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基本構成及發展對策
李祖杰
摘要結合當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莆田市建設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基本構成,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具體的實踐,總結了對策,以期促進莆田市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
關鍵詞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基本構成;設想;對策;福建莆田
近年來,黨和政府根據深入改革開放和加入WTO的大環境,先后提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新任務、新要求。隨著我國城市化浪潮的迅速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留守農村的主要對象是部分婦女、老人以及缺乏技術、技能的勞動者,而我國農村傳統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本身早已“網破、線斷、人散”,其殘存的部分服務已經無法滿足上述形勢的新需求,為我國農村的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技術保障。莆田市作為改革開放和地多人少的沿海省市,作為海西建設的核心區域,這方面的矛盾尤其突[1-3]。因地制宜地建立具有區域特色、靈活高效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成為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議題。
1基本構成
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任務也對福建省莆田市的農業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為此,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全面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就必須建立一個隊伍健全、全面普惠、機制靈活、高效運作的綜合性科技服務體系,其基本構成如下。
1.1異軍突起的網絡科技平臺
進入21世紀,隨著網絡技術在我國的迅速應用和普及,一大批依靠網絡運營平臺而開發的現代信息服務應運而生。這種迅猛擴張的現代信息服務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規模向農村滲透、蔓延。因此,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中,必然包含無縫覆蓋、方便簡捷、成本低廉、運營靈活的多種網絡服務平臺。如音像服務平臺、互聯網服務平臺、無線網絡平臺等。這方面,福建省及各地的網絡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等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
1.2日漸盛行的專家服務團隊
10年前,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進城的背景下,面對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網破、線斷、人散”這一嚴峻的現實,由福建省南平市率先提出并實施的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是極具中國特色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制度創新之一。現已成為我國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莆田市委市政府結合推進海西經濟區戰略部署的實施,提出了實施農業“三百工程”和組建“科技服務團”的工作計劃。目前已建立起一支由108位專家學者組成、融合了八大專業服務內容的技術團隊,為“三百工程”的實施和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奠定了支撐性的人才隊伍。
1.3應運而生的民間服務社團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應運而生的民間農技社團組織迅速成為支撐農村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4]。雖然其中各社團的發展不平衡,部分社團的運營也存在諸多問題。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和市場的考驗,一些了解市場需求、善于經營管理、貼心農業農民的民間社團正煥發出新的生機。縱觀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隨著農業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農業市場化、產業化程度的提高,農民的個體生產必將日益向組織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方向轉變,從而逐步實現由個體經營向現代化家庭農場與社會化組織相結合的形式演變。這種演變加快了農業科學化、現代化進程,提高了農業的競爭能力和生產效率。我國陜西楊凌、山東壽光、上海嘉定、臺灣等地的實踐和成效充分肯定了這一發展趨勢。福建省莆田市農業發展的歷程也逐步呈現出這一演變的發展趨勢。把民間農技服務社團納入新型農技服務體系既是拓展民間服務社團的有效服務領域,也是增強新型農技服務體系而實現雙贏的必然選擇。
1.4形成合力的政府涉農機關
黨和政府一向高度重視“三農”問題,近年來連續幾年發出一號文件,力圖在新形勢下統籌解決日益擴大的城鄉差異,帶領廣大農村逐步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各地黨委政府也把解決農村發展問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加強領導協調,紛紛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政府各涉農的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支農惠農舉措[5],初步形成了齊抓共管的發展氛圍,有力地推動了各地新農村建設進程。目前政府的各涉農機關支農、惠農的舉措還比較分散,尚未形成有效的合力,亟需在加快新農村和海西建設的熱潮中,擰成一股繩、織成一張網,為加快福建省、莆田市的“三農”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1.5探索新型的鄉村農技隊伍
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在進一步穩定、加快農村經濟提升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新型鄉村農技隊伍成為我國各地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6]。近年來,農業部先后對30萬人左右的基層骨干農技人員進行指導培訓,這是“全國基層農技人員冬季大培訓”活動啟動后首批開展的培訓之一。江蘇省從2009年起將在3年內實現所有行政村農技員全覆蓋。2009年在8 000個村先行實施的農技員“包村聯戶”服務機耕已全面啟動。該服務將集中培育18萬戶農民科技示范戶,以示范戶帶動高效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輻射推廣。浙江省慈溪市建立網絡平臺,對180名農技義務信息員進行網絡技術培訓,方便農技信息發布和交流。福建省直接從加大財政投入、扶持力度入手,由省、市、縣(區)、鄉鎮為農村技術員給予專項固定補助,表明了福建省各級政府對建立和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高度重視。上述的農業專家科技服務團,以及近日國家提出的大學生村官等,更是對這一基礎性工作在人才管理、培育和使用上的制度創新。
2初步嘗試和近期設想
最近,在國家、省、市科技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結合莆田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海西經濟區實施意見的貫徹落實,努力探索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構建。其一期工程初步建立了市級網絡技術服務平臺(12396網絡平臺)和1個區級分中心,在3個縣區的5個鄉鎮、21個行政村分別建立了信息站和信息室。構建了部分農村適用技術、農業專家和科技文獻、專利技術等數據庫,在所建的市、縣(區)、鄉鎮和行政村基本形成了4級互聯互通的技術服務網絡,并著手對鄉鎮、特別是村級農技員、信息員的技術培訓,積極推動技術網絡服務功能的實現與拓展;積極參與市科技服務團的組建,并充分利用其人才優勢,初步形成了網絡內外互動、專家學者和基層農技員互補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同時,還在積極爭取把該服務體系納入福建省和我國的農村科技服務網絡——12396農技服務體系。
下一步計劃與莆田市其他涉農部門、民間社團、通信運營商攜手共同拓展、建設具有莆田市特色的新型農技服務體系。其基本構思是,在莆田市“三百工程”和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基礎上,構建并完善莆田市星火科技12396農村科技多媒體信息遠程服務平臺,促進科技信息進村入戶到企,為農村生產者、經營者和廣大農民、農村技術人員、黨員、干部提供個性化的農業、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初步選定條件較好的部分行政村建立首期多媒體遠程服務信息點,主要包括開通星火科技12396專家電話服務熱線;建立星火科技短信息發布系統和互聯網視頻QQ群;進一步完善12396網絡平臺,豐富網站內容,提高服務功能;加強農業相關信息資源的規劃和數據資源整合,爭取實現與全福建12396平臺的信息共享。
3對策
3.1加強領導
當前,認真抓好農村新型科技服務體系的重建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福建省莆田市農村又快又好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現行農技服務管理體制不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的需要,也不適應農業國際化對農業進行靈活和有效的宏觀調控的要求。要盡快建立一個真正能對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實施有效服務的綜合體系,必須重構農業服務管理體系,建立起一個多部門參與、政策配套、服務規范、監督嚴密的宏觀調控機構,以便加強領導、全面協調、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服務隊伍,才能促進農業的持續協調發展。
3.2科學規劃
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它牽涉到各方面的問題和矛盾,也必將影響當地未來農業的發展。需要對此進行全面、穩妥的科學規劃。結合當地新農村建設規劃和海西經濟區建設的實施方案,在深刻認識和了解當地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的基礎上,組織涉農部門對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構架、組成、目標、任務、管理及運行機制等進行深入的剖析、探討,從而制定一個合理可行的科學規劃,為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建立清晰地描繪出一幅藍圖。
3.3因地制宜
農業生產是一個具有強烈地域和氣候特色的產業,現代農業的范疇更拓展了它的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建立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可以學習、借鑒其他地市的經驗和做法,但切不可照搬照抄或生搬硬套。要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的地域特點、氣候條件、主種(養)品種及產前、產中、產后的不同環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最大程度地滿足各種多樣化的需求,為當地的農業持續發展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3.4齊抓共管
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又是一個事關國計民生和經濟基礎的重要產業。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逐步下降,但決不能被忽視。對于我國,農業生產永遠是一個基礎性、決定性的產業,要求各涉農部門齊抓共管,才能促進農業的穩定、協調發展。
4
[1] 叢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農業科技發展問題[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8(2):1-4.
[2] 謝華安,陳奇榕.加快福建農業科技創新 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J].臺灣農業探索,2006(2):2-5.
[3] 陳志堅,鄭益智.農業科技發展要為“海西”建設提供技術保障[J].福建熱作科技,2005,30(4):39-42,48.
[4] 白宇陽.農業科技發展趨勢與戰略選擇[J].農業經濟,2005(4):41-42.
[5] 崔建平.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J].學習與研究,2008(4):43-45.
[6] 沈英.建設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村科技服務[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6):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