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成長歷程來看美國黑人民族文化
玄文奇
論文摘要:托妮·莫里森在《所羅門之歌》中講述了主人公“奶娃”的成長故事,其中體現出來的一大重要主題便是黑人孩子們的成長問題。成長是人類神秘復雜而又永恒的話題,這部典型的黑人成長小說,在通過“奶娃”追根回歸自身民族文化的歷程中,向世人展現了身處美國文化大熔爐中的黑人要想真正成熟發展起來,只能覺醒自我意識、發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論文關鍵詞:成長 黑人民族文化 自我意識 所羅門之歌
美國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憑借其力作《所羅門之歌》于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托尼·莫里森的一位藝術界朋友給她這樣留言:“你獲得的大獎也是我們大家的,你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確實如此,該書在美國乃至世界文藝界贏得廣泛好評,其作者托妮·莫里森也成為歷史上諾貝爾文學獎唯一的黑人女性得主,她的一系列作品在20世紀的美國文學發展中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一、《所羅門之歌》作為奠里森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是以黑人奶娃的成長為主線。
講述了奶娃擺脫各種束縛與羈絆,發現家族的巨大秘密和自己的真實身份,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歸屬,從而徹底的認清了自我,最終達到心靈的凈化與思想的升華。
故事通篇圍繞一個綽號叫做“奶娃”(Milkman)的黑人的成長展開,談到成長問題,我們知道,成長是指青少年通過經歷一系列的磨練和考驗后,突然頓悟,從而重新認識自我、人生和社會,獲得獨立應對社會和生活的知識、能力、和信心,進人人生的另一階段一成熟階段,這一發展過程被稱為initiation。以青少年的成長為主題的小說被稱為成長小說。通篇閱讀《所羅門之歌》,不難發現該作品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
小說的情節曲折有趣,描寫詼諧幽默,人物刻畫深刻形象生動。先看一下這個黑人男孩的出生,父母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沒有共同語言,奶娃的父親之所以能夠娶他的母親,最主要的還是貪圖了奶娃外公的財產和家業,并非傳統觀念里來自精神方面的愛情,正是在其姑姑彼拉特的精心策劃下,讓梅肯·戴德喝下所謂的壯陽藥,使得露絲懷上了奶娃,然后又是在彼拉特的庇護下,他才躲過了父親的蹂躪和折磨,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這個黑人男孩誕生了,可以說這是一個奇跡,也可以說是一種悲哀。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也是他所處的周圍環境不斷對其熏陶潛移默化的過程。奶娃的成長便受到周圍形形色色人的影響,奶娃父親梅肯·戴德是一個徹底的拜金主義房地產商人,他為人刻薄、冷酷無情,為了能繼承黑人醫生的大筆遺產,他娶毫無感情的露絲為妻。奶娃母親在奶娃看來是一個毫無地位可言而又難以理解的人,對被母親喂奶喂到六歲而感到羞愧和恥辱。奶娃對姐姐莉娜和科林斯也并無好感,甚至認為她們跟大街上拉客的妓女沒什么兩樣。奶娃的姑姑彼拉特在奶娃看來就是一個骯臟、貧窮、落魄、丑惡的象征,為有這樣的姑姑而感到無比的恥辱。
二、奶娃受到種種不同價值觀念的影響。
不論是來自父親的、母親的,還是姑姑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越發地跟周圍環境變得格格不入,因為圣餐問題父親打了母親,這似乎在童年或年少時顯得十分正常,但此時的奶娃早已受夠了父親的冷酷,出手打了父親,這一事件更加激發了奶娃掙脫父親枷鎖,尋找自由生活的殷切向往。
奶娃從此拋開了以往的虛華與傲慢,“不再假裝回避問題,不再躲閃羞羞答答地繞開困難走路”,敢于正視問題,面對現實,南方尋寶之行重新塑造了“奶娃”,雖寸進未得,但他尋到了比金子更珍貴的東西一戴德家族的根,知道了自己是會飛的所羅門的后代,為自己的祖先感到驕傲,找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找到了和自己本民族文化相聯系的紐帶,發現了自己的真正使命、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真諦。南方之行后的奶娃對家人、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感悟,這種認識與感悟是如此的理性和成熟。隨著奶娃思想道德責任意識的漸漸成熟穩定,奶娃褪去了浮夸與傲慢,從一個漠不關心的人成長為一個樂于助人的好人。
三、成長是文學永恒的主題。
成長的過程是充滿艱辛、困惑、希望和信念的過程。個人的成長終歸是一個民族成長的一面鏡子,黑人奶娃的個人成長史正是黑人民族文化的覺醒史,奶娃情感、道德、責任等各方面成熟的過程,經歷了種種的考驗與磨難,才最終達到了個人意識的獨立和覺醒。黑人民族要想真正的成熟發展起來,除了獲得經濟、政治上的獨立與解放,更需要真正找尋本民族文化之根,傳承和發揚黑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像奶娃那樣實現個人成長的飛躍,最終實現黑人民族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