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社區服務的性質與資源配置機制分析

李國渝

【摘要】:本文從社區服務產生的社會和經濟背景分析著手,對社區服務的內容、性質及其資源配置機制進行了分析和討論。社區服務產生于中國城市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的歷史進程,伴隨社會和經濟發展而發展。它是以服務主體和客體的地域性為特征,以人為本,助人自助,服務社區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為宗旨,以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品為主,輔之以滿足社區居民特定需要的私人服務的一種社會服務。本文分析了社區服務九個方面的內容和社區服務的三個基本特性:人本性、地域性、社會福利性,提出了社區服務的四種資源配置方式。

【關鍵詞】:社區服務 性質 資源配置方式

【作者簡介】:重慶社會工作職業學院院長,副教授,重慶市社會工作協會副會長;電話:023-69025298;E-mail :cqligy@263.net ;地址:重慶市巴南區景竹三村1號。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自1984年民政部“漳州會議”提出“社區服務”的概念,社區服務實踐已走過了十六年的歷史。200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明確把“以拓展社區服務為龍頭,不斷豐富社區建設的內容,增加服務的發展項目,促進社區服務網絡化和產業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今后五到十年城市社區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

然而,什么是社區服務,社區服務的范圍、性質、運行機制等問題,理論上需要探討。本文從社區服務產生的社會和經濟背景分析著手,對社區服務的內容、性質及其資源配置機制進行了分析和討論,以求加深對社區服務的認識,供理論界和社區工作者參考。

一、 社區服務產生的社會和經濟背景

社區服務是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城市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生事物,其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和經濟背景。

1、 中國是一個后發外生型,正逐步走向現代化的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城市化的步伐越來越快。1995年我國城鎮人口比重為29%,城鎮人口35174萬人,到1999年年末比重上升為30.9%,城鎮人口達到了38892萬人,1996-1999年城鎮人口4年增加了3718萬人,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66%,年平均增加930萬人。城市化發展,社區形成具有特定地緣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需求的現代社會單元。

2、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單位人逐步轉變為社區人,需求發生轉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城市人基本上分屬于全民或集體所有制單位,不僅工資由單位發給,住房、交通等由單位提供,甚至個人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的社會需求也由單位解決,城市人是一個單位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后,企業和大部分事業單位逐步成為了市場主體,原由企事業單位承擔的社會事務逐步剝離出來,交由社會承擔,個人和家庭的相當部分社會需求轉移到了社區。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成為今后城市社區發展的重要內容。

3、 社會轉型,貧富差距拉大,最低需求下沉社區。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講求的是經濟效率。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貧富差距拉大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失業和下崗人員隊伍擴大,相對貧困人口增多,最低生活需求在社區集中體現。

4、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社區養老需求上升。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較晚,但人口老齡化速度相當快。“九五”期間,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為8345萬人,比“八五”期間的年平均7057萬人增加1288萬人,增長18.25%,社區養老需求急劇上升。

5、 政府轉變職能,社會事務下沉社區。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國家政治體制的改革也逐步推開。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職能轉變,“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已成為國家行政體制改革發展的趨勢。城市管理體制由“兩級政府,兩級管理”,向“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發展,社會事務下沉社區,“費隨事轉”,社區需求和供給規模及水平大大提高。

6、 農村勞動力進城,國企職工下崗,住宅私有化、商品化,社區資源總量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大量國企職工下崗,沉積在社區。社區勞動力供給規模不斷擴大,勞動力資源非常富裕。這給社區服務的開展和低成本運行提供了便利條件。城市職工住宅私有化、商品化改革,居民小區的開發,既有利于社區意識、社區認同感的形成,又有利于社區資源的積累。

總之,社區服務的產生與發展,有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性。

二、 社區服務的主體和內容分析

在社區發展的過程中,社區需求,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水平上,都在日益擴大和提升。社區居民需求五花八門,豐富多彩,但并不是所有需求都需要并能在社區滿足。能納入社區服務的社區需求,只能是需求主體在社區,同時供給主體也在社區的那部分。以社區機構、民間組織為主體提供或通過社區主體來提供的服務主要有以下類型:

1、 面向社區居民的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在社會保障社會化管理的改革過程中,政事分開、企事分開,離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和參加了社會保險的個體業主進入社區管理,社區機構相應地向這類人員提供社會保障登記和退休金、保險金的發放服務。

2、 面向社會貧困戶、優撫對象的社會救助服務。這是傳統的民政濟貧、優待撫恤服務和新建立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服務,是社會安全的最后防線。

3、 由社區機構、民間組織面向社區老年人、孤兒、殘疾人提供的社區福利服務。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對老年人、孤兒、殘疾人的關懷程度越來越高,要讓這部分弱勢群體同樣享受社會文明發展的成果,開展社區福利服務,提高服務質量,是社區發展的重要內容。

4、 便民利民服務。這是由社區機構、民間組織提供的旨在方便本區居民,解除其后顧之優的特定服務,如日間托兒所、午餐小飯桌等。

5、 社區衛生保健服務。這是由駐社區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的納入職工醫療保險范圍的基本醫療、預防保健、老年人保健、婦女兒童系統保健、主要慢性非傳染疾病治療等服務。

< p>

6、 社區物業服務。這是由社區物業管理機構面向業主提供的房屋建筑本體、公用和共用設施及配套服務設施維修、養護服務,公共環境的清潔衛生、園林綠化服務,本物業區的交通車輛行駛、停泊管理服務和安全監控、巡視等保安服務。

7、 由社區機構或非贏利組織面向青少年提供的的心理和行為矯治服務。社區是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載體,當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出現與社會規范不相符時,除了家庭和學校外,心理和行為矯治需要在社區予以幫助。這是防范社會失范,增強社區凝聚力和認同感,穩定社區的需要。

8、 由社區機構或非贏利組織面向下崗職工提供的再就業服務。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或者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或者經濟結構調整的原因,總有一些職工下崗需要尋求再就業,他們需要就業機會,需要獲取就業信息。

三、 社區服務的性質和資源配置機制分析

社區服務是社會服務的組成部分,但又不同于社會中介服務、文化服務、電信服務、教育服務等類型的社會服務,它有其自身的特定性質和資源配置機制。

1、 人本性。社區服務作為一種社會工作,注重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人文價值取向和工作理念。滿足社區居民的社會需要,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這是社區建設的根本宗旨,也是社區服務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2、 地域性。社區服務的主體和客體分別為社區內的機構、民間組織和社區居民,這是由社區的特定地緣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需求所決定的。沒有地域性,就不成其為社區,通過良好的社區服務,可以增進社區凝集力和認同感,使社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3、 社會福利性。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若認為,“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是指為了促進個人的功能發揮和使之獲得最低的社會生活水平而提供的一系列項目、好處和服務”。 我國政府有關文獻和有的學者把社會福利列為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子系統,這是不恰當的。社會福利本質上是政府和民間社會組織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競爭性的市場經濟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需求的照顧而采取的一項社會公共政策。因此在世界上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如歐、美和我國香港、臺灣,學術上和制度上都是將社會保障包括在大社會福利概念之中。民政部社會福利職能管理部門官員提出了面向新世紀社會福利制度的架構體系,即:“一項制度,三大支撐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救助體系和社會福利服務體系),兩種供給方式(資金保障、服務供給),三項保障措施(政策扶持、財政支持、社區落實)?!?社區服務應該是社會福利服務體系中的子系統。

根據社會資源配置的機制不同,社會產品分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兩大類。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區別在于前者可以同時給一系列使用者提供利益,后者在任何時候都只能為單個使用者提供利益。如果公共產品可以服務于任意數量的使用者,則叫做純公共產品,它具有二個性質:(1)非排他性:共用品一旦被提供,除非能夠花費無限成本,否則不可能排除任何家庭對它的消費。(2)非競爭性:一個家庭對共用品的消費不會降低任何其他家庭對它的可消費數量。但不是所有的公共產品都完全具備上述兩個性質,一是在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規模有限時,增加新的消費者超過非競爭性臨界點時,會降低消費者的利益,即發生擁擠現象,這時采取收費會員制消除擁擠現象是可行的,這種共同合作共同受益的產品稱作俱樂部產品;二是有的產品所提供的利益一部分由其所有者享有,是可分的,因而具有私人產品的特征,但其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即利益外溢,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這類產品稱為準公共產品。俱樂部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統稱為非純公共產品。

在社會福利產品供給中,有四種供給方式:一是貨幣津貼,既由社會公共部門直接發給個人貨幣津貼,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所需的貨幣收入;二是提供社會化福利設施;三是提供個人消費品,如醫療保險藥品、救災救濟物品供給;四是社會福利勞動服務。

從供給品性質看,社區服務提供的主要是非純公共產品,有的是俱樂部產品,有的是準公共產品。但救災救濟物品供給,社會福利貨幣津貼發放的調查、登記、發送服務,最低社會保障供給,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等則屬于純公共產品供給。

在社區服務中還有幾種較為特殊的服務項目,它們雖不包括在社會福利體系內,但都是直接服務于社區居民,實施的地點也在社區,其發展符合社區建設的宗旨,我們可以將其納入社區服務的體系,便于統一規劃和管理。

(1) 社區物業服務。社區物業服務是具有特定范圍的社區公共服務。由于社區物業公共設施規模具有固定性,能提供的服務能力是有限的,當消費人數超過一定的規模就會發生擁擠,使得消費者的利益降低,產生擁擠成本,屬于典型的社區俱樂部產品。

(2) 便民利民服務和家政服務純粹是向社區居民提供私人服務,受益者是完全可分的,因而屬于典型的私人品。

綜合上述情況,社區服務資源配置主要有以下四種方式:

1、 由政府出資配置社區公共福利服務基礎設施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供給。這是國家社會福利政策最基本的部分,其供給品具有純公共品性質,不可能由市場主體提供,而只能由政府供給。

2、 社區公共福利服務的營運費用采取會員收費制或成本補償制。這是由于相當多的社區服務項目具有擁擠性或利益外溢性,為避免純公共產品配置的低效率,采取誰受益,誰付費補償。

3、 對于社區服務受益者可分的項目,如便民利民服務、家政服務,屬于私人品供給,完全可采用市場機制配置。

4、 對于某些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如新建的居民小區的道路、綠化、保安、醫療、幼兒教育等基礎設施,甚至老人公寓設施,在向社會開放經營,只向交費會員提供服務的條件下, 可由市場主體投資建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

綜合以上分析,社區服務產生于中國城市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的歷史進程,伴隨社會和經濟發展而發展。它是以服務主體和客體的地域性為特征,以人為本,助人自助,服務社區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為宗旨,以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品為主,輔之以滿足社區居民特定需要的私人服務的一種社會服務。社區服務推動著城市社區的發展和建設,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1] 民政部關于在全國大力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

[2] 揚團.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的經驗研究:導入新制度因素的兩種方式,北京: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

[3] 人口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轉變(‘九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系列分析報告之十三),國家統計局,2001

[4] 生部關于2005年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目標的意見

[5] 王珊、孫紅亮著.物業管理在社區管理中的定位思考,北京:中國房地產,2002年第5期

[6][美]戴維.波普若著,李強等譯.社會學(第十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7] 竇玉沛.構建面向新世紀社會福利制度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報,2001年1月11日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