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都市帶人口容量變化的相關因素分析
朱伯倫
內容摘要:長三角都市帶是我國經濟最活躍、生產力最發達、科技實力最雄厚的地區之一,同時在人口容量變化上表現出人口總量增加、常住人口增量遠大于戶籍人口增量的特點。本文從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和就業增長彈性的角度分析長三角人口容量的變化。
關鍵詞:人口容量 經濟增長 產業升級 就業增長彈性 西方著名經濟學家漢森認為,促成經濟進步的因素主要有三個:發明、新領土與新資源的發現和開發、人口增長。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是密切相關的,一方面,人口增長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生產力越發達,人口增長的基礎就越牢固;另一方面,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反兩方面作用,小基數下的適度人口增長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過度的人口膨脹則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經濟增長對人口容量的影響 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必然會吸引大量外來人口。到2000年,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多692萬人,凈流入長三角人口10年間增長18倍。 事實上,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兩者是復雜多變的關系,而不是簡單的線性相關。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總人口增長較慢而GDP增長較快,到1985年后,二者呈現出同向關系。類似情況也可以從在業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相關系數中得到體現。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業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出現了負相關,當時大批外地勞動力返鄉,在業人口出現負增長,但經濟依然保持相對高速增長,直到2001—2002年,在業人口的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才重新回到同方向變化。然而,就總體而言,從1978-2002年,無論是總人口增長還是在業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是相互促進的。本文將1978年到2002年主要年份的在業人口和GDP總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兩者呈高度正相關,相關系數穩定在0.99以上;將總人口與GDP總量進行相關分析,其相關系數高達0.83—0.89之間,呈高度正相關。 產業升級對人口容量的影響 根據錢納里的標準,2002年,長三角人均經濟水平為5258美元(PPP價格),處于工業化的初、中級階段之間,江蘇8市和浙江7市大致處于這一階段,唯有上海市人均經濟總量以常住人口計算為7458美元(PPP價格),處于工業化中級階段后期,而我國則為3920美元(PPP價格),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 從三次產業構成來看,2002年長三角經濟發展階段處于發達經濟的初中級階段,第一產業占GDP的6%,低于標準水平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GDP的52%,與標準水平一致;而第三產業為42%,高于世界平均2個百分點。 從分地區看,浙江7城市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為8.43%,比發達經濟的初中級階段標準8%高0.43個百分點,與長三角地區第一產業占GDP6%的水平高2.4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GDP比重低于發達經濟的初中級階段標準水平2.36個百分點,比長三角地區平均水平高2.2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比發達經濟的初中級階段標準水平低2.79個百分點,比長三角地區平均水平低4.7個百分點。換言之,浙江7市的產值結構處于發達經濟的初中級階段,但人均GDP與世界低收入國家相近。 江蘇省8城市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為7.02%,比發達經濟的初中級階段標準8%低0.98個百分點,與長三角地區第一產業平均水平高1.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GDP比重低于發達經濟的初中級階段標準水平1.43個百分點,比長三角地區平均水平高1.3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比發達經濟的初中級階段標準水平低0.45個百分點,比長三角地區的平均水平低2.36個百分點。江蘇省7市的產值結構處于發達經濟的初中級階段,但人均GDP與世界低收入國家相近。 而上海市的產業結構雖屬于發達階段的初中級階段,但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已降至2%,第二產業占GDP比重低于標準水平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比標準水平高11個百分點,與世界中高收入國家1998年的平均水平相近。 將長三角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長三角人均GDP達到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而我國的人均GDP經調整為1892美元(PPP),基本接近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從就業結構看,2002年,長三角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為26%,低于工業化中級階段24百分點,比發達經濟的初中級階段高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為41%,比發達經濟的初中級階段高11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為33%比發達經濟的初中級階段低17個百分點。總體判斷,長三角都市帶就業結構處于工業化中級階段與高級階段之間的水平。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注意到,長三角都市帶第二產業,無論是產值結構還是就業結構,都高于工業化中級階段的標準水平,這可能與制造業的世界性轉移相關。 把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結合起來看,長三角都市帶第一產業,26%的就業人數僅創造了6%的GDP,其生產力水平低下;第三產業以33%的就業人數創造42%的GDP,落后于第二產業以41%的就業人數創造52%的GDP。這說明長三角都市帶的就業結構與產值結構還不協調,就業結構滯后于產值結構,并且第一產業投入勞力多、產出少、效率低。 從縱向看,2000年與1990年相比,長三角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下降達12.6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基本維持不變,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上升了12.35個百分點。同時,長三角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超過了第一產業,從第3位上升為第2位;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從第2位下降為第3位。按照人口就業結構模型判斷,長三角人口就業結構已從傳統的正金字塔型轉變為過渡時期的鼓型模式。目前,長三角的產業結構基本實現了調整與合理化階段的任務,開始進入升級與高級化的階段。這符合世界性產業發展規律。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人口容量之間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