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回顧與思考——以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溫州市支中心為例
陳成義
論文關鍵詞:圖書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溫州市支中心
論文摘要:回顧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溫州市支中心發展的歷程,提出了關于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建議,以解決共享工程發展中的困擾,使共享工程網點為我所用。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與財政部于2002年共同啟動的一項文化創新工程,并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和關懷。“十一五”規劃,將共享工程列為七項公共文化建設重點工程之一,其后又把共享工程提升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2008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了共享工程間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溫州市支中心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在共享工程上馬的當年就同步展開了建設工作。
一、共享工程發展歷程
共享工程實施六年來,實現了推廣運行方式逐漸多樣化、后臺維護日趨便捷化、資源建設豐富化與特色化、網點建設快速化與規模化。
(一)推廣運行方式的演變
在起步階段,共享工程實施走的是“處處服務器架設,時時光/硬盤拷貝”的發展模式,基本上完全依靠中心自己的力量拓展基層點。此外舊常維護也基本依賴支中心,數據拷貝加本地服務器的模式本身導致日常工作量相對較大。2004年,VPN技術的引進,虛擬專用網絡的建成,使得共享工程網絡維護更加簡單,資源更新維護在服務器端完成即可,提升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的內在意義、提高了基層中心對共享工程中信息資源的可用性。2007年,共享工程南方鏡像站點的建立,使得共享工程國家中心的資源獲得性、可用性進一步提升。隨著網絡傳輸、衛星傳輸、光盤、移動硬盤等方式的引人和綜合應用,網絡傳輸體系不再單一,更加高效便捷,不管有無網絡都有共享工程,有網絡的地方更加快速便捷。
(二)資源建設日趨豐富化、地方化,建成一個多層次資源建設體系
在共享工程實施中,國家及省、市、縣各級中心先后加人了資源建設的行列。國家一級的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站,內容包羅萬象,是一個大百科全書式的資源中心,面向全國,并開辦了農村版、社區版、企業版、少兒版,兼顧了普適性和特色性。實際上是共享工程初期唯一的專供資源。一些人往往把共享工程等同于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站,這是由于初期資源提供的缺乏而導致的狹隘的理解。浙江省分中心隨后也開發了自己的共享工程平臺,建立了面向全省的特色數據庫體系—浙江記憶(包含浙江家譜總目總要、風景浙江、越劇數據庫、浙江名山古寺圖錄等)。2007年以來又加大了投人,向全省提供以賬號登陸方式使用的商業數據庫。2005年底,溫州市支中心也利用搬遷新館的契機開發建成了數字資源平臺,除了外購部分商業數據庫外,自己也開發出了溫州地方文獻全文數據庫、溫州人著作數據庫、溫州地方文獻目錄、南戲專題網站、溫州鼓詞視頻數據庫等地域性較強的特色數據庫。溫州市各縣也開始通過與省、市中心合作,積極發掘地方特色資源,申報數字資源建設項目。于是,瑞安藤牌舞、泰順廊橋等都分別進人了項目申報審批階段。
(三)網點設施共享共建,實現規模化、全覆蓋
2006年6月,浙江省被文化部列為共享工程試點省。《關于利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通知》下發后,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開始與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合作。這一舉措,使共享工程建設體系擺脫了人員、資金等的限制。于是,場地有了,遍布鄉村社區的遠程教育點及設施也有了,還有了電視機、計算機、投影儀等設備。通過共享共建,對軟硬件資源實現了互惠互利,創造了雙贏的局面。大共享,超體系,宣傳了自己,壯大了自身,實際效果明顯,共享工程延伸到了溫州市所有城鄉地區。
共享工程實施六年以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截至2007年12月底,溫州市在網點建設方面,共建有共享工程基層示范點131個。其中,縣(市、區)級分中心11個,鄉鎮級基層示范點48個,村莊、社區基層示范點72個。從2006年開始,與組織部門共享共建農村黨員遠程教育暨共享工程項目,目前已建成5 989個教育點,共享工程基本覆蓋了溫州地區所有的行政村。在資源建設方面,除了可以同步接收國家中心和省分中心的資源以外,還依托溫州市圖書館數字資源平臺,建成了一個擁有 8000多種電子期刊、40多萬冊電子圖書、7 000多部視頻講座和特色數據資源的本地數字資源庫,總容量達到了。
二、對共享工程的幾點思考
經過六年的發展,共享工程點鋪開了,文化信息資源也逐步豐富了。但是,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偏差和誤區,管理上還存有不少盲點,遠遠沒有達到深人人心的地步。其他與共享工程并列的七項文化重點工程項目,如村村通廣播電視、重大文化自然遺產保護等都開展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茶,且反響強烈。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共享工程的社會認知度,更好地發揮它的社會效益。 (一)應明確公共圖書館在共享工程中的角色地位
公共圖書館是共享工程建設的主體,往往就是地區共享工程中心。事實上,共享工程已經成了公共圖書館的主要工作職責之一。但是,很多人,包括公共圖書館的領導和實施共享工程維護的人員都對此認識不清,工作積極性和效率都打了折扣。其實,一方面共享工程掛靠在公共圖書館,直接利用公共圖書館現有的人力、物力和資源;另一方面共享工程投人的資金設備也能為公共圖書館所用,可以說是預算外的一筆投人,也是一種共享共建,共享工程其實就是構建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體系,兩者水乳交融,最終提供的都是公共文化服務。同時,文化主管部門應積極介人,理清理順關系,明確各級公共圖書館的職責,并給予一定的權利,投人人員和資金,在服務點的評定、復查方面讓公共圖書館更多地介人,以確保信息的上傳下達,及時掌握服務點的信息并把握發展方向。
(二)保持方向,堅守文化服務陣地角色
公益性為主、社會效益第一,是共享工程始終強調并應該嚴格遵循的原則。然而,在共享工程實際運行過程中,恰恰在這方面容易出現錯誤。在筆者撰寫這篇論文的同時,就有共享工程服務點被媒體曝光。主要是某些共享工程服務點,在對未成年人及服務內容的管理等方面嚴重缺失,導致服務點與經營性網吧混淆。更為惡劣的是,共享工程的牌子反而成為一些經營性網吧應付相關部門檢查的護身符。這說明了對共享工程認知度的缺失。否則,居心不良者就不可能掛共享工程之名,行網吧之實了。共享工程一直以來最讓人批評的地方在于,或是規模小,缺場地、缺設備,無法提供服務;或是規模大了,性質變了,等同于網吧。如何加強對共享工程服務點的監管和服務點自律,維護好共享工程的公益性,必須進行更多地思考與付出更多地行動。有一點應特別注意,那就是:電子閱覽室作為共享工程的主要部門,但不是唯一載體。四川省廣元市圖書館在帳篷內幾十平方米的空地上,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視頻資源、計算機和投影儀等簡單設備為各個安置點災民放映電影,深受民眾歡迎。他們通過最簡單、最基本的服務,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最顯著作用。提供服務過程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宣傳方式,良好的形象塑造也能帶動自身的發展。
(三)加強資源建設,提供內容豐富而有特色的服務
共享工程之所以成為共享工程,其根本在于它所提供的服務。上到國家中心、下至基層服務點,都應該是資源建設和提供的主體,都應該各盡所能、力所能及地建設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要根據需求和資金情況,可以直接外購人一部分成熟的、利用率高的商業性數據庫,如萬方、維普、CNKI、龍源、讀秀等,同時結合地方特色,自建部分數字資源,如溫州市鼓詞視頻點播,為群眾所喜聞樂見,點播率很高。同時,在開放使用過程中,要注意知識產權的問題。(四)擴大、夯實共享工程建設體系
共享工程要發展,通過建設示范點可以達到良好的示范和宣傳作用。通過與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合作,已使共享工程網點布局趨于全區域化。其他可以合作的空間依然廣闊,如與教育系統、廣電系統的合作仍有待開拓,與它們合作必然會促進共享工程的極大發展。這是共享工程發展壯大自身的內在要求,其實也是節約型社會、合作型社會的必然需求。
三、結束語
共享工程已經走過了六個年頭。回顧過去,思考現在,展望未來,應該說共享工程大有可為。結合六年來的發展經驗,要繼續開拓服務點,但不是單純地增加服務點;要豐富資源供給,也不是單純地豐富資源供給,最終的目的是使這些網點和資源為共享工程所用,成為堅實的文化陣地,滿足群眾的文化信息資源需求。總之,是為了一個目標,即八個字:“管理規范,服務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