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業科技報》開展“走轉改”活動的幾點做法
李成硯 劉波 陳永斌
摘要: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實踐活動,是新聞戰線的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推動新聞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工作。為了切實推動這項活動的開展,《農業科技報》結合自身服務農村基層讀者的實際和開展業務工作的需要,充分發揮涉農報紙“服務三農”的優勢,不斷創新形式,豐富活動載體,先后通過采取送科技文化下鄉、送電影文化進村,建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等多種形式和做法,探索出了一條涉農報紙立足基層服務群眾與促進采編人員文風、作風轉變相結合的實踐之路,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關鍵詞:走轉改;服務“三農”;載體;農業科技報
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動員部署,號召在全國新聞戰線廣泛深入開展“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各新聞單位高度重視,扎實推進,大批編輯記者深入基層蹲點調研、采訪寫作,在了解基層實際、反映群眾意愿、樹立良好形象、推動具體工作上取得了積極進展,大量來自基層一線的鮮活報道,給新聞媒體帶來清新之風,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好評。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實“三貼近”要求、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工作者綜合素養的有效舉措。作為根植農村,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的《農業科技報》,自創辦以來,始終堅持走基層路線和群眾路線。尤其是自活動開展以來,《農業科技報》結合自身服務農村基層讀者的實際和開展業務工作的需要,充分發揮涉農報紙“服務三農”的優勢,精心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動載體,不斷改進和創新方式方法,組織編輯記者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一、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實施,切實推進“走轉改”活動深入開展
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新聞戰線的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推動新聞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工作。為了切實推動這項活動的開展,不走過場,取得實效,《農業科技報》高度重視,細化工作方案、精心組織實施,積極推進活動開展。
(一)制定實施方案,廣泛宣傳動員
省委宣傳部和示范區黨工委宣傳部關于開展“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活動通知下發后,農業科技報社立即召開社委會會議傳達活動精神,并及時制定了《農業科技報“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活動實施方案》。8月24日,報社又召開全社人員參加的“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活動動員會,對報社“走轉改”活動進行全面動員部署,要求報社全體編輯記者人員積極投入到“走轉改”活動中去,切實促進作風、文風的轉變,切實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水平。報社通過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讓大家充分認識到,此次活動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實“三貼近”要求、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工作者綜合素養的有效舉措。編委會領導強調,“走轉改”不是應付一時,對付一段,而是要真正把基層當做新聞工作的“富礦”,不斷挖掘,不斷拓展。只有走出房子,走進基層,深入群眾,我們的眼界才能打開,思想才能升華,文筆才能清新,我們的工作才有無限廣闊的天地和大有可為的前途。
(二)領導率先垂范,保障措施有力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不僅靠動員、靠部署,更靠身體力行。實踐活動開始后,報社編委會領導、值班主編及編采部門主任以上人員帶頭深入農村、涉農企業、田間地頭調研。為了配合做好省級媒體記者在楊凌的蹲點調研、采訪工作,本報社長深入楊凌示范區五泉鎮斜上村和揉谷鎮新集村調查村情、民情,與群眾交談,了解農民生產生活情況,落實蹲點村子,確保記者的調研、采訪有實效、有收獲。本報總編輯帶領報社編輯記者一行5人深入秦嶺腳下的陜西省周至縣竹峪鄉東寨村進行調研,在田間地頭、村頭院落,與當地農民交流,了解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情況及制約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報社領導率先垂范和身體力行的作風激勵了廣大編輯記者,大家紛紛深入基層,使一篇篇記錄尋常百姓真情實感、反映群眾心靈世界、體現時代發展變化的稿件不斷呈現在讀者面前。為了鼓勵編輯記者深入基層,采寫出鮮活生動、貼近讀者的稿件,《農業科技報》建立了長效激勵機制,對下基層記者采寫的來自一線的稿件實行同等稿件的最高打分標準,對優秀稿件在月度好稿評選中給予傾斜照顧,并明確規定,凡是參加各類新聞評獎的稿件,將優先從來自基層的新聞稿件中推薦,通過這些激勵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編輯記者下基層、抓“活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明確任務分工,認真抓好落實
走基層,既是我們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又是新聞從業人員揭示新聞本質的載體,也是提高新聞報道質量的必由之路。自今年“走轉改”活動開始以來,在報社領導的高度重視下,《農業科技報》和其子報《楊凌時訊》立即行動,精心策劃,認真組織,落實責任。《農業科技報》結合報紙面向全國發行的實際,先后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及陜西省內分別建立了17個基層采訪聯系點,涉及5個省13個地市。先后開設了“農科記者走基層”、“記者下基層訪民生”,“記者走基層——來自一線的報道”、“記者基層行——聚焦楊凌現代農業”、“轉作風改文風——記者在基層”等欄目。廣大編輯記者主動與基層群眾交朋友,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到群眾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截至目前,已先后采寫刊發了《紅提葡萄糖度增高的秘密》、《農家院里笑聲多》、《奶農的期盼》、《老孫頭的冬棗緣何受青睞》、《小核桃創出大市場》、《綠色產業富了富饒村》、《豐收又增產,金秋菜農樂》、《麥田里的守望者》、《“菜園子”直通“菜籃子”》、《社區文體活動豐富 居民生活多姿多彩》、《小區養犬擾鄰誰來管?》《社區居民的貼心醫院》、《小小戶籍室 溫暖群眾心》等近百篇新鮮熱辣、生動活潑、深受讀者歡迎的稿件。
二、發揮優勢,創新形式,豐富載體,確保“走轉改”活動立足基層,服務“三農”
作為服務“三農”的專業性報紙,《農業科技報》始終要求編輯記者將筆觸、鏡頭對準農民群眾、對準一線農業生產、對準農村的改革發展。報紙上的絕大部分報道及內容都是來自基層,尤其是用于指導農業生產的技術類報道,全部都是來源于基層,又用于指導實踐。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強報紙內容的實用性、指導性、可讀性和貼近性,切實體現“三貼近”要求,報社采編部門每年都會針對農作物季節管理、夏收、秋播、秋季農產品上市等策劃一系列服務農民讀者的欄目和報道。每年春節期間,農業科技報社都要組織記者開展“記者新春走基層”活動;每年的七八月份,又開設“走出楊凌看示范”欄目,組織記者深入省內外十余個省份的涉農企業、農業示范基地進行采訪,全面反映楊凌科技和農高會為推動我國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所帶來示范效果。對《農業科技報》而言,“走基層”,已經成為編輯記者“經常性”和“常態性”的活動。
由于《農業科技報》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辦報宗旨,所以自創辦以來,一直將服務觸角延伸到廣大農村,將這項活動延伸到為基層農民群眾的服務中。不斷拓寬服務渠道,開辟服務途徑,創新服務形式,豐富活動載體。先后通過積極開展送科技文化下鄉、送電影文化進村、探索建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的“媒體推廣模式”等多種途徑服務基層群眾。實際上,《農業科技報》在用實際行動,始終踐行著“走轉改”的活動精神。
(一)以開展“科技文化下鄉”活動為載體,傳播科技知識,為農民群眾解決生產技術難題
為了切實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和長期以來困擾農民的科技難題,依托楊凌“農科城”雄厚的農科專家的人才資源和科技優勢,2002年下半年,《農業科技報》組建了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教授為主體的60多名專家教授參與的“《農業科技報》專家顧問團”,作為報社為農民服務的“外腦”與“智囊庫”。同時組建了由農科專家和秦腔、曲藝等省內著名演藝人員組成的“《農業科技報》心連心科技服務團”。“心連心科技服務團”在為廣大農村讀者送去科技知識的同時,也送去了精彩的文藝節目。由于“科技文化下鄉”活動寓教于樂,深受群眾歡迎。陜西戶縣甘亭鎮麥張寨村65歲的張民生老人說:“《農業科技報》組織的科技下鄉咨詢活動就像一場及時雨,我們缺什么,專家講什么,既通俗,又實用,真希望專家們能經常到我們村里來”。2011年10月25日,在周至縣青化鎮舉辦的科技下鄉活動現場,50多歲的周至縣二曲鎮下孟村果農孟昭信說:“雖然一大早趕了40多里路來這里,但專家幫我解決了長期困擾我的獼猴桃潰瘍病,說實話,路雖遠了點,但解決了大問題”。9年來,《農業科技報》先后在河南三門峽、山西運城、甘肅慶陽、陜西渭南、西安、咸陽、寶雞、延安、漢中等地開展“科技下鄉”活動100余場,參與群眾100多萬人。
(二)以建立“科技示范推廣基地”為載體,切實解決農民增收難題
為了探索農業科技推廣的新路子,實實在在地服務廣大農民群眾,2005年上半年,《農業科技報》通過對農村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采取“媒體搭臺、專家指導、協會組織、企業參與、政府推動、農民增收”的“媒體推廣模式”,開始創建“《農業科技報》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在報社的積極努力下,“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從省內建到省外。截至目前,《農業科技報》已先后在陜西乾縣、禮泉、淳化、大荔、合陽、三原、眉縣和山西運城等地建立了19個科技示范基地,涉及農戶5000多戶,基地面積達4.5萬多畝,累計為農民增收近5000多萬元。
2006年6月,《農業科技報》就陜西合陽縣優質西瓜科技示范推廣基地的優質西瓜在西安專門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同時在媒體上進行全面宣傳推介,使該基地的西瓜一下子成了“香餑餑”。在陜西大部分地區出現“賣瓜難”的情況下,外省瓜商卻蜂擁而至,將基地的西瓜銷往全國各地。基地的西瓜由于產量高,品質好,上市早,西瓜價格比未建基地的農戶的西瓜每公斤要高出0.05~0.15元。《農業科技報》在陜西眉縣首善鎮張趙村建立西瓜科技示范推廣基地以來,報社組織有關專家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地進行技術指導,使張趙村成了名副其實的西瓜村。由于示范基地運轉良好,西瓜產業良性發展,2007年,該村被評為陜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西瓜成了該村真正的綠色產業。實踐證明,《農業科技報》創建的“媒體推廣模式”,通過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公信力優勢以及信息傳播優勢,為廣大農民朋友推介優質農資產品,為農產品流通牽線搭橋,提供信息服務,不僅避免了假冒偽劣農資產品坑農害農,而且解決了農產品的“銷售難”問題,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媒體推廣模式”不僅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也擴大了《農業科技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受到了中省領導的肯定。
(三)以開展“電影文化進村”活動為載體,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為了更好的服務基層群眾,《農業科技報》在持續搞好科技文化下鄉的同時,努力探索服務“三農”的新途徑,不斷開辟新的活動載體,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自2008年以來,《農業科技報》采取“電影+農業科技”的形式,將農業科技送到村頭的同時,也為農民群眾送上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2009年9月,《農業科技報》在陜西扶風縣絳帳鎮一村子開展了一次“電影文化進村”活動后不久,該村50多歲的農民周進國給報社打來了感謝電話說,這次活動很受村民的歡迎,報社放映的農業科普片對他們幫助很大,播放的反映農村題材的電影也非常適合農村人的口味,希望報社在他們村上多安排幾次這樣的活動。“截止目前,《農業科技報》已先后在陜西扶風、蒲城、大荔、白水、旬邑等地開展電影科技進村活動近200場次,受益群眾達30000余人次,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普遍歡迎。
三、采編人員的文風、作風進一步轉變,“走轉改”活動取得實效
通過三個月以來的實踐活動,不論是記者的報道水平還是稿件質量,不論是采編人員工作作風還是稿件文風,都不同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報紙上貼近老百姓的生動鮮活的報道明顯增多了,報紙的可讀性增強了,讀者對報紙的評價更高了,“走轉改”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編輯記者的思想發生了悄然的變化
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從基層回來的記者說,如果對農民的了解不深入,就無法和他們交朋友。而只有真正和農民交上了朋友,他們才會把心里的實話說給我們聽。本報記者張軍政在陜西周至縣竹峪鄉東寨村蹲點采訪回來以后,對此深有感觸:“我雖然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生活也有所了解,但小時候的感受卻不是很深。通過這次駐地采訪,使我切實感受到了農民的純樸、堅強和生活的不易;更深深體會到了黨的惠農政策的正確和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本報駐山西記者李富輝通過在山西稷山縣稷峰鎮下柏村蹲點采訪,對農村的生活有了新的感悟:“近年來,農民進城打工的人越來越多,但靠在外打工致富的農民并不多。
通過在下柏村蹲點采訪,我覺得農民只要肯吃苦,懂技術,照樣能致富,日子過得一點也不會比城里人差。”通過這項活動的開展,使編輯和記者對農村的生活有了充分的認識。大家深刻領悟到,基層是新聞工作的生命之源,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走群眾路線,及時準確地反映群眾的訴求和群眾身邊的人和事,報道才能更客觀,更真實,才能讓新聞生動鮮活、群眾喜聞樂見。
(二)編輯記者的作風轉變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9月19日凌晨2點,渭河陜西楊凌揉谷段南岸發生潰堤險情。接到險情后,本報編輯記者一行4人立即奔赴現場,在漆黑的夜晚,踩著泥濘的道路,冒雨真實記錄了楊凌廣大干部群眾奮力搶險的感人場面,及時采寫并刊發了《軍民齊心奮力搶險,渭河河堤安然無恙》、《黨旗,在搶險一線飄揚》和《冰冷的石頭,火熱的心——渭河楊凌段搶險側記》等報道,將渭河搶險一線的場景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全面展示了示范區干部群眾和公安武警消防官兵不怕苦、不怕累,大災面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良好精神風貌。這次渭河搶險報道,從側面反映了編輯記者扎實的工作作風和敬業精神,也成為農業科技報社“走轉改”活動的一大亮點。
(三)報道內容更鮮活、更生動了,讀者更愛看了
過去,有的記者習慣于“泡在網上搜材料,呆在賓館聽匯報”,浮光掠影做新聞,懶于下基層。通過這次實踐活動,記者下到了基層,接上了地氣,報道語言更鮮活生動了,許多樸實的老百姓的語言落在了報紙的版面上,所以作品有了生氣,使得報道也更具吸引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一位熱心讀者以《“走”出來的好新聞》為題,對“走轉改”活動給報紙帶來的新氣象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走”出來的新聞就是讀起來不一樣,記者是帶著感情走基層,充分說明“離泥土越近,稿件越有生命力”,記者的好作風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