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互聯網+農業的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
佚名
()互聯網+農業時代轟然到來,對企業來說,這無異于一場要素突變式的革命,將是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的重塑和變革。在這樣的生態革命中,農業(農產品)營銷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三大紀律之一: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先行
如果說按傳統的觀念、模式做農業是平靜的河流,那互聯網+農業就是洶涌的汪洋。這時候過去那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打法已經不適應,否則被顛覆、被淹沒的就是你。農業企業需要的是造一艘結實的帆船,而代表企業思路和觀念的頂層設計就是指引方向的“船舵”,必須先行。
“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頂層設計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我們梳理農業企業所有重要經營要素和營銷要素后發現,觀念和思路是前提性和決定性的,它追根溯源,統攬全局,是在最高層次上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農業產業的互聯網變革才剛剛拉開序幕,誰走的彎路越少,誰就離成功越近。
農業不是唐僧肉,電商不是孫悟空!以為有錢就可以做農業、有錢就可以擁抱互聯網的觀念是眼下做農業最大的障礙。
三大紀律之二:短期爆破與長期發展要結合
農產品想借助互聯網短期爆破容易,想實現長期發展卻很難。
不久前,“去年‘雙11’賣的清遠雞70%還沒發貨”的新聞刺激了很多做農業的人:清遠市清農公司去年“雙11”一天賣出的857萬只清遠雞,至今還有差不多70%沒供貨,因為雞還在蛋殼里。
借助互聯網,清遠雞的“訂單銷量”可以實現“短期爆破”,一天的銷量可能抵得上過去的幾個月、半年,但是想長期發展有很多限制因素存在:養殖規模擴大需要時間和投入;養殖環境有區域限制;做不好疾病防疫也不行……這些產業基礎不牢,清遠雞的長遠發展就無從談起。
三大紀律之三:價格與價值要相對匹配
網上銷售農產品,價格一味拉低或者曲高和寡都有問題。
農產品營銷最常見的就是你的價格低,我比你更低,很多企業信奉的就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把價格戰從線下打到了線上。在企業成本和利潤之間應該有一條紅線,低于紅線的無法維持,因為會越賣越虧。所以網上那些價格已經低到離譜的農產品,要么很快完蛋,要么就只能靠偷工減料、弄虛作假了。
把價格定得太高也不行。一斤大米賣3塊錢的時候,大家就是拿它充饑;賣10塊錢的時候,大家就會要求它農藥化肥少一點,最好還要出自有名的產區,比如五常大米,原陽大米;如果要賣100塊錢一斤,你該給消費者承諾什么樣的價值呢?產品價值站不住腳,消費者是不會買單滴!
所謂定價定天下,互聯網時代尤其如此。農產品上線之前,一定要慎重定價。
八項注意之一:抓市場機遇,搶先占位當老大
老大是一種戰略性稀缺資源。老大,意味著擁有行業最大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成為老大,就會在品牌、資源、資本、成本、市場、消費者心智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優勢富集效應。
福來發現,中國農業市場上,許多領域仍是空白,許多品類群龍無首,許多品牌弱不禁風,許多行業等待整合與升級。當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很多企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最佳機遇。
藝福堂,一個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創業團隊,將中國古老的茶行業搭載上了互聯網的快車,六年時間創造了年銷售額2億元的奇跡,穩居全網茶葉電商第一的寶座,為傳統產業樹立了轉型的榜樣,也散發著找準市場機遇快速崛起的巨大誘惑力。
八項注意之二:打造用戶品牌
處理好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關系
一個地區的特色農產品越有特色、知名度越高,以政府為主打造的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之間就越容易有矛盾,陽澄湖大閘蟹和五常大米就是最好的例子。兩者之間如何才能和諧發展?政商聯營、扶持龍頭、搭建平臺、培育生態。
云飛鶴舞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聯手通榆縣政府培育的“三千禾”品牌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組建“通榆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心”,通過天貓丶1號店等渠道將“三千禾”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政府在基地整合丶產品背書等方面發揮最大作用,企業在品牌打造丶產品銷售丶物流建設以及用戶服務方面尋求突破,創建出集企業、地方政府、農戶、消費者、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的“價值共享型”商業模式,相互推動,共同發展。
福來一直強調,實現政企良性互動,正確處理區域公共品牌與企業品牌的關系,歸根結底還是要打造用戶品牌。烏江榨菜從涪陵榨菜的“公地包圍”中跳了出來,在用戶心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反過來也帶動了涪陵地區的經濟發展。仲景香菇醬之于西峽同樣如此。
八項注意之三:營銷的核心是回歸產品
去年奧巴馬訪日時,當吃到“數寄屋橋次郎”壽司店的壽司時,他贊嘆自己“吃到了一生中最頂級的壽司”。到底是一款什么樣的壽司征服了奧巴馬?
原來,這家店的主人小野二郎,堅持從最好的魚販子那里買魚,從最好的蝦販子那里買蝦,從最好的米販子那里買米,形成一個“最好者”締結的鏈條;從醋米的溫度,到腌魚的時間長短,再到按摩章魚的力度,小野二郎親自監督——正是對原料、工藝的極致追求讓小野二郎的壽司成為“國宴”,成為“值得一生等待的壽司”。
農業企業家們,回歸產品吧,極致的產品是“1”,其他的都是“0”,這是互聯網時代營銷的核心所在。
八項注意之四:為用戶提供“信任狀”
這張“信任狀”關鍵在于:透明、可追溯、可信任。
4月17日,鄉土鄉親突然發微信“嚴苛是最好的守護”,稱鄉土鄉親委托的第三方檢測機構SGS檢測出預售的安吉白茶茶葉有殺蟲劑“啶蟲脒”殘留,即便是中國國標尚未對這項農藥的殘留量有任何要求,他們也決定終止安吉白茶上市,并承諾4月20日前全額退款。
在這個假貨越來越多、信任越來越少的年代,這個茶葉品牌敢于用公開透明的方式,給出了一張沉甸甸的信任狀!再說另一個品牌,婆羅皇有機蜂蜜,向消費者公布進口報關單,進口衛生證明,美國、歐盟以及中國的有機認證等等文件,就是把自己“脫光”給消費者看,可以說透明到家了。
互聯網的開放性越強,信任就越重要。只有讓用戶信任的產品和品牌,才能通過一個個自媒體平臺,在互聯網上傳播開來,標準化程度不高的農產品就更加依賴信任的建立。
八項注意之五:給用戶超出預期的體驗
為什么大家會開玩笑說“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止海底撈”?就是因為顧客的體驗太棒了:如果你走進海底撈,排隊等待用餐的過程中,服務員會時不時送上免費的飲料、水果和點心,顧客既能免費享受擦皮鞋、上網、美甲等服務,也可以隨意挑選打牌、下棋之類的娛樂項目——因此在漫長的等待中顧客感到不是那么著急了。
三只松鼠這個淘品牌從一開始就十分注重用戶體驗,做了很多的微創新:適合網購的紙袋包裝、在包裹里附上吃核桃的工具小件;通過鼠小酷、鼠小美、鼠小賤等擬人化的卡通形象,主人等個性化的表述,為消費者營造了很萌很可愛的獨特空間。
農產品能不能為用戶提供諸如健康、快樂、時尚、快捷的非凡體驗,成為互聯網營銷的關鍵——有超值體驗,用戶才愿意去分享和傳播。這種分享和傳播決定了品牌的命運。
八項注意之六:"以農產品為媒”構建社群
我的預測是:商業的終極形態是社群商業。這里的“社群”是以共同愛好和價值觀為紐帶建立的社群,這是重新回歸人類社會本質的商業形式。
小米就是比較早期又比較成功的社群商業踐行者。這個實踐的前提是小米變革了用戶和企業之間的關系,不再“讓用戶下跪”或“給用戶下跪”,而是和用戶做朋友,和用戶一起玩,變成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這是社群構建的基礎。然后憑借“為發燒而生”的極致產品,通過網上論壇、社區激勵用戶參與,通過爆米花線下活動讓用戶參與進來一起玩,逐步構建起一個用戶活動、溝通平臺,這就是一個社群形態。
而農業是最適合做社群經濟的行業:農業是未來產業,關乎每個人的身體健康,消費者對其有高度的關注,并容易相互分享;農業是天生體驗的產業,每個人都是農產品和食品的體驗者;農業是最具有分享天性的產業,每個人的體驗都可以分享給他人,關于吃的故事和段子也是流傳和轉發最廣的。
當下,不少農產品經營者已經有意識地打造用戶專屬社群,未來會更多。新疆的一個干果品牌西域果園,就為消費者描繪了一個空氣干凈、蔬菜長成森林、火山噴發出牛奶的奇妙王國,還打造了愛好冒險的呆萌卡通“果叔”形象,這符合年輕用戶尤其是女性用戶對浪漫童話世界的向往,有了社群形成的基礎。
八項注意之七:“智造”影響力,降低傳播成本
“冰桶挑戰”肯定是2014年最火的事件之一:它僅用了一周時間,話題閱讀數就超過30億;并完成了傳統慈善努力數十年都沒能做到的事情——讓慈善成功搭上互聯網狂歡的快車,使罕見病走入公眾視野。
互聯網時代,事件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對于農業企業來說,事件營銷有條件要做,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做!“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10點開搶陽澄湖大閘蟹”,西貝借勢《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簽約黃饃饃、買斷張爺爺手工空心掛面等事件,都是在巧妙“智造”影響力,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傳播效果。
做堅果的新農哥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鑒。去年他們發布了一個“20萬年薪招一個護林員”的活動,發動自己員工轉發到朋友圈,竟然有5000個人報名參加,并且有200個選手上傳了1分鐘左右的競選視頻,這些隨意拍的視頻最后有四五萬的播放量,比他們公司制作的高清視頻播放次數都多很多!這樣的活動對他們的運營和品牌塑造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八項注意之八:搭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綜合體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明確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代農業將進入“接二連三”時代,要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
可以說,農產品營銷再也不僅僅是產品銷售,而也關乎和承載觀光旅游、生態建設、經濟轉型與升級、文化傳承、區域經濟發展等歷史重任,只有成為集農產品銷售、觀光旅游、區域經濟發展等歷史重任于一體的綜合平臺,才能發揮最大價值、借助最大外力、實現最大發展。
搭建農業綜合體要求農業企業要具有跨界思維,不能“跳出農業看農業”的企業很難玩兒得轉。(來源:農世界 文/婁向鵬 編選:免費論文下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