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中國農業科技推廣問題與對策
佚名
作者:劉春芳王濟民周慧梁辛
摘要:在實地調查了解農業生產和科技推廣現狀的基礎上,分析當前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的對策建議,對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技推廣體系,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對策 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業教育、科研與農民以及政府與農民之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在農業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為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和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歷史性轉變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面對中國農業科技發展面臨的資源與市場雙重制約以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不適應新形勢的情況和問題。本文在實地調查了解農業生產和科技推廣現狀的基礎上,分析當前基層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的對策建議,對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技推廣體系,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農業科技推廣與培訓存在的問題 1.投入嚴重不足,成為制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轉化的重要因素 中國農業科技推廣經費嚴重不足,成為制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轉化的重要因素。許多地方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人員因機構改革和經費不足等原因,存在著“線斷、網破、人散”的現象,推廣方式單一、手段落后,科技成果推廣不力,不能完全滿足農民的技術需求。 一是機構隊伍不穩,人員專業素質不高。據調查,鄉鎮農技推廣部門(農技、畜牧獸醫、林業園藝、農機站平均人數為25人,正式人員90.8%,專業人員85.7%。具有大專以上學歷54.4%,中專30.6%;高級職稱僅2.5%,中級職稱35.8%,專業素質不高。 二是經費嚴重不足,農技人員的工資偏低。據調查,各鄉鎮農技站每年事業經費約70.3萬元,其中財政撥款的占總事業費支出的72.5%,有1/4~1/3的事業費支出要自己解決。雖然鄉農技推廣站的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由財政撥款,鎮政府支付,所謂財政全額撥款,也只是負責基本工資,承擔公益性職能所必須的經費沒有著落,工資福利由鎮政府和自收自支解決;一線推廣人員根據農時季節安排下鄉推廣指導工作,每月下鄉10~20天,平均工資1.8萬元,工作辛苦,待遇偏低。 三是設施條件落后。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設施大多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購置或興建的,資金投入不足,配套設備不夠,設施老化,服務功能下降。 四是推廣人員缺乏培訓。省農業廳經常舉辦由省專家主講的各類培訓班,但每年有機會參加的鄉鎮科技人員只有1~2人,僅占5%~8%,基層科技人員接受培訓的機會較少,多數縣級農技部門尚沒有對鄉鎮科技人員進行培訓的計劃。造成現有農技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較低,對現代農業新技術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夠,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五是科技推廣缺乏后勁。鄉農技推廣站設在鄉(鎮)政府,由鄉長負責行政管理,鄉農技推廣站長負責技術工作。2000—2002年鄉鎮合并,將農技站、林業站、農機管理站、經濟管理站合并為一,成立了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采用人員聘用制,實行競爭上崗,擇優錄用,部分人員被分流,許多從事農業技術的人員改行,從事其他行業,導致農業技術人才缺乏,農技推廣后勁不足;加之經費不足,人事權管理等問題,與上級部門業務脫節,因而一些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和工作難以落到實處。另外,基層農技人員往往需要花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應付和處理繁雜的事務,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技推廣工作的實施和成效。 2.農民素質不高,接受能力較差,是導致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技術推廣與農民素質提高并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也是當前農村科技推廣服務的發展趨勢。從總體上看,務農勞動力年齡偏大,平均在44.6歲,50以上歲的占36.5%,普遍文化素質不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25年,勞動力結構的變化不利于農業生產和科技推廣。因而,技術推廣與素質提高同步發展的要求更為迫切,特別是近十多年來,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的不斷加快,一大批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逐步進入城鎮從事二、三產業,使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素質進一步下降,對農業科技的接受能力較差,市場意識缺乏,造成后勁不足,效益難以提升。表現在: 一是自繁留種現象依然存在。調查表明:在種植業中,購買來自農技站或種子公司的農戶占72.6%,在集貿市場購買的占13.7%,自留種的占12.4%。在養殖業中,42.9%是從畜牧站或良種繁育場購買的,從集貿市場或鄰居家購買的占18.6%,自繁留種的占38.6%。 二是施肥偏多,施肥方式不盡科學合理。從調查看,平均施肥量318.9公斤/畝,尿素、磷肥、鉀肥、復合肥的比例為1∶0.61∶0.61∶1.57。農民改變了過去只注重多施氮肥,而忽視磷、鉀肥施用的不良習慣,施肥比例趨于合理,但施肥量仍然偏多,多為一次性撒施,施肥方式和施肥時期不盡科學合理。 三是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應用新技術積極性不高。從調查看,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農產品需求的不斷變化,農戶采用農業科技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承受更高的機會成本。許多農民在權衡各種機會的收益和風險的基礎上,放棄采用農業科技成果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加之生產資料價格的快速上漲,化肥支出占相當的比重,約387.6元/畝,投入與產出比為1∶2.23-13.90,以蔬菜最高,果樹次之(1∶4.67),經濟作物居第三(1∶4.16),糧食作物最低。扣除種子、農藥、柴油、水、電等生產資料和作業成本,種植業效益依然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