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的工業化思維
葉敦明
反觀現時的農業產業化,千篇一律地朝著種植或養殖單一化、產業鏈拼湊化、資本政策孵化到浮華、產品包裝過度化等異端狂奔,忽視了農業產業化外在的需求和內在的規律,再好的產業愿望終究成泡影,三農只能被三弄,產業化非成笑話。機械化、技術化、規模化,到底是不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農業產業化如何借力工業化思維?這兩個問題,不容忽視,它們才是農業產業化的命門。
面對大命題,我們不妨松弛一下思維。緊張兮兮的思考,容易是自己調入套話廢話的圈套,思考成了走老路的虛掩的幌子罷了。有問有答,不問不答,問答式思考,也許是一種最為直接的方式,帶著問題去思考、思考指引行動,是干中學的務實姿態。那么,我們一起出發吧,從五個問題的自問自答中共同探尋農業產業化以及思維工業化的真諦。
一問:什么是工業化?
答曰:大規模生產、流水線、標準化部件,只是工業化的外衣。
福特流水線留給世人最大的資產,或許就是對工業化刻板的印象與固執的理解。工業化前期文明依然活躍不是壞事,可無視工業化內在的本質,也許是瘋狂圈地、猛蓋廠房、大添設備的心魔。被歪曲的工業化概念,全球變暖、生態惡化的始作俑者,也是高增長、低效益的破壞性建設的理念打手。
工業化的實質,是概念的創新主導了實體價值的巨大增長,而且是以實體小的改變而獲取的。極低的費效比,會讓我們走上資源消耗轉向環境友好的新興工業化道路。而工業化的持續發展,背后是知識經濟,人的創造力又一次從機器里面釋放出來了。從產業鏈的控制力來看,單體技術的突破與領先,不是國內企業的盤中餐,我們能做到的應該是以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的寬視野,重新整合產業秩序與價值,并以國內的工業轉型為契機,開辟屬于自己的標準和領地,最大的工業化制造國奪回工業話語權是必須的。
二問:白酒是農業化產品,還是工業化產品呢?
答曰:白酒,生產已經工業化了,但運營仍然是農業化的。
品牌層面上,白酒一廂情愿地從千年古墓里刨死人的價值,與現代化、工業化漸行漸遠;產品層面上,白酒一直沒有找到品質的硬基礎,口味上也抱殘守缺,與現代飲食背離,年輕人投奔洋酒、葡萄酒與啤酒的陣營,是被白酒逼迫的,并不是他們天性崇洋媚外。戰略層面上,即使是五糧液、茅臺這樣的領軍白酒企業,依然缺少經營產業鏈的大氣魄,企業運營中忽視財務、金融、HR等杠桿性資源,直截了當奔向營銷和傳播,企業命懸暴利、腐敗消費的懸崖上,其興也忽,其興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而眾多跟隨著,則欲速不達、得不償失,卯吃寅糧者比比皆是。狂歡的白酒行業,是中國文化復興名義下的怪胎。
三問:綠茶和紅茶,誰是農業化產品、誰又是工業化產品呢?
答曰:綠茶,現在農業化產品,未來必須是工業化產品。紅茶,國內為農業化產品、國際為工業化產品。
綠茶,產品被自然狀態主宰,而且不能融入到多種生活場合,孤芳自賞的自我產品而已。綠茶,除了自然態產品之外,成功開發的新產品寥寥無幾。綠茶的個人化飲用特點,注定了高端產品只能走禮品路線,難以像白酒那樣成為社交聚飲的主角。產品傳播難以借力于口碑傳播與面子效應,綠茶品牌除了原產地這張底牌之外,品牌價值又將如何化蛹為蝶呢?綠茶、白酒,這些國粹級產品,必須要學習中式快餐的標準化、連鎖化、特色化經營方式,沒有工業化思維的洗禮,即使強大如茅臺,也還是一個農業化品牌而已,一畝三分地里翻跟頭,豈有大未來?
紅茶,工業化產品,且不說英國人持之以恒二百多年的開發,就是在國內,紅配綠的大好前途也是路人皆知。紅茶,低成本產生高享受、高價值,可以與茶點搭配,可以與一種休閑生活方式完美融合。它是開放的、包容的,也是工業化的。相比之下,綠茶是獨舞,自娛自樂的個人游戲。紅茶則跳的是集體舞,產品線開闊、產品價值品牌化,產地、品質、口味不再成為束縛,社交體驗、群體情感、生活符號等品牌塔尖價值隨之而來。紅茶,中國人可以折騰出國際品牌的沃土,不似國酒那般自說自話。
四問:農業產業化如何借力工業化思維呢?
答曰:一學星巴克,二學雀巢,三要學反思。
一學星巴克,以實體連鎖店帶動新興商務文化的崛起,多少小資找到了廉價的消遣天堂,守著筆記本電腦、IPAD或智能手機,若有所思地混上半天,心情愉快地重新回到生活,美好的感覺只在意會之間。星巴克有意反哺咖啡農與咖啡種植產業的做法,也是值得農業產業化企業學習的,不解決產業源頭利益者的生存與發展,光顧著吃速食或獨食,農業產業化只能從原始化的泥潭邁入商業化的火坑。
二學雀巢,咖啡飲用的便利性,得以解脫咖啡店的束縛,成為家庭生活、辦公室休閑的一個道具,并進一步與雀巢旗下的快銷品牌渾然天成,成為超市霸主品牌。農業產業化品牌,但凡有條件就必須脫掉土特產的小夾克,穿上快消品主流品牌的百搭外衣。產地品牌,不如產業品牌,產業品牌需要大地域或國家品牌的支撐,而最終的歸宿都必須是大眾消費品牌。品牌的根,扎進了大眾的土壤,融進了森林的大樹,才會嘗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三要學反思,第一,要勇敢走出政商不分的牢籠;第二,要掙脫商業化猝死的宿命;第三,要找到世界化品牌的運營方式。農業產業化,政策扶持的一些所謂明星企業,始終是不斷奶的幼童,哪里有能力搏擊商業大潮的洶涌呢?政商不分,政策的溺愛是培育不出有為的年輕人。投機商人們,眼盯著政策的漏洞與灰色的空子,妄圖以小錢砸大錢,尚在結花苞的稚嫩品牌,過早猝死于投機商的胡作非為。農業產業化品牌,要懂得國際化品牌的前提是標準化,中國特色品牌的命脈在于有品質保障、有產業支撐、有商業盤活的企業運作。
五問:反工業化能否成為農業化奢飾品的歸宿?
答曰:反工業化的農產品,未必是值得追求的,正如敵人的敵人未必是真朋友。
有機肥、莊園、特供,構成了有機食品的峰值,金質菜籃子品牌應運而生,讓有錢但無特權的人吃的安心,成了農業化奢飾品的核心訴求。我們承認,當前的食品安全的確是國人關注的焦點,但若是農業產化高端品牌只是立足于此,就未免顯得單薄與短視。茅臺酒居然把“護肝”作為高價格、高價值的利基點,除了對那些“不想喝、必須喝”的貴人有吸引力之外,自相矛盾的品牌訴求簡直是在貶低茅臺以及高端白酒產品。因為,最好的護肝方式就是不喝酒。
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田園生活,是小農業,粗糙工業化速成的城市居民們,毫無理由地懷念起本不應值得懷念的農村生活,人在城市心在農村,也許只是高壓力城市人的自我寬慰,真要這些田園客到農村像農民一樣生活,恐怕一個星期都熬不下去。農業產業化,耕作方式必須是工業化,而且管理思維也必須是工業化的,畢竟,農業產業化的重心在于種子、農藥、規模化生產、標準化運營,小農意識可以恣意游蕩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又怎能堂而皇之邁入農業產業化的廣闊田野呢?
食品安全,是必需品,只是我們目前難以做到。農業產業化,正如汽車等典型工業化行業,有品質保證的中等價格產品是主流,奢飾品永遠是大眾圍觀、小眾享受的非主流。奢飾品,必須超越物質層面的滿足,直指社會地位與自我實現的內心驛動。國內的農業產業化,先是要解決有質量、有安全的批量化產品,然后再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奢飾品。說白了,農業產業化的成敗,不是少數精英分子能夠擔負起的,它需要主流人群的認同與購買。農產品奢飾化,自娛自樂去吧。
葉敦明,聯縱智達咨詢集團合伙人,項目總監,工業品營銷研究中心主任,工業品營銷傳播網創建者。7年、ABB和韓國現代電子等2家世界500強企業中高層管理經歷,11年營銷與管理咨詢實戰經驗。專注于工業品營銷、農業產業化兩大領域,為企業傾情打造“戰略執行力、經營杠桿力、戰略投融資”三塊長板,促成企業達到“戰略體系化、體系營銷化、營銷可控化、思維跨界化、方法成果化”的經營境界。
葉敦明倡導以營銷為核心的管理咨詢,堅守戰略、營銷、品牌的一體化發展,力求在解決營銷問題、開闊決策思維、優化管理體系上達成平衡。而且,精心為企業奉獻《戰略執行力,企業生命力》、《從銷售管理,到銷售經營》、《工業品經銷商經營三日通》、《工業品渠道快建快收》、《市場部,怎樣為工業品企業創造大價值》等五門咨詢式培訓課程,培訓前有溝通、培訓中有針對、培訓后有落地。葉敦明聯系方式,email: 51gyp@.sina.com;QQ:934594925;電話:13788905300(上海),工業品營銷傳播網:www.360gyp.com。本質管理咨詢:www.abcd-ex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