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黑龍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問題分析

李翠霞

: 摘要: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各國保護本國農業避免農業風險的主要做法,通過對國內外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客觀分析,探索符合黑龍江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做法。加強立法建立完善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法律制度;通過合理的財政補貼制度調動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參與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建立合理的風險分散轉移制度,增加農業保險公司抵抗巨災的能力。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業風險。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擔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在全國農業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是黑龍江省面臨的重要任務。同時,黑龍江省又是全國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幾個省份之一,洪澇、霜凍、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災害嚴重,農業環境惡劣,影響農業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全球生態環境惡化,極端氣候條件和地質災害發生越來越頻繁的情況下,黑龍江省亟須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為實現農民增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建設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一、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作用。

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促進農業發展方面。具體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減輕自然風險對農業的威脅,減少農業損失,提高農業經濟的穩定性。農業生產面臨著多重壓力,一般來說,市場風險主要領先產業化組織本身及其政府指導下的進行組織去應對,而自然風險則需要依靠政策性農業保險來化解。在農業保險條件下,一旦發生農業風險損失,可以聚集、建立起農業風險基金,及時、有效地補償農業災害損失,使農業生產盡快恢復,最大限度地消除農業風險對農業生產的不良影響。

第二,促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市場風險,農產品的市場風險大于其它工業產品的風險。對于農民個體而言,農業保險是一種轉移農業風險的財務手段。它有利于農民加強農業風險管理,比較少的保險費支出,把不可預料的農業風險損失轉移出去,從而形成一種互助性的風險保障。

第三,發展農業保險有利于加強農業保護,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WTO《農業協議》借助交通指揮燈(紅、黃、綠)的形象說法,將農產品的國內補貼分類,按補貼性質與經濟職能分裝進綠色箱、黃色箱和紅色箱。農業保險作為世界貿易規則許可的“綠箱”政策中的一項補貼措施,允許政府在財政上參與農業保險,防范自然風險(綠箱政策),支持本國農業發展。

第四,農業保險有利于推動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生產過程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可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推動傳統農業經濟向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而新技術、新工藝的采用需要資金、人才的投入,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對于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的農業生產經營單位來講,新科技的運用意味著新風險,風險存在勢必會阻礙社會對科技的需求。農業保險恰恰可以利用經濟補償解決這一難題。

第五,發展農業保險有利于穩定農民收入。農業保險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環節。當災害發生后,通過對保險標的施救和救助,農民生產經營可以盡快恢復,減少農業災害帶來的損失,盡快消除災害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二、黑龍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相關情況。

目前,黑龍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主要由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分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分公司承辦。其中,種植業保險主要由陽光保險承辦,能繁母豬保險主要由人保財險承辦,奶牛保險由陽光保險與人保財險兩家經辦。

1.黑龍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營模式。

根據黑龍江省糧食大省的具體情況,重點對陽光保險進行分析。

一是公司與保險社共保。采取公司經營為主導、保險社互助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模式,先由保險社承保,再按照公司與保險社五五比例進行共保,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二是墾區內業務與墾區個業務相結合。陽光公司在全力抓好墾區糧食作物保險與擴大養殖規模的基礎上,向全省農村和全國糧食生產區擴展。在各級政府提供保費補貼和經營費用補貼的前提下,選擇糧食作物種植規模較大的地區先行試點,取得成功后逐步擴大推廣。

三是防災與救災相結合。堅持“以防為主、防救結合”,通過增加收入,健全防災減速災體系。近四年來,黑龍江墾區累計投入6800多萬元,建立了以人工增雨、防雹為主的防災減災體系。此外,陽光公司還與省氣象臺合作,為農業生產提供氣象服務,降低了農業災害損失和賠付率,減輕了公司與農民的損失。

2.黑龍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需求分析。

影響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需求的因素很多,而且各個影響因素之間存在著錯宗復雜的關系。微觀角度講,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認知、收入特征、人口特征、風險意識和跟潮效應,影響了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需求。我選取了4個地市21個縣(市、區)的農戶,發放問卷1000份,加收有效問卷959份,并在調查數據資料的基礎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建立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對影響政策農業保險需求的諸多指標進行定量分析,確定各因素的作用程度,并對黑龍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需求進行初步的測度,得出以下結論:(1)目前,黑龍江省(非墾區)農村對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需求還比較小。全省農戶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概率為22.6%。(2)從農戶自身來看,影響黑龍江省農村農民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需求的主要因素是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了解程度、身邊農戶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實際效益、農戶的年齡以及農業收占總收入的比重。(3)擴大黑龍江省政策性農村農民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需求,政府和企業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擴大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宣傳,努力讓農戶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相關政策;同時要做好對現有參保農戶的受災理賠和預防工作,充分利用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跟潮效應。(4)黑龍江省農村農民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需求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三、發展黑龍江省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對策建議。

在提出黑龍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對策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第一,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中期,人均GDP剛達到3000美元,處于工業反哺農業的初期,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拿出很多的資金去支持農業;第二,我國農業的產業化、區域化、現代化發展很不平衡,對保險的有效需求相對有限;第三,我國還沒有建立起規范的現代信用制度,農戶的信用觀念淡薄,違規成本低廉;第四,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性大,短期難以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規范,農業保險制度的建立必須逐步進行。[1] 1.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法律制度。

首先,農業保險本身是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的。農業保險合同從簽訂到終止,保險業務從承保到理賠,無不受到法律的約束。由于農業保險業務的特殊性,除一般的民事法律條文外,還需要專門的法律法規來調整人們在保險活動中的關系。其次,農業保險立法可作為政府保護農業生產的有效工具。農業保險的法律法規建設是發展農業保險的前提和保障。從農業保險開展比較成功的國家來看,各國政府都很重視對農業保險的立法保護,他們對農業保險的經營原則、保險責任、保險費率、賠償辦法、以及政府在農業保險中的作用等都有明確的法規制度。如日本的《農業災害補償法》、美國的《聯邦作物保險法》、加拿大的《農作物保險法》等。這些法規在促進各自國家農業保險的發展中都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第三,農業保險立法可加強農業的經濟基礎地位。農業保險是分散農業風險的最佳方式,對農業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快農業保險的法制建設,使農業保險活動真正有法可依,才能調動保險人的積極性和增強農民的保險意識,才能促進農業穩定健康發展,才能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為保障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發揮其應有的經濟作用。

2.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力度。

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方式的選擇可以簡單分為直接和間接補貼兩種。一方面,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落后,農民收入相對較低,支付能力較差,如果財政不給予補貼,完全靠以農業生產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自己承擔高額保費是不現實的。因此,保費補貼是政府支持農業保險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的第一選擇,必須在農民投保時給予一定補貼的前提下,再考慮利用其他輔助手段來保證農民投保的參與率。另一方面,農業保險公司在經營上面臨著諸如風險大、營銷渠道不暢、成本過高、賠付率高、利潤低等方方面面的復雜風險,會影響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因此,以保險公司作為補貼對象,財政對農業保險提供間接補貼,以提高保險公司經營保險的積極性是非常必要的。

3.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稅收優惠政策。

為保障政策性農業保險計劃的順利實施,降低保險經營主體的經營成本,增強其持續經營能力,同時降低保險費率,減輕農業生產者支付保險費的負擔,國家應給予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主體稅收優惠政策。

4.建立風險分散轉移制度。

一是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基金。農業風險的風險單位很大,一個風險單位往往是涉及數縣、甚至數省。[2]而農業保險與一般商業保險不同,一般的商業保險是承保的標的越多越分散,風險就越小,而農業保險則恰恰相反,標的越多越分散,風險反而越集中。如果承保足夠大的風險單位,一旦發生農業巨災,往往會嚴重地沖擊保險公司的財務穩定,危及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說,農業保險高度相關聯性給農業保險經營帶來特殊的困難。因此,在農業保險的發展中需要建立風險基金來化解農業巨災風險。由中央、地方財政(主要是糧食調入地區、糧食主要消費區)提供支持,建立巨災風險金,主要用于農業保險公司抗擊巨災造成的損失,提高被保險人生產自救能力,增強保險公司抵抗巨災風險的能力。農業巨災風險基金,除了對農業保險公司提供巨災補償外,還可以投入到水利建設、疫苗注射等方面以及用于支持農業災情研究,以提高農業抵抗巨災的能力。

二是建立農業再保險機制。農業再保險與巨災風險一樣,也是分散保險公司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農業再保險主要有幾種模式:(1)在農業保險公司內部建立起再保險體系;(2)國家出資成立再保險公司;(3)農業保險公司之間聯合開展再保險業務;(4)完全商業化的經營農業再保險業務;(5)國家指定專門再保機構承擔農業再保險。以目前我國國情來看,比較可行的是第一種和第五種模式。[3]需要注意的是,農業再保險與農業保險一樣,也同樣需要政府在金融、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支持。

5.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宣傳。

普及農業保險是一件新生事物,強化宣傳,營造試點良好氛圍,至關重要。如何讓農戶了解保費補貼政策以及如何使更多的農戶有資格獲得保費補貼,是進一步發揮保費補貼激勵作用的關鍵。

[1]庹國柱,李軍。農業保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24.

[2]庹國柱,趙樂,朱俊生。政策性農業保險巨災風險管理研究——以北京市為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20.

[ 3 ] 龍文軍 . 農業風險管理與農業保險 [ M ] . 北京 :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107-108.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