、模電等12門左右的專業基礎課程;任職崗位課程包括電路設計、電子測量、通信設備、導航設備等大約10門課程。 從課程設置情況來,軍事院校在課程數量和學時數量已超過地方高校相關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要求。毫無疑問,這些課程能夠使軍校學員具備較強的基礎知識,較強的維護目前現有裝備的知識和能力。但軍校學員畢竟有其特殊性,大量新機的裝備和現代化戰爭的需要,對軍校學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軍隊院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來看目前的課程設置存在以下兩點不足。 (一)前瞻性不足。 裝備發展的指導思想是“裝備一代、研制一代、設計一代”,而且要“人等裝備,不可裝備等人”。而目前各院校的課程設置狀況顯然不能滿足這一需要,在新技術新裝備的學習方面較為欠缺,雖然也有新技術新裝備方面的學習,但僅是做到了與部隊同步,沒能做到“人等裝備”。 (二)在課程設置上沒有體現出信息化技術的特點。 目前的課程設置雖然有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內容,但僅有計算機方面的內容還體現不出信息化技術的特點。信息化技術體現在信息的獲取能力、信息化武器的使用等方面的內容,目前各院校的課程設置方面仍缺乏。 三、軍隊院校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課程體系建設必須與部隊需求相適應。 航空通信與導航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必須與部隊需求相適應,為部隊提供高素質的工程技術軍官和復合型指揮軍官是軍隊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課程體系建設要保證使學員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滿足部隊維護及發展的需要,使他們早日成為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 (二)課程體系建設必須與裝備發展相適應。 航空通信與導航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必須與武器裝備的發展相適應。根據我軍一貫的軍事裝備發展思想,即“裝備一代、研制一代、設計一代”的指導思想,今天裝備的航空設備,過幾年就有可能成為老的或即將淘汰的設備,新的、更為先進的設備將裝備部隊。而軍校學員畢業后要在部隊服役20年左右,因此學員的知識結構應具備超前性,課程設置也就必須具備超前性,寧可“人等裝備,不可裝備等人”。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不斷地更新,使新知識、新理論盡快引入,而且要不斷地淘汰課程中的陳舊概念、理論,使課程保持先進性,使教學緊跟武器裝備研制和發展的步伐。 (三)課程體系建設必須與現代戰爭需要相適應。 現代戰爭已由過去的機械化戰爭轉變為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技術戰爭,信息技術與信息化武器的大量使用已成為現代戰爭的特點。為此課程體系建設也必須與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技術戰爭相適應,在課程設置上要體現信息化技術方面的特點,增加對信息化武器認知與使用方面的內容。 四、航空電子工程專業課程改革設想 目前各院校課程設置上的不足根本體現在信息化技術方面的不足。部隊的新裝備有相當一部分進行了信息化改造的裝備,如航電一體化裝備、擴跳頻通信裝備、電子對抗裝備等。而且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部隊更新的裝備也將是信息化裝備。為此航空電子工程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重點是要使課程設置與信息技術、信息化武器發展相適應。根據各院校課程體系的不足,建議增加以下課程或相關內容。 (一)網絡和數據傳輸的相關知識。 這些知識對于地方院校計算機和通信專業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對軍校非計算機專業學員來說較為欠缺。增加該課程可以提高學員信息的獲取能力與相關通信線路的維護能力。為適應航空部隊信息化發展的需要,航空電子工程專業課程應增加網絡協議、網絡互連、數據編解碼和差錯控制等方面的內容。 (二)數據鏈的原理與維護的相關內容。 數據鏈技術在美軍已應用多年,我軍目前已有新裝備使用了這一技術,但對我軍來說仍然是一項新的技術。隨著數據鏈技術在我軍的應用,原來的課程中沒有的這部分內容應該加上,使學生畢業后能快速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的崗位工作。 (三)電子對抗與反對抗相關知識。 現代戰爭已改變了過去的那種對抗模式,轉變成為新型的信息戰模式。信息的獲取至關重要,而大量的信息的獲取、傳輸和交換通常要借助無線電波來實現,因此,通信與導航專業的學生應熟悉電子對抗與反對抗相關知識,適應將來所處的復雜電磁環境。 五、幾點建議 (一)加強與研究所(工廠)和部隊的聯系和溝通。 由于保密紀律和同行競爭的限制,研究所(工廠)研制新設備的過程中往往不希望院校教員參與,所研制的產品技術資料院校教員也不得而知,客觀上阻礙了院校教員跟隨新裝備、新技術的應用步伐。盡管教員本人可以通過網絡資料、外文文獻、軍事刊物等途徑來了解裝備的發展情況,但這些資料往往是不全面的,設備原理和設備維護方面的詳細資料往往無法獲得,影響了院校任職教育的發展,不利于學員的上崗培訓。因此學院及教員本人應設法通過各種渠道加強與研究所(工廠)和部隊的聯系和溝通,讓教員及時了解裝備的發展情況和應用情況。學院機關也應主動謀劃,積極創造有利條件,疏通教員計劃代職、合作協調代職、隨機任務代職的渠道,協調與研究所(工廠)及部隊的關系,以便教員能及時取得第一手的實踐經驗。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高水平的創新型教師。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水平的創新型教員,師資隊伍建設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軍校教員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具有較高的設備維護技能和創新精神。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為切實保證教學的整體水平,學院要盡快采取對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教員的引進和培訓的力度,提高教學人的教學水平和實踐水平,為教學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三)加強教材建設,優化教學內容。 加強教材建設是提高我院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我軍的信息化建設在還處于起步階段,新知識的運用還不是十分成熟,教材的編寫應結合裝備在部隊的使用維護情況,原理講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前沿知識介紹要結合外軍的裝備和使用情況,做到“知己知彼”。 教學內容,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層次。依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建立人才模型,學院應根據人才模型選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適應裝備發展的能力,使其具有畢業后5—10年的知識儲備。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