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論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模式及其推廣中的問題與對策

李英能

摘要:我國發展節水灌溉經過30多年實踐,已形成多種適宜不同類型區的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模式,實施結果都取得了顯著的節水增產增效的效益。但是在推廣這些模式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提出了解決的這些問題對策。

關鍵詞:節水灌溉 工程技術模式 問題 對策

一、適合我國不同類型區發展節水灌溉的工程技術模式

節水灌溉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種水資源,采取水利、農業、管理等技術措施,使區域內有限的水資源總體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由于實施節水增效灌溉的地區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千差萬別,灌溉的對象也多種多樣,不可能用一種固定的模式放之四海皆適用。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依據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節水工程技術模式來予以實施。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節水灌溉,經過30多年的實踐,特別是通過3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建設,形成了適合我國不同類型區發展節水灌溉的工程技術模式,并已大面積推廣應用。

(一)新建井灌區節水增效灌溉工程技術模式

按照“以水定井,統一規劃,合理開采,嚴格管理”的原則,在新建的井灌區發展節水增效灌溉。以開采有穩定可靠補給來源的淺層地下水為主,將井灌建設和節水灌溉結合起來,建設成節水型井灌區,做到既促進農業的發展,又防止地下水超采、環境惡化的結果。這種模式是:合理布井,采用先進的成井工藝提高機井質量,配套小型移動式噴灌機等節水灌溉設施。

吉林省洮南縣按照這種模式建成中心灌區1014.6畝,輻射區4050畝,項目區建成后灌水定額明顯下降,年節水30.67萬立方米,在全部農田實現全生育期灌溉的同時,地下水得到有效控制,灌溉期間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變,而非項目區同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米,有效的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由于取消了田間輸水土渠,項目區還節省渠道占用耕地149畝。項目區的玉米、綠豆、小麥單產分別比建成前提高41%、38%和36%,品質也增加1至2個等級。這種工程技術模式已在吉林,黑龍江、河南等省的新建井灌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二)華北井灌區節水改造模式

我國井灌區面積約為2億畝,占全國灌溉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分布在華北地區。華北的井灌區大多處于缺水地區,建成后由于灌水技術落后,經過多年運行,地下水超采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灌溉保證率下降,危及當地的農業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對已建成井灌區進行節水改造。改造的模式為:采用低壓管道輸水(對于蔬菜、果園、經濟作物、極度缺水地區的糧食作物也可采用噴、微灌)、田間平地,

劃小畦塊實行小畦灌溉,并與非充灌溉及覆蓋保墑等農藝節水措施結合,在維持地下水采補平衡的基礎上,以水定面積發展灌溉。

山東省桓臺縣是我國北方第一個噸糧縣,但井灌區由于水資源不足,加之傳統農業用水浪費現象嚴重,致使地下水位連續下降,井泵多次更新。為此,通過研究,實施了以充分利用降水、開發利用土壤水,合理調控地下水為主的節水改造,普遍采用低壓管道輸水,田間實行小畦灌溉,并與節水高效的農業增產措施密切結合的工程技術模式。實施后,比傳統地面灌溉節水29.8%,節能28.8%,省工33.2%,省化肥34.6%,增產46.7%,純收益增加247.3元/畝。年減少地下水開采量30億立方米。從而不但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下降,而且還有所回升。此外,也大大緩解了水資源供需矛盾,促進了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這種模式已在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市的井灌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三)北方渠灌區田間工程節水改造模式

我國北方渠灌區輸水渠道防滲襯砌率低,田間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是發展節水灌溉的重點區域,特別是田間工程部分,由于以群眾投入為主,是當前節水灌溉最薄弱的環節。因此,這類灌區在對干、支渠等輸水工程進行防滲的同時,對田間工程進行節水改造。改造的模式是:對斗、農渠進行防滲襯砌,平整土地,重新確定溝渠規格,采用小畦灌、溝灌、長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先進的地面灌水技術,并通過開展非充分灌溉、水稻控制灌溉、降低土壤計劃濕潤層深度和采用覆蓋保墑等農業綜合節水技術,實現渠灌區全方位節水。

甘肅省武威市在節水增產縣建設中,新建襯砌斗、農渠道4859.4公里,配套田間節水灌溉面積64.85萬畝,基本實現了耕地面積無土渠;完成平整土地面積38.64萬畝,基本實現了條田化,極大的改善了農業生產基本條件,使全市的農業生產效益得到顯著提高。在完成田間工程改造的64.86萬畝后,增加有效灌溉面積1.15萬畝,提高作物灌溉保證率5.8%,增加作物復種指數0.3,提高灌溉水分生產率14%。據測定,山水灌區渠系水利用率達59.2%,田間水利用率達90%,灌溉水利用率達53.3%;井泉灌區渠系水利用率達82%,田間水利用率達95.1%,灌溉水利用率達78%。作物的灌溉凈定額由400立方米/畝降低到365立方米/畝,畝節水達35立方米。5年來累計節水3.2億立方米,節地4285畝,增加糧食1.55億公斤,綜合效益近3億元。這種模式已在我國北方廣大的渠灌區推廣應用。

(四)北方井渠結合灌區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模式

我國井渠結合型灌區面積約有2億畝這類灌區的特點是單一依靠渠灌還是單一依靠井灌都存在水資源不足,或引起其他生態問題,必須實行井渠結合灌溉。這類灌區的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模式為:開展地面水與地下水在時間上及空間上的聯合調度。渠灌部分進行適度防滲輸水渠道,井灌部分采用管道輸水;田間采取長畦改短實施小畦灌溉及覆蓋、化學節水、節水灌溉制度等農藝和管理節水措施,實現水資源的優化調度和農業高效用水。

河南省清豐縣歷史上旱澇洪堿災害俱全,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農業的發展,大量開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干旱缺水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在建設節水增產縣中采取了引黃河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咸水與淡水聯合運用,建設適合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的節水工程、節水高效模式化栽培技術組成的節水灌溉模式。實施結果節水率達30.4%,水分生產率提高63.3%,小麥和玉米的綜合水分生產率達到1.96公斤/立方米,地下水位有所回升。這種模式已在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井渠結合灌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五)水利富民集雨節灌模式

據調查,我國適宜開展集雨節灌的地區包括西南、西北、華北的14個省(區),有耕地面積4.1億畝,人口2.86億人。這些地區的相當一部分,由于地形和經濟條件的限制,興建骨干水利工程難度很大,而且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多。因此,農業生產主要“靠天吃飯”,生產條件落后,農民收入低,是我國主要的扶貧地區。如何充分利用當地唯一有潛力的降雨資源,發展有限灌溉(灌關鍵水),提高作物產量,促進農民脫貧致富,不但是當地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國農業生產一個帶戰略性的問題。水利富民集雨節灌工程技術模式的特點是:節灌工程與農業節水措施的緊密結合,即建設雨水集流工程[包括集流面、水窖(池)、輸水管(溝)]和等高耕種開挖魚鱗坑攔蓄雨水、深耕蓄水保墑、覆蓋抑制蒸騰保蓄、調整農作物布局的適水種植、增施肥料提高水肥利用率、坡地糧草輪作、糧草帶狀間作和草(灌木)間作減少雨水徑流等農業蓄雨利用技術措施相結合,田間采用小畦灌、點灌或滴灌。

甘肅實施雨水集流節灌工程模式是:每戶建100平方米左右的集流場,打兩眼水窖,發展1畝左右的庭院經濟。廣西河池地區發展水柜灌溉,改過去只能種一茬玉米為一茬玉米加一茬中(晚)稻,畝產由150公斤增長到700~800公斤,實現了溫飽有余。內蒙古自治區實施了一戶建一眼旱井或水窖,采用坐水種和滴灌技術,發展2畝抗旱保收田的集雨節灌模式。還有陜西的“甘露工程”以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雨水集蓄工程都對解決農民溫飽、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發揮了巨大作用。

(六)南方小型機電提水灌區節水改造模式

我國南方小型機電提水灌區普遍存在泵站布局不夠合理,泵站設施老化失修,機泵裝置效率低,能耗高,輸水損失大,田間工程標準低,灌水方法落后的問題。節水改造的模式為:對泵站合理布局,進行節能更新改造;對輸水土渠改造為低壓輸水管道或襯砌渠道;對田間水稻灌區實現格田化,采用水稻節水灌溉制度,蔬菜灌區采用噴灌或滴灌。

上海市嘉定區在對185座提水泵站重新合理布局后,對301臺套的水泵機組進行節能更新改造,使機泵的平均裝置效率從38.45%提高到60.8%,能源單耗從7.43度/千噸米降低到4.5度/千噸米。鋪設混凝土瓦筒管396公里代替土明渠輸水,使渠道水利用率由原來的65%提高到95%,節約渠道占地4731畝。對水稻實施節水灌溉,每畝年節水300立方米。浙江省平湖市通過對提水泵站采取水泵斜裝、取消底閥、出水口安裝漸擴管、淹沒出流等技術措施進行技術改造,泵站平均裝置效率由35.6%提高到50.4%。對水稻實施“薄水灌溉,經常落干露田”的薄露灌溉,平均每畝節水128立方米。這種模式還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七)城郊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模式

城郊農業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產值高、生產效率高、為城市生活服務。因此,必須發展高效農業,即資源利用率高、生產效率高、經濟效益高的農業。這類地區的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模式為:大田糧食作物建設噴灌、管灌工程發展噴灌、小畦灌,蔬菜、果園及經濟作物發展微灌和噴灌,灌溉用水管理實施自動化控制。

北京市大興縣龐各莊采用這種模式建設了6885畝城郊農業節水灌溉示范區,其中:糧田管、噴灌面積5200畝,中心示范區微灌325畝,節水示范實驗基地滴灌110畝,果樹滴灌300畝,菜田保護地滴灌節水950畝。在整個示范區進行大規模整修道路、疏挖排水渠、配套建橋、植樹綠化、打井配電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同時,采取噴灌,滴灌,微灌等多種先進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獲得了年節水150萬立方米,節電17.4萬度,節省投工1.6萬個,縮短輪灌周期3~5天,小麥、玉米兩茬平均畝增產18.1%,瓜菜倒茬畝均增產15%的效果。平谷縣對平原區的糧食作物全部實現噴灌化,每年每畝用水量由原來的250立方米降低到130立方米。山東省煙臺市郊區發展了草莓、大櫻桃、香椿和各種特菜的設施栽培,采用大棚膜下滴灌,有效的控制棚內空氣濕度,提高地溫,減少病害,促進作物早熟,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草莓大棚膜下滴灌每季可減少爛果300公斤,僅這一項就可收回全部節水灌溉投資。大櫻桃大棚膜下滴灌可提前1~2個月上市,價格提高10~20倍。威海市環翠區建成的自動化控制噴灌和自動化控制滴灌工程均取得較好的節水、省工、增產效益。這種模式已在我國大中型城市郊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八)節水抗旱灌溉工程技術模式

我國無論是北方或是南方地區,均存在著許多季節性缺水地區,這類地區在農作物播種季節或某個生育階段經常性的發生干旱,而在其他生長季節或生育階段則降雨可滿足需水要求,如不采取抗旱灌溉輕者減產,重者絕收。對這類地區,采取的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模式為:選用適宜當地的各種節水灌溉技術如坐水種、軟管灌溉、輕小型移動式噴灌機組等和平整土地、修建梯田、植樹種草培肥土壤、覆蓋保墑、合理耕作、采取節水灌溉制度相結合。

東北松遼平原和松嫩平原普遍采用坐水種節水抗旱灌溉模式,利用行走式注水點播機,將開溝、注水、點種、施肥、覆土一次作業完成,主要用于玉米、大豆、甜菜的抗旱點灌。目前,在黑龍江省西部、吉林省西部、遼寧省北部和西部、內蒙古東部地區,已把坐水種作為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環節,每年坐水種面積高達7000萬畝以上。軟管抗旱灌溉和輕小型移動式噴灌機組抗旱噴灌廣泛應用于豫南、蘇北、皖北和南方丘陵地區,利用輕小型噴灌機接軟管澆灌或噴灌,也可利用山丘區水源的自然落差水頭接軟管澆灌或噴灌、微灌。 二、推廣這些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一)提高認識,合力發展

我國水資源缺乏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水資源短缺對生態環境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遠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在農民群眾中還沒有樹立起水資源有限和水危機的意識,“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識觀念還比較頑固,節水意識和水法律意識還很淡薄。在一些基層領導和干部中,為了實現短期的經濟利益,仍在嚴重超采地下水的地區,繼續加大開采地下水,擴大灌溉面積;有的流域在上游無節制地開墾,大規模發展灌溉,不但引起下游荒蕪、沙化,而且造成上游灌區次生鹽堿化。

當前由于發展節水灌溉已成為我國的一項國策,因此許多部門都在抓節水灌溉這項工作。發揮各個部門的積極性本來是件好事,但也出現了多頭抓節水,各自為政、資金使用分散、小打小鬧、盲目性增加、形成不了規模、總體效益不夠好的弊端。節水灌溉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技術上涉及到水利、農業、林業、氣象、電子、輕工、冶金、化工、環保、技術監督等部門;在研究推廣上涉及科技、教育、宣傳等部門;在資金投入上涉及計劃、財政、金融等部門;在組織管理上涉及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為了確保21世紀我國的水安全,節水灌溉已到了應由中央組織領導,打破部門本位主義,在國家總體利益的基礎上,形成合力不可的地步。在發展節水灌溉采取的措施上,要打破常規,采取非常措施,改分散為集中、改小打小鬧為戰略安排、改單純搞示范點示范區為全流域綜合治理,改以需定供為以供定需,改追求工程建設規模為出臺重大管理舉措。使節水灌溉更大規模、更深入開展,使各方面政策措施更加配套,使節水灌溉的增產增收效益更加顯著。

(二)應以國家投入為主

根據水利部最近擬定的節水灌溉規劃(見下表),從2001年到2015年,每年發展節水灌溉工程面積2000萬畝,為此每年需要投入資金84~91億元。目前我國發展節水灌溉是以農民自籌為主,建設資金主要是使用銀行貸款,貸款期限短,貼息年限僅一年,加之這種貸款屬指導性計劃,往往只有額度沒有資金,國家沒有其它優惠政策,因此貸款落實難度很大。據統計,1996年到1997年,由于國家起動了3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建設項目,全國用于節水灌溉建設的資金約150億元,經費籌集的渠道是:貸款32億元,各級財政投入48億元,集體和農民自籌70億元,發展各類節水灌溉工程面積5000萬畝。可見,由貸款和集體及農民負擔的投入占到總資金的68%,各級財政投入只占到32%。由于我國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而節水灌溉的效益主要體現在改善生態環境等社會效益方面,要求農民投入太多的資金用于發展節水灌溉是不現實的。即使按上述的投資比例,國家的投入也顯不足,農民和集體難以長期承受2/3以上的投入,如不加大國家的投入,節水灌溉也難以繼續按此速度發展。

據預測,到2010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的有天津、上海、寧夏、北京、河北、江蘇和山西9個省、市、自治區(不包括入境水量),其中天津、寧夏、上海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于170立方米。按國際標準,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為起碼需求、人均占有水資源量2000立方米嚴重缺水邊緣統計,我國2010年將有12個省、市、自治區低于起碼需求標準,有17個省、市、自治區低于嚴重缺水邊緣線。到2030年,全國約有20個省、市、自治區低于嚴重缺水邊緣線,其中低于起碼需求的有13個省、市、自治區。農業是最大的用水戶,為了保障我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農業節水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節水灌溉的最大受益者是誰?可分為三種情況:

①為改善生態環境和向工業與城市生活讓水所進行的節水灌溉,如上游向下游讓水需要上游灌區節水;井灌區為減少地下水位下降需要井灌節水;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要求同一供水水源的灌區節水等,這類節水的主要受益者應是國家;

②兼有改善區域農業用水條件和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節水灌溉,如節水為了擴大或穩定灌溉面積和改善原有的灌溉條件,這類節水的主要受益者是國家和農民;

③節水主要是改善和提高農業生產條件,如對農作物適時適量供水、提高品質和早上市等,這類節水主要受益者是農民和國家。可見在總體上,國家是節水灌溉的最大受益者。

在水資源緊缺的地區發展節水灌溉,必然要對作物用水進行限制,如采用非充分灌溉制度,則是以降低單產換取區域總產提高為目的,對于單個農戶來說不一定受益。即使在水資源充沛地區,單從改變灌溉技術來說,農作物增產的輻度也不太大,除經濟作物外,糧食作物一般也只在10%~20%。據調研,從水源到田間,新發展出1畝節水灌溉面積平均約需投入3000元左右,改造1畝節水灌溉面積也得投入500~1000元;發展1畝坡地改梯田約需投入2000元左右。當前農業比較效益很低,農民負擔很重且收入增長速度下降,在發展節水灌溉中一般只能承擔投勞部分。因此,從現階段我國國情來看,除發展溫室大棚或經濟作物等高產出的節水灌溉,應以業主或農民為主投入外,我國節水灌溉的投入應以國家為主。

(三)政策配套,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

我國節水法規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尤其是灌溉用水的市場機制不鍵全,農用水價偏低,不利于節水灌溉工作的開展。在推行節水灌溉中,管理是最重要的環節,也是目前最不為人們重視的環節,重建設、輕管理仍是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當前,灌區的農田灌溉水的水價僅為供水成本價的1/3~1/2。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在水、種、肥這農業生產投入三要素中,種子投入占27%,肥料占34%,而灌溉用水只占7%~9%。在一些引河灌區,水費支出僅占平均純收入的2.1%。由于水價太低,導致農民不愛惜水,不舍得在購買節水灌溉設備上花錢;由于水價太低,灌溉管理單位收取的水費入不敷出,反而鼓勵農民多用水;由于水價太低,水利工程難以維修更新,工程老化失修、帶病運行,效益日趨下降。在節水灌溉管理中,加快水價改革是最重要的管理措施。

1998年中央水利工程供水出庫價或河道取水的渠首價平均每立方米1.3分;地方水利工程的平均供水價格(批發價)為每立方米2.9分;農業用水零售價每立方米5分左右,適當提高水價,逐步達到成本水價,是水價改革的方向。目前不少灌區已開始適度提高灌溉用水的水價,但達到成本水價還很困難。為避免因水價上提,引起農業生產成本輪番上漲,應實行鼓勵節約用水的科學水價制度,如容量和計量兩部制水價和累進制水價,對于浪費水資源的行為,實行懲罰性水價。此外,在水資源的合理調配和灌溉服務體系的建設方面,也還遠不能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要根據不同的生產條件對不同類型,特別是小型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地實行股份制改造、承包經營、股份合作制、租賃拍賣等多種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大中型灌區要積極推廣用水戶參與管理的經驗,通過提高水價和加強管理,逐步實現以水養水,達到節水的良性循環。要加強灌區內部管理,精簡機構,分流冗員,落實多種形式的經營管理責任制,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節水灌溉,就是要改變千百年來人們的農業用水習慣,改變粗放灌溉為精細灌溉、改不重視降雨的利用為充分利用降雨。按作物的最佳需水要求,在高效利用降雨的前題下,適時適量地進行科學灌溉,用較少的水取得較高的產出效益。它是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措施,是節約農業用水,緩解我國水資源不足的有效法途徑,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使傳統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農業轉變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對傳統農業用水方式的一場革命。當前,隨著節水灌溉的發展,各地已出現了諸如: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業主承包農民土地入股、公司+農戶等農業生產體系的變革,并由此帶動了節水灌溉產品設備的產業化。因此,發展節水灌溉要促進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耕作制度的轉變,促進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業的現代化。

(四)應進一步強調因地制宜,克服推廣中的盲目性

目前可供選擇的節水灌溉技術有很多種,但都有一定的適宜范圍,必須因地制宜,作好調查研究,進行充分論證和多方案比較,特別要考慮我國的國情,選擇最適合本地區發展的節水灌溉技術措施。盡管在發展節水灌溉的歷程中,主管部門一再強調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但是當前各地在推廣應用節水灌溉技術中,仍然出現一些不恰當的做法,如不按規律辦事,行政干預較多,不根據需要和可能,不充分征求農民群眾的意見,沿國道成線、成片修建僅為供參觀用的所謂樣板工程或旅游農業;有的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本已有比較完整的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系統,又在上面重復修建噴灌工程,上級參觀時開噴灌,實際生產時用管灌;有的井灌區已嚴重超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本應通過修建節水工程減少地下水用量,改善和恢復生態平衡,但卻繼續擴大灌溉面積,地下水開采量不但不減少,反而增加等等。造成投入大量資金建成的節水灌溉工程不但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益,而且還挫傷了農民發展農業節水的積極性或帶來負面的社會效應。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經濟條件不同,作物類型有別,氣候差異較大。因此,發展節水灌溉要從各地的實際出發,在充分考慮當地自然條件和農村社會經濟水平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選取各種適宜的節水灌溉技術和模式。適合用什么技術,就用什么技術,經濟條件許可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不照搬國外做法,不盲目追求高標準,不一哄而上,不搞一刀切。發展節水灌溉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將農業措施與水利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軟件建設與硬件建設相結合,形成各種節水技術的組裝、配套與集成。發展節水灌溉還應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水、土資源利用率和增產、增收為目標,通過發展節水技術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各種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促進農業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業增產、增收,使農民得到更多實惠,用顯著的經濟效益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發展節水灌溉。

(五)提高節水設備質量和產業化程度

我國現階段已能成批生產供應包括渠道防滲襯砌、管材和管件、噴灌機具、微灌設備等節水灌溉材料及設備,但在產品質量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方面存在較大問題。據水利部兩個節水灌溉設備質量檢測中心,1999年對我國16個省市的35家企業的50種節水灌溉產品隨機抽樣檢測結果,在噴灌設備方面,盡管對噴灌產品檢測項目較少,特別是在沒有考核耐久性的情況下,仍發現不少質量問題。如鋁合金管道因壁厚減薄超標大多不合格,接頭密封性和自泄性差,管件耐壓低且結構落后;塑料噴頭耐水壓低、噴嘴互換性差、技術參數與實測值相差較大;PVC管材耐壓性能差,管道連接件密封性也較差。在微灌設備方面,微噴頭和滴頭制造偏差的合格率僅33.3%,網式過濾器密封性不合格。這次抽檢的企業大多是國內比較知名、生產規模較大的企業,質量仍存在不少問題,至于面上這幾年冒出來的諸多小企業,質量問題更大。當前,我國節水灌溉設備生產企業小而分散,多以生產單項產品為主,相當部分企業缺乏自身發展能力,長期依賴國家投入,技術改造困難,生產條件落后,難以接受新技術,不但產品陳舊,而且也致使我國許多節水灌溉新成果難以轉化進入市場。加上設備生產分散零亂,配套性差,農民不易掌握,服務體系又不鍵全,因此抑制了農民購置新設備的積極性。一方面我國節水灌溉技術還比較落后,急待發展,而另一方面我國的產業支撐體系和管理服務保障體系又很不相適應,這已成為我國當前阻礙農節水灌溉事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因此,必須改革現有這種以小生產方式制造和供應節水灌溉設備的模式,而代之采用工業化的方式,即實行規模化生產,將節水灌溉設備生產銷售服務全過程納入產業化軌道,按市場經濟規律發展,促扶持,促進科研與生產緊密進我國節水灌溉設備上檔次、上規模、增效益。為加快我國節水灌溉設備的產業化,主管部門可在全國范圍內公開招標,選擇生產企業,安排一定的啟動資金和低息貸款進行結合,聯合攻關,通過重組或聯合,形成龍頭企業或生產集團,使節水灌溉設備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工藝操作的規范化、技術產品的標準化,創出一批名牌產品。與此同時,各級主管部門應強化節水灌溉設備產品的質量監控工作,按質量標準對產品定期進行檢測,取得合格證書的產品才準許進入市場。要從投資或貸款渠道制定政策,打破地方保護主義,促進各地采用優質產品,保護名牌。應大力發展以科、工、貿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股份公司,具有咨詢、規劃、設計為一體的技術服務公司、營銷與培訓相結合的經濟實體等多種形式組成的節水灌溉產業化咨詢服務體系。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