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動世界的430億收購,中國農業為何又鬧大事件?
婁向鵬
此次并購并非是中國企業向海外農企第一次出手了,在2014年,中糧集團完成了兩單合計投資達28億美元的海外并購,先是將荷蘭農產品及大宗商品貿易集團Nidera收入囊中,接著又與來寶農業成立持股比例為51:49的合資公司。
最近幾年農業領域投資機會逐漸開始顯現,隨著我國人均消費水平的提升,對健康農產品的需求大大提高,加上國內物流、電子商務等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技術的革新,農業領域發展空間明顯增大,并購增加主要是大型企業提前布局,抓住市場成長的機會。
一、國家政策加速中國企業對海外農企投資的步伐。
在剛出臺不久的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對于我國農業“走出去”與“引進來”做了詳細的解讀。全球豐富的農業資源,為我國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加強戰略謀劃,加快農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步伐,構建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充分利用我國農業技術、裝備、市場等優勢,參與國際農業開發,特別是要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合作。
其實自1995年中國就有了農業“走出去”的提法,2007年中央1號文件正式把農業“走出去”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二十年間,中國農業“走出去”經歷了民間啟動、國家戰略實施的發展歷程,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對外直接投資加速增長,投資地區、方式和產業日益廣泛和多樣化,投資收益和經驗迅速積累。
2014年,一份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等十多個部委聯手完成的“中國企業對外農業投資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出爐,緊隨其后,相關部門將會推出鼓勵和扶持農業“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報告指出,在國家政策層面上,出臺一系列鼓勵和扶持中國企業到國外投資農業的措施,包括簡化境外農業企業在水稻、玉米,小麥三大主糧的進口審批程序,加大財政對境外農企的幫扶力度等。其中,對大型農業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糧企,仍然是國家財政支持的重點。
2014年4月份,“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在連云港設立;6月份,中國和以色列將中以農業合作納入“一帶一路”戰略合作框架。
連云港對外農產品貿易繁榮,與韓國、日本,甚至歐洲等均有直接的貿易往來關系。在此處設立農業國際示范區,加強與外界的農產品貿易,通過農業產業加強相互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各國先進農業技術的交流,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而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農業產業助力“一帶一路”有其施展的空間,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旨在深化國內改革,擴大向西開放,沿路國家如阿拉伯等人口眾多,對農產品的需求旺盛,農業科技及產品能夠得到當地政府與居民的青睞,是雙方加強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內容。農業企業借力“一帶一路”,細分產業如食品加工、農業裝備制造、農產品出口及加工以及園藝作物種苗的繁殖和農產品物流基地等,均有一定的發展機會,可以尋找到雙方加強合作與交流的內容。
二、審時度勢,中國農業走向全球恰逢其時
中國盡管是全球并購市場中名副其實的金主,但一直以來,農業領域的并購大單卻一直寥寥,而且活躍度也偏低,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有數據顯示至2014年,來自農林漁牧業的海外并購共有10項,涉及金額約為246億元,表現出了強勁的勢頭。
農業領域的并購投資是今后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一個重要領域,隨著中國人口的繼續增長以及中國農業轉型升級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業企業沿農業企業供應鏈實現垂直整合,全產業鏈運營可能是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面對中國人口不斷增多,可耕地不斷縮小。同時,中國人食用越來越多的肉類,對谷物的需求也不斷上升。這種情況下,若想養活本國人口,就需要農業生產率大飛躍。確保所有國人有糧吃且吃得起的能力,對中國而言是個難題。通過并購一些國際巨頭農業公司,一方面可以保障中國農業欣欣向榮,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日后農業種植類和畜牧養殖業是中國農業的重點并購領域。
(一)現階段是中國農業發展走向全球的重大戰略機遇期
判斷現階段是中國農業發展走向全球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基于以下三大事實:
第一,中國國力迅速提升,已經具備在全球范圍內籌劃農業發展的國家實力。
第二,全球未開發農業資源仍然充沛,中國農業發展走向全球仍然擁有巨大發展空間。利用世界農業發展潛力,填補區域空白,銜接產業鏈條缺口,我國農業發展走向全球正合其時。
第三,中國農業企業成長迅速、農業技術發展成熟,造就了我國農業走向全球的深厚內功。以外向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雄師,以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為利器,我國農業發展走向全球正逢其時。
(二)當前世界發展態勢對中國農業發展走向全球總體有利
判斷世界發展態勢對中國農業發展走向全球總體有利,基于以下挑戰和機遇的綜合評判:
第一,雖然世界發展依然存在下行風險,大宗農產品價格處于洼地,但是全球經濟處于危機后的修復期,全球貨幣政策總體寬松,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強化經濟改革,亞歐非國家積極響應中國倡導的“一路一帶”戰略,世界經濟恢復可期,農產品需求將進一步擴大,我國農業發展走向全球的經濟環境和農業發展環境實質利好。
第二,我國農業“走出去”越來越凸顯“親、誠、惠、容”和“和合”理念,強調共同發展和互利互惠,助力東道國的農業發展,贏得了民心,收獲了友誼,我國農業發展走向全球的國際環境越來越有利。
第三,雖然海外農業經營風險凸顯,但是我國農業企業走向全球的對外投資穩步增長,年均增速在20%以上,應對各種風險的戰略工具逐步豐富,識別、應對和駕馭風險的能力也明顯增強。
三、緊跟時代步伐,農企成長離不開并購模式
不論是傳統的ABCD四大糧商,還是丸紅、益海嘉里等新興糧商,乃至中糧為代表的國內領先糧商,其成長都很難擺脫并購模式。因為農業產業鏈寬廣深遠,且產業規模乃至部分細分市場均規模龐大,很難在產業鏈某一環節形成壟斷或其他堅實的競爭壁壘,因此最終隨著規模夸張都無可避免的走向全產業鏈布局。
以ABCD為例,均以物流、農資、(精深)加工、農業金融等某一環節向上下游及周邊延伸形成各具特色的全產業鏈布局。在這一點,丸紅等日本商社則是另外一種選擇,他們的產業鏈布局更全面,先通過小規模參股并漸漸掌控上游供應和下游分銷開始,這樣既規避了貿然接手新的細分產業導致經營壓力較大的弊端,又通過上下游撇去了更大的利益空間,而且是否控股并不影響其掌控產能和產品。最終,日本商社通過全產業鏈的供銷合作實現了全產業鏈布局。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農產品進口國,以進口量最大的大豆為例,不僅沒有定價權,甚至連參與到全球貿易中都壁壘重重。上游的種植、管理、收購、倉儲環節鮮有中資企業身影,也不能參與在全球范圍內的農產品產銷調配,加之,受限于農產品不耐儲存、庫存有限和中國人口基礎帶來的巨大消費量,中資進口商只能被動的從國際糧商手中購買農產品,缺乏價格談判籌碼。
過去中國在農業方面的并購并不是很頻繁,現在逐漸意識到話語權的重要性,已經可以看到中國企業在海外頻頻出手,做出越來越多策略性的投資決定。這些對外并購不僅可以幫助中國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更重要的是幫助中國企業建立起自己的“從種子到筷尖”全面整合的價值鏈,“現在還只是開始”。
中糧集團與2014年3月和2014年4月以近30億美元分別收購荷蘭農產品及大宗商品貿易集團尼德拉公司和來寶集團旗下來寶農業有限公司51%股權。
尼德拉、來寶農業與中糧的糧油食品全產業鏈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兩宗并購將尼德拉和來寶農業的國際生產采購平臺與中糧現有的國內物流運輸、加工中心和銷售網絡結合起來,實現中糧供應鏈向全球的眼神。并購完成后,中糧將在全球最大的糧食產地南美、黑海等國家及地區和擁有全球最大糧食需求增量的亞洲新興市場間建立起穩定的糧食走廊,實現“買全球,賣全球”。
2012年,光明集團以12億英鎊買下了英國早餐麥片生產商Weetabix60%的股權;2013年,雙匯國際(現更名萬洲國際)斥資71億美元收購美國肉業巨頭史密斯菲爾德。
史密斯菲爾德除了養殖、銷售,還有一部分是有品牌的包裝產品,買下史密斯菲爾德實際上是獲得了一個完整的價值鏈,不僅保證了原材料供給、獲得了美國銷售網絡,還獲得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和生產技術。
2012—2015年公開的中資農企海外并購的事件
作為農業企業,只有控制了全產業鏈,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業企業普遍規模小、帶動力差,只有依靠一些大型龍頭企業主導、不斷整合資源、提高競爭力,加大產業聚集力度,強化對于產業鏈條的掌控。否則,農產品價格和企業利潤都無法保證,食品安全更是無從談起。
四、未來中國農企在全球農業領域如何運籌帷幄
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長期趨好,國際格局深刻調整,風險可識別、可規避、可預防、可控制,國際環境總體有利的重大戰略機遇期,走向全球是新時期我國農業發展的重大選擇,要運籌帷幄,精確定位,明確目標,順勢發展。
首先,要樹立“和合”發展的理念,堅持親、誠、惠、容四字箴言,實現我國農業與東道國農業發展的合作共贏。
其次,要明確樹立如下目標:拓展我國農業發展空間,提升我國農業的全球競爭力、資源配置力、市場控制力和國際影響力。
第三,要明確我國農業發展走向全球的主體,中國資本占主導地位的大型跨國農業企業是核心主體,積極參與全球農業市場的中小海外投資農業企業是有益參與主體,有關金融機構、中介機構、智庫部門是核心服務的提供主體,政府部門是關鍵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主體,以及公共服務的提供主體。
最后,要貫徹如下思路:統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積極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布局全球農業產業鏈,打造一批重點跨國農業企業,深度融合和掌控全球農業產業鏈關鍵環節和重大增值節點,構建高效、持續的全球農產品供需統籌網絡和農業科技與資源的全球配置網絡。
當然,收購海外農企不只是一項戰略性、國家推動的決定。對中國來說,通過收購一些國際農業巨頭可以保障糧食安全,達到政治目標,但是,更本質的是通過收購,我們首先可以獲得更廣闊的市場渠道、其次可以獲得其先進技術和知識產權,更重要的是可以進一步獲得全產業鏈控制,只有控制了全產業鏈,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