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縣農田灌溉區農業節水灌溉發展探討
汪玉英
摘要介紹湟中縣農田灌溉現狀,指出發展節水灌溉是該縣農田灌溉區的必然趨勢,以促進該區灌溉農業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田灌溉區;節水灌溉;青海湟中
節水農業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農業,是水、土、作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系統工程。衡量節水農業的標準是作物的產量及其品質,用水的利用率及其生產率[1-2]。節水灌溉是指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用工程技術、農業技術及管理技術達到提高農業用水效益的目的,包括灌溉工程的節水措施和節水灌溉技術,如噴灌、滴灌等。
湟中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半干旱丘陵山區,地形復雜,特定的自然條件決定了水利的地位和作用。全縣總面積2 700 km2,山地丘陵區面積占89%,耕地面積6.8萬hm2,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青稞、小麥、豌豆、蠶豆、油菜籽、馬鈴薯。最高海拔4 489 m,湟水橫貫。屬高原涼溫半干旱氣候。年均溫2.8 ℃,年降水量450~600 mm。主要河流15條,徑流量逾7億m3。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勻,全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7—9月),3—6月降水量很少,農田灌溉用水占水資源利用的82%。近3年來,湟中縣累計投資總額超過3 000萬元,累計修建和改造渠道逾260 km,改善灌溉面積超過3 166.7 hm2,項目實施后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 400 t,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79元,有效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縮短灌溉周期,改善項目區水環境和全縣生態環境。
1湟中縣農田灌溉現狀
1.1灌溉面積
建國50多年來,在全縣水利部門的建設下,建成666.67 hm2以上的灌區9個,灌溉面積17 120 hm2,初步形成每個666.67 hm2灌區均有水務部門管理的水管所負責灌區正常管理工作的水利工程網絡和灌溉管理體系。
1.2灌溉形式
灌區建于20世紀80年代以前,建設標準低,設施簡陋,田間渠系配套不良,渠系水利用系數不足0.4,由于灌溉技術水平、農田灌溉條件等方面的限制,農田灌溉區片沒有采取任何的節水灌溉措施,全部采用傳統的灌溉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資源的浪費。隨著高效用水觀念的提出,人們逐漸認識到節水灌溉技術對于節水、高產的重要作用,渠道防滲和其他節水技術發展也比較快,這種節水灌溉方式在湟中縣達95%以上。由于技術條件、資金投入等問題,農田灌溉區片的微灌發展還不成熟,僅在溫室大棚中應用,但微灌有很多優點,必將成為湟中縣灌溉發展的新方向。
1.3灌溉用水量
湟中縣水資源緊缺,節水建設滯后,農田灌溉大部分是大水漫灌,工業用水二次回收率為0,干旱年份灌水定額在100 m3以上,在冬灌和春灌中水到處亂流,節水意識不強,浪費嚴重,加之渠系滲漏嚴重,蒸發量大,灌溉用水利用率極低。 2節水灌溉是農田灌溉區發展的必然趨勢
通過對湟中縣農田灌溉區片自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水資源分布情況的調查分析發現,隨著生活和工業用水的增加,灌溉用水處于被“擠”的地位,今后這種趨勢仍難扭轉,灌溉水資源緊缺的局面將長期存在。而灌溉是湟中縣獲得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生產的基礎,但是按照目前可供灌溉的水量和需要灌溉的農田面積計算,水資源占有量嚴重不足,難以滿足全面充分灌溉的要求。而且農田灌溉區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比較分散,難以集中使用。各地區可用的水資源數量不相同,需水量也不相同,造成各地灌溉水資源供需的不均衡,相當大范圍的區域,人畜飲水都很困難,灌溉更無從談起。灌溉水資源緊缺的事實決定湟中縣農田灌溉區必須發展節水灌溉,以保證農業增產增效。
3農田灌溉區節水灌溉發展趨勢與展望
降水量少且時空分布不均的現狀,造成湟中縣農田灌溉區用于農業灌溉的水資源緊缺,成為制約湟中縣農田灌溉區灌溉農業發展的瓶頸,所以湟中縣農田灌溉區農業灌溉發展必須以節水灌溉為主。
在山區丘陵區灌溉作物,噴灌應為其主要節水灌溉方式[3]。噴灌可以人為控制灌溉水量,與傳統的地表灌溉方法相比,可節水30%~50%,且灌溉均勻、質量高。加上地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噴灌作為省水、高產、高效的灌溉方式,適合于山區丘陵區的灌溉。在淺山灌溉區,主要采用的節水灌溉方式為低壓管道灌溉。該灌溉方式能有效解決渠道輸水灌溉時水的滲漏和蒸發等,提高水的利用率,節約灌溉用水,降低勞動強度,且投資較低,適合在該地區大力普及推廣。在城鄉經濟作物種植區,主要采用的節水灌溉方式為微灌,其灌溉效果最佳,比一般的噴灌更節水。
以噴灌、低壓管灌、微灌為主要的節水灌溉方式,與農業等其他措施相結合,并且由單項技術的成熟向綜合技術方向發展,做到各種工程節水措施與農藝節水技術相融合,真正做到綜合節水,最終把湟中縣農田灌溉區片的灌溉農業建設成為節水型的現代化農業[4]。
4
[1] 柴桂林.淺談湟中縣節水灌溉的現狀及對策[J].青海農林科技,2010(1):31-33.
[2] 童少福.淺談農業節水灌溉中的節水技術措施[J].中國水運:理論版,2007(9):68-69.
[3] 付秋華.節水灌溉的類型及其應用效果[J].吉林蔬菜,2010(2):111-112.
[4] 齊克來.淺談新時期我國節水灌溉發展現狀及解決途徑[J].中國科技信息,2010 (7):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