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態教材對電工電子的影響
孫琳
摘要:電工電子立體化新型態教材體系構建的目標在于通過激發興趣、引導學習、開展電工電子教學以及實驗教學,以全面提升大學生電工電子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力,強化實踐動手和創新思維。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工電子教學的呈現形式不再拘泥傳統紙質書,而是以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數字課程、新型態教材形式出現,這將有助于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
關鍵詞:新形態教材;立體化;電工電子;信息技術;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作為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的最新發展形式,自2008 年被提出以來,引起了國內外眾多高等教育機構、商業資本、互聯網公司的極大興趣,在2012 年迎來了爆炸式的發展,為全球開放教育模式帶來了新的曙光[1 ~2 ]。而翻轉課堂(FlippedClassModel)最早運用于美國,研究學者認為,翻轉課堂就是把傳統課堂上課程知識講授的過程移到課外,充分利用課上時間來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3 ]。教育部在2003 年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 號文件),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正式啟動,意圖建設一批示范課程[4 ]。2011 年,教育部在多年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基礎上頒發《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 ]8 號文件),啟動了第二輪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包括精品視頻公開課與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目的在于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加強優質教育資源建設、普及和共享,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5 ]。由此,MOOC的出現,為我國未來開放課程的建設提供有利的資源和平臺,也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做出了鋪墊。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電工學”是在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資源共享課程基礎上規劃建設的,于2017 年6 月在中國大學MOOC上線,是為該校三個非電類學科下的20 多個專業在校生以及全國非電類專業學生而開設,是這些專業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課程。同年“電工學”課程被中國大學MOOC評為獎學金課程,并獲得2017 年度中國大學MOOC“新銳獎”。2018 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哈爾濱工業大學一直以來非常重視電工電子課程教學,在“電工學”教學和實驗改革方面與時俱進大膽嘗試,提高了教學效果,深受教師和學生好評,并于2014 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構建電工電子基礎課程研究性教學體系,強化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1 背景和意義
翻轉課堂改革了傳統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學習渠道單一的狀況;有助于實現自主式、探究式和協作式的學習方式;解決目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學時少、內容多、問題難于理解、討論互動少等系列問題。線上線下翻轉課堂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使教學不受時空限制,有助于教師建立多元化教學,使學生們可以自由學、重復學、互學、群學。圖1 為新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示意圖。圖1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示意圖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使電工電子課程既有理論知識的講授,又有實戰技能的培養,教師和學生態度觀念的轉變,是集理論課、實驗課為一體的綜合課程。采用理論與實驗相合的方式進行,主要有課堂講授、小組討論、線下交流、實驗等多種形式,如圖2 所示。
2 立體化新形態教材的建設
課程教學是高校大學生電工電子教學的一種有效形式,要充分發揮課程教學在理工科大學生教育中的作用,教材建設是課程教學的重要保證。伴隨著以學生為中心混合式教學的展開,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工電子的教學成果之一―――教材的編寫不再拘泥于傳統紙質書,而是與時俱進,緊跟國家精品課、國家級資源共享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伴隨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技術,編寫出多本新型態教材,不僅讓本校學生獲益,更為全國高校電工電子教學作出積極貢獻,讓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獲得了更優質的教學資源、更好的學習效果,更高的學習效率。主要成果列舉如下:(1)2005 年國家精品課“電工學”。(2)2013 年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電工電子實驗系列課程”,面向全校電氣、電子、控制、信息等電類與機械、材料、能源等非電類共計43 個相關專業,3000 多名學生開設的實驗課程,該本課程既包括基礎型驗證實驗、設計型實驗,又包括綜合設計型、研究創新型實驗。大學MOOC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電工學”于2017 年6 月在中國大學MOOC上線,累計開課5 次,學習人數達7 萬人,是非電類學科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課程。2017 年被中國大學MOOC評為獎學金課程,2018 年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iCourse課程教材,高等學校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學成果―――電工電子實驗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電子技術實驗教程廉玉欣主編電路實驗教程劉東梅主編電工學實驗教程王宇紅主編電工電子EDA實踐教程李琰主編高級電子學創新實驗教程王猛主編下面以《電路與電子技術(第二版)》新形態教材為例介紹新形態教材的特點[6 ]。在這本變“鮮活”的書中,可以看到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工電子課程如何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體驗式授課。線上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大量關聯視頻和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線上學習資源包括視頻、PPT課件、重點難點、測試題、作業題、討論題。首先打開這本第一頁就有“與本書配套的數字課程資源使用說明頁”,從中可以看到本書配套數字資源網站,用戶注冊后輸入封底的密碼,方可登錄如圖3 所示,學生可以到網站下載、觀看與本書相關的教學資源,也可直接掃描書中二維碼觀看相關教學視頻,如圖4 所示。掃描二維碼后讀者會發現:書中的視頻不是簡單的把傳統50 分鐘課堂的內容,劃分成幾個6-15 鐘的短視頻內容,更多的是對教學內容重新構建,優化設計,既保證了每個知識點的獨立性,又兼顧到前后內容的關聯性和整體內容的系統性和風格的一致性。這樣可大大提高學生們線下自學能力,同時吳建強教授作為國家級教學名師,還可以讓學生們一睹名師講課風采和魅力。
3 立體化新形態教材的特點
新形態教材是一本變“鮮活”的書,承載了更多教學內容,基于以上對它的介紹和特色分析,可以看出新形態教材的編寫對教師要求更高。為此,構建高校體驗式電工電子立體化教材體系定位需要突出以下幾個特點:(1)強化前沿性與先進性;(2)注重應用性與實踐性;(3)立足立體化與系列化;(4)基于線上線下開展混合式教學。基于新型態教材的特點,本套電工電子立體化新形態教材建構的主要特色是:(1)在內容編排和體系設計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創新重構,大量增加了前沿性和實用性的教學內容,既注重學科理論知識的內在邏輯,又大量涉及了電工電子教學的實務與經驗。(2)對教材的展現形式進行設計。根據教師備課教學需求出發,注重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和實踐性,邏輯地將相關教學備課資源進行系統編排,幫助授課老師快速找到課程所需的理論知識、方法實務和間接經驗信息,提供教師對各課程模塊的教學設計所需的各種資源,包括課堂引入、課堂案例、課堂測試、課堂討論、課堂演練、實驗實踐、課堂視頻、課后作業和課外實踐等資料,以互聯網為依托,圖文聲像全方位對學生感官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書中設置邊欄,用于編排二維碼,為體驗式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為授課教師方便、快捷、靈活地備課教學提供最直接的幫助,極大地提升了課程的授課效果。(3)紙質教材與數字課程建設緊密結合,依托高教社的在線學習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集課內外于一體的立體化教學資源。主要包括:多媒體課件、案例集、閱讀材料、網絡資源鏈接指引、實訓指導以及學生實踐成果平臺等。將傳統教材與輔助數字化資源集成于一體,在拓展教學內容,促進了學生主動性學習和訓練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動靜結合,紙質教材變得生動有趣。紙質教材中將教師講課視頻、動畫、彩色圖片制作成二維碼供學生掃描觀看,讓原本靜態的書變得“鮮活”。
4 結語
教學上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對原有教材引入互聯網新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工作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圖5 為混合式教學班與正常大班期末卷面成績對比,完全相同的期末試卷,采用混合式教學班在80 ~89 分之間占比明顯上升。圖5 混合式教學班與正常大班期末卷面成績對比綜上所述,電工電子立體化新形態教材是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有利工具,在閱讀形式上積極大膽創新,突破傳統紙質媒體單向傳播,拓展閱讀手段和空間,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促進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更促進了我國高校電工電子教育的積極展開,為其他高校提供教學案例平臺,分享教學經驗,滿足高校開設電工電子教育的教學指導和學生實踐創新技能自我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