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研究
郭平 張楚婕
論文關鍵詞: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資源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概念、實施的現狀及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提出了一些設想。
2006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學習班上要求“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溫家寶總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突出抓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幾項重點工程。可見此項旨在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工程,將對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縮小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文化發展上的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1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提出背景
文化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人類社會的每一個發展過程,都是政治走向科學,經濟步人發達,文化趨于振興的過程。回顧歷史,我國盛唐時期文化的繁榮,歐洲工業革命帶來文藝的復興,都創造了浩如煙海的燦爛文明。放眼當代,空前的工業繁榮所帶來的更是亙古未有的文化的振興。經濟的騰飛必然促進文化的振興,進而帶動整個意識形態的空前活躍。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更新又會推動社會的更加進步川。
從古代的藏經閣到現代的公共圖書館,圖書館在百年的發展歷史進程中所積淀起來的文獻,折射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歷史發展的軌跡。以一個傳統維護者的角色擔負著重大的歷史職責。20世紀90年代在歐美興起的協同學習、交流互動、知識共享的學習潮流,圖書館開始成為了知識共享信息的空間。
由此反觀我國目前圖書館的發展現狀真乃堪思堪考,當憂當慮。截止2以刃年,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675個,人均擁有圖書0.3冊;到館讀者18854萬人次,占全國總人口的巧%;有756個縣級圖書館全年無一分購書費,占全國公共圖書館總數的28.3%。經費短缺使圖書館失去了求新的能力,沒有什么業務,也不存在和外界進行交流乃至進行資源共享這與蓬勃發展的商品經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些困難和問題嚴重阻礙了文化信息的傳播,長此以往,圖書館發展的滯后,必然導致經濟發展的后勁不足,觀念的陳腐、保守,意識的停滯、僵化必將阻礙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當此時機,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提出,可謂應乎大時,順乎民意。
2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概念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共享工程”)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通過網絡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公眾享用的,由財政部、文化部組織實施,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直接領導、公共圖書館承擔的文化建設重點工程。它既是一項文化創新工程,又是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惠及千家萬戶的一項民心工程,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此工程于2002年4月正式啟動,將于5年內即2007年完成。其總體目標:是實現網絡聯網的“135”計劃,即實現1個國家中心、30個省級分中心,5000個以上的縣、鄉、街道和社區基層網點的聯網;完成以百萬冊件文獻共建和“四個一優秀作品”為核心的數字資源建設,即完成100萬冊文獻、1000臺優秀地方劇目、1000部優秀音樂作品、1000部優秀美術作品、1000件珍貴文物的數字化,并提供網上服務;通過文化信息資源聯合目錄,建立網上文化信息導航系統,利用國家中心、省級分中心以及基層中心組成的網絡開展服務。其特點是利用計算機、網絡、通訊、多媒體等新技術成果,建立文化信息資源的網絡傳播通道,開辟一個不受地域時空限制的嶄新的文化傳播渠道,面向大眾,服務最廣泛的公眾群體。
3“共享工程”的現狀
自2002年4月17日《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施方案》傳達以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這一項具有特定意義的工作,把它放到了一個重要的戰略高度。逐級傳達了文件精神,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各級財政也撥出專款加以扶持和投人,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據統計,到2005年3月,文化共享工程已經完成30’I’B數字資源的建設,由1個國家中心、32個省級分中心、3186個基層中心、5萬個服務終端構成的工作網絡初步形成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輻射人群上千萬。數字文化資源除通過互聯網傳輸外,還通過衛星傳輸、光盤載體、資源鏡像、配合使用機頂盒等各種傳輸方式,送到用戶尤其是農村用戶的身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隨時閱讀電子圖書、聽音樂、聽講座,觀看電影,欣賞戲劇、曲藝、舞蹈等藝術表演,學習、了解科技、法律、文化藝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相關知識,接受遠程培訓,有效提高了基層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雖然共享工程實施以來,各地工程建設工作都有了很大進展,但受領導認識和經濟條件等的影響各地發展很不平衡,還存在著許多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
(1)由于各地財政狀況不平衡,東西部差距大,吉林省2004年財政投入專項資金130萬元,但與其它省市相比投入較少(黑龍江省到位360萬元,遼寧省到位178萬元)。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我省“共享工程”工作的開展。
(2)前期硬件投入后,軟件采購或數據庫的購買卻無資金保證,使有的共享工程形同擺設,不能很好地利用和全面投入到讀者服務之中。版權問題是吉林省資源建設中的一大難題,盡管文化廳出面召集了相關單位開會專門研究版權的問題,但收效不大。
(3)作為共享工程載體的公共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管理和使用往往被與以營利為目的的網吧混為一談,接踵而來的就是工商、公安、稅務等部門的管理和收費要求的誤區,這就形成了對公益性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管理和發展的瓶頸。
(4)網站建設滯后,隨意點擊后發現,許多文獻資料建設不完整,檢索相當困難,有的甚至還比不上一般的商業網站。
(5)整體技術不完善,難以正常發揮作用,如實時傳輸的節目過少、基站服務器中的共享軟件不能實現共享、衛星傳送速率太慢等。
(6)受技術條件和人員水平所限及技術人才培訓不及時,很難在短期內整合出大批高質量的適合當地需要的數字資源。
4“共享工程”的建設
共享工程的建設,就其內容而言,并非如蜀道之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4.1網絡建設
互聯網的應用使信息達到的范圍、傳播的速度都有顯著增長和提高。“資源共享”的實施就是采用現代高新技術,推動文化建設中傳播手段的升級換代,從而推動文化事業的更快發展,逐步形成以文化信息的網上服務為基礎的新的知識經濟增長點。
2000年全國文化部門藝術表演場所1901個,演出場次6.4萬場,觀眾3738萬人次,直接到劇場觀看演出的人次僅占全國人口的3%。全國博物館1384個,舉辦陳列、展覽17752個,共8540萬人次參觀,僅占全國人口的6%,截至2002年全國共有733個公共圖書館無購書費,占公共圖書館總數的27.2%;全國人均購書費為0.29元,人均藏書為0.3冊。全國還有738個圖書館全年沒有購進一冊新書,這些困難和問題嚴重阻礙了文化信息的傳潘。“資源共享”將通過采用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徹底消除不同地區在獲取文化信息資源上的不平等,使文化信息能夠經濟、快速地傳送到各地,使老少邊窮地區的群眾也能享受到優秀文化精品,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的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文化建設的現狀,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 國內已有的軟/硬件開發能力,一大批國家"863’,的科研成果,為“資源共享”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國內外有關數字化資源建設的相關科研課題的進展,為“共享工程”的建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國家圖書館聯合上海圖書館等七館共同完成的國家重點科技項目“中國試驗型數字圖書館”,在數字信息資源庫設計、專用軟件工具和檢索標準等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為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共享工程”奠定了技術基礎。
4.2資源建設
(1)完成全國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研究等機構的文化信息資源聯合目錄。聯合全國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科研機構等,有計劃地對原有數據進行整合及制作新數據,建成上述機構的文化信息資源聯合目錄,搭建起一個公益性的數據交換平臺,在充分揭示這些機構文化信息資源收藏的基礎上,逐步完成全國的數字資源調度與指向系統,為實現文化信息資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及開展網上服務奠定基礎。
(2)完成以“百萬冊(件)文獻共建”與“四個一優秀作品”為核心的數字資源建設,即完成100萬冊(件)文獻、1000臺優秀地方劇目、1000部優秀音樂作品、1001部優秀美術作品、1001件珍貴文物的數字化,并提供網上服務。數字資源建設是“資源共享”的核心內容,要根據社會需求,通過已有數字資源的整合與采購、新建各類資源庫、網上信息的抓取與加工等多種方式和渠道,建設包括文化法規、圖書、音樂、美術、戲劇、戲曲、文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藝術教育、文化市場、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全國知名藝術家等信息的全方位文化數字資源庫。
(3)整合貼近大眾生活的社會文化信息資源。數字資源建設除包括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外,還要建設一批貼近大眾日常生活的社會文化資源,圍繞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考移默化的方式傳播先進文化。社會文化信息資源包括科普知識、法律常識、生活禮儀、農業科技、衛生保健以及百科知識等資源庫。
(4)建設支持文化信息資源共建的基礎信息資源。為避免信息資源的重復建設,“共享工程”可以把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資源集中進行建設,形成基礎信息資源庫,提供給有關的資源建設單位共同使用。
4.3服務建設
(1)進一步完善“共享工程”管理體制與工作機制。建立有效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是實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保障。在工作中,各地應認真研究本地實際,配合有關部門,將“共享工程”列人地區文化發展綱要,列人地區“十一五”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和信息化建設規劃。同時以省級分中心為骨干,以市級圖書館、基層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為依托,建立遍布城鄉的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網絡,實現統一服務,分級管理;進一步明確各級分中心的工作職責,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
(2)進一步推進基層中心建設。加大基層分中心和網點建設力度,努力使全省市一級圖書館完成基層分中心的建設;同時加大基層網點的建設力度,在具備一定條件的“縣區兩館”及鄉鎮、街道、社區建設基層網點,列人省補助的縣(市)“兩館”,要建成基層網點,實現資源的發布與服務。切實讓健康的文化信息資源通過網絡和衛星傳輸方式進人校園、社區、鄉村和家庭。
(3)認真調查研究,不斷拓展服務層面。要求各地網站多制作優秀對口的節目,利用“共享工程”的優秀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盡力拓寬服務范圍,充實服務內容。要利用高科技載體,通過穩定的網絡平臺,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目、優秀音樂、民族歌舞、文學藝術等進行數字化制作展播,還可開展網上學術報告會、讀書心得演講、藝術漫淡、科技講座、影視作品展播、賞析、城鎮生活小百科問答等服務,同時注重鄉土教材與節目的數字化制作質量。要加大宣傳力度,革新傳媒技術,擴大網絡出口,讓人民群眾方便地獲取數字化信息,感到實用,真正做到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群眾,而且快捷準確。
(4)探索多元化的服務方式,發揮優秀文化信息資源的作用。實施共享工程的根本目的是使優秀的文化信息資源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特別是服務廣大農村的人民群眾,要盡快實現文化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為公眾所享用。因此,已建成的基層中心要進一步更新觀念,積極探索將公益性服務項目和社會資源相結合的服務模式,探索市場運作的新思維和新方法,聯合社會各界共同推進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設,使優秀的文化信息資源更多、更快為大眾提供服務。
(5)加大人員培訓力度,提高基層人員的現代化水平。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項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的文化工程,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需要有一支懂得網絡知識和信息化知識的工作隊伍來完成。在工程的實施過程中,需要一大批掌握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技術骨干,同時也需要一批掌握數字資源采集、整理、建設、開發的信息管理人員。因此應加強對基層中心業務人員的招聘、培訓,努力以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施為契機,建設出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
5結語
文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標志和動力。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既是一項文化建設項目,也是一項政府工程,針對“共享工程”面臨的主要問題,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和促進作用,制定一系列高效政策,推動信息網絡的普及與應用。同時在信息產業化的基礎上,加強信息資源深加工和信息人才的培養、完善各經濟建設服務的手段,必定促進科學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從而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