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失眠的中醫(yī)發(fā)病機制及防治探討
游秋云
【摘要】 失眠在老年人中的發(fā)病率要遠遠高于年輕人,加強老年失眠癥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老年失眠是一個病因病機相當復雜的疾病,文章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狀況特點及主要發(fā)病學說,探討了老年失眠的中醫(yī)發(fā)病機制,且結合臨床實踐,提出了老年失眠總體上按虛實歸屬分型論治,并提出舒郁、健腦、化痰是治療老年失眠的重要法則。
【關鍵詞】 老年失眠; 病因病機; 治則治法
失眠又稱不寐,首見于《內經》,稱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難經》中稱為“不寐”。失眠在老年患者中發(fā)病率較其他年齡段明顯增高,患者晨起后常感到乏力,頭昏,精神萎靡,而且長期失眠加快衰老速度,容易引起多臟器功能紊亂和免疫功能下降,并與潰瘍病、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有一定的相關性[1],這些危害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現就中醫(yī)對老年失眠的認識探討如下。
1 病因病機
筆者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狀況特點及主要發(fā)病學說,綜合整理了對老年失眠中醫(yī)病因病機的認識。
1.1 臟腑虛損、精血不足是老年失眠的生理病理基礎中醫(yī)認為失眠病位在心,多與臟心肝腎脾、腑膽胃、奇恒之腑腦有關。而老年失眠與五臟虛損有密切關系,其中腎虛又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生理病理基礎。《內經》最先論述了老年失眠癥的病因及表現,《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云:“老年之氣血衰,其肌肉松,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wèi)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眠”,明確提出了老年由于經血虧損,腎氣虛衰,陽不入陰,導致白天無精打采,夜間失眠。老年人若腎陰虛則無以生血,心神失養(yǎng);若腎陽虛則臟腑氣化失常,氣血津液運行不利,從而影響陰陽運行而不寐。另外腎藏精、生髓、充腦,即腎精充足則腦髓充盈,神明得養(yǎng),精神舒暢。年老或久病耗傷腎精,可致腎精虧虛,髓海不足,腦失充養(yǎng),九竅不利,常有頭暈耳鳴,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等表現。
老年人臟腑損傷,亦可影響到衛(wèi)氣的運行,導致陰陽不和,則夜寐不安。如《素問·病能論篇第四十六》:“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太素》作“及精有所倚則不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素問·逆調論篇第三十四》還記載:“胃不和則臥不安。”后世醫(yī)家延伸為凡脾胃不和,痰濕、食滯內擾,以致夜寐不安者均屬于此。總之,老年人臟腑虛衰,精虛血少,腎陰陽兩虛及髓海腦神失養(yǎng)是老年失眠的主要生理病理基礎。臟腑虛損、精虛血少是產生虛證失眠的直接原因,也是實證失眠致病之邪產生的基本條件。
1.2 情志內傷是老年失眠的誘發(fā)因素中醫(yī)學認為,人體的神由心所主,并稱為“心神”,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而心神往往易受情志因素的影響,故《靈樞·口問》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而老年人常因生活經歷較多,憂思太過,損傷心脾,化源不足,營血衰少,血不榮心,神不守舍,常導致失眠。另外,肝是主情志的重要臟腑,具有疏達氣機,調暢情志,藏血而舍魂的生理功能。情志不舒,氣機郁滯,血行不暢或暴怒傷肝,氣郁化火傷陰,或肝經血虛,魂不守舍,皆可影響心神而不寐。因而宋代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一》云:“平人肝不受邪,故臥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 在《素問》中也有關于肝痹、肝雍等肝臟病變中均可出現睡眠異常的表現。在《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中論述肝痹的癥狀表現為“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而《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中描述肝雍的癥狀為“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由此可見,《素問》中對于肝臟出現的疾病表現中均可出現睡臥不安的癥狀。這與肝的生理功能有關,肝主藏血,《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論述“人臥血歸于肝”。肝臟受邪,影響其藏血功能,則血液運行受到影響,營衛(wèi)亦不能進行正常循行,衛(wèi)氣運行異常就會發(fā)生“不得安臥”“不得臥”或“臥則驚”等癥狀表現。
老年人年邁體虛,若大病失血,致使肝血虧虛,心脈失養(yǎng),則神魂不守舍,夜不成眠;若由于肝之疏泄過度,則易耗陰傷血,灼傷心脈,肝血虧損,無以養(yǎng)心,使神魂不守舍,而致失眠。由上可見,情志內傷是老年失眠的誘發(fā)因素。“七情致病,必由肝起”,失眠的病源在肝,心為傳變之所。
1.3 痰瘀膠結為老年失眠的病理特點老年人臟腑機能衰退,運化功能不足,病理產物滋生。血液運行不暢而為瘀血,津液失于輸布而為痰濁。血瘀痰凝可加速老年失眠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醫(yī)林改錯》說:“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老年人腎氣不足,推動無力,血循不暢,停而為瘀。瘀血內停于腦,可出現神昏、健忘、失眠等表現。同樣,五臟虛衰,尤其是腎虛也會引起津液輸布障礙發(fā)生痰濁。《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胃的“游溢精氣”,脾的“散精”,肺的“通調水道”以及小腸的“泌別清濁”,都依賴腎的蒸騰氣化,通過升清降濁,使津液正常輸布和排泄。人至老年,腎氣虛衰,蒸騰氣化作用失調,津液蒸化不能變生痰濁。另外,瘀血阻滯氣機,氣不行津,津停為痰。痰蒙清竅,加重失眠。故痰濁瘀血互為因果,痰瘀互結,膠著難消,成為老年失眠的病理特點,也是加重失眠的主要因素。
2 治則治法
2.1 分型論治根據中醫(yī)《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對虛實的劃分,老年失眠虛證不外臟腑虛損、氣血陰精不足,實證不外氣滯、火郁、痰濁、宿食等。而老年失眠以虛實錯雜者更為多見,治療本病關鍵在于把握虛實孰輕孰重,反復斟酌后選方遣藥。若虛則應扶正為先,宜用滋陰、養(yǎng)血、益氣等法;若實則祛邪為主,不外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清熱化痰、消食導滯等。
老年失眠虛型通常有以下幾種證型: ①心脾氣血兩虛型:治宜補益氣血、調和營衛(wèi)以安神。中藥湯劑中,以歸脾湯最為常用,以補益心脾、安神催眠。②心肝血虛型:治療宜益氣養(yǎng)血,心肝兩補,寧心安神。可方取四物湯合酸棗仁湯加減等。③心膽氣虛型:治宜益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可方用安神定志丸加減等。④腎陰虛火旺型:治宜補腎滋陰,交通心腎。治療上可選用黃連阿膠湯等。
老年失眠實型通常有以下幾種證型:①肝郁氣滯型:治宜疏肝理氣,解郁安神。可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等。②痰火內擾型:臨床上治療痰瘀交阻失眠患者須詳審病機,準確辨證:對于偏痰濕重者,治宜解郁化痰開竅;對于偏痰熱內擾者,治宜化痰清熱,養(yǎng)心安神,如黃連溫膽湯[2];對于偏瘀血阻滯者,治宜活血祛瘀,祛痰安神法治之,可用于心腦血管疾病伴發(fā)的失眠癥等。③食滯內擾型:治當予補脾益氣,養(yǎng)血安神。方選歸脾湯加減。
2.2 舒郁、健腦、化痰是治療老年失眠的重要法則老年失眠病機總屬本虛標實。本虛乃氣血兩虛,營衛(wèi)失和;腎陰不足,水火不濟;標實為氣滯、痰瘀、食滯。筆者隨師臨證,所見老師強調辨治本病不可囿于一臟,而應注重相關臟腑調整進行整體施治及虛實證候兼顧。舒郁、化痰、健腦是導師王平教授治療老年失眠的常用之法,也是治療老年失眠的重要法則[3]。舒郁乃主疏氣郁,使氣行。老年人若為情志所傷,疏泄不及,肝氣郁滯,易累及心致神氣活動障礙;化痰則祛痰火以安神。老年人因脾胃運化功能降低,可引起宿食停滯,水液內停,郁火煉液成痰,進而滋生痰濁、痰熱、瘀血實邪內蘊之象,屬虛實夾雜,以邪實為主之證。或因老年情志不舒、氣機郁滯,導致濕濁內生、積濕生痰阻遏心竅,或因年老氣虛,導致脈道不利而氣滯,血液運行受阻停而為瘀,擾動心神而失眠;健腦為補腎益精、生髓充腦。腎藏精,精生髓,髓聚而成腦,腦為髓之海,精充髓滿,則腦神有所依,神安則寐。
因此,導師王平教授在對古方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及長期的臨床實踐,著重從肝郁痰濁入手,以舒郁化痰健腦,養(yǎng)陰安神定志立法,組配而成舒郁化痰健腦方[4]。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條達肝氣,酸棗仁養(yǎng)心陰、益心肝之血而安神,兩藥合用舒郁安神,共為君藥。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以解痰濕之阻遏;白芍,養(yǎng)血調肝止痛,可助柴胡疏肝解郁。茯神善于寧心安神,龍骨專于鎮(zhèn)驚安神,兩藥合用,共助酸棗仁安神之功,是為臣藥。黃芩清熱燥濕,竹茹善于清熱化痰,共助陳皮化痰之功。夏枯草清肝膽火,天麻則平抑肝陽,浮小麥養(yǎng)心除煩,進一步加強了舒郁安神之效。熟地、女貞子針對年老精虧以益肝腎、強腰膝、明耳目,補肝腎之精虧,共為佐藥。大棗與炙甘草甘潤補中,一方面緩和柴胡、陳皮、黃芩等藥之辛燥之性,另一方面,調和全方諸藥,使全方共奏解郁化痰、益精安神之功,從而使心神安寧,失眠乃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5],酸棗仁、黃芩、白芍等均能顯著減少自發(fā)活動,增強睡眠作用。補腎藥能明顯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清熱化痰的中藥具有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全血粘度的作用。藥理實驗研究已表明,該方有較好的鎮(zhèn)靜、催眠作用,且能減少老年失眠小鼠下丘腦中升高的DA含量及外周血中升高的IL6含量[4]。臨床顯示舒郁化痰健腦法能明顯提高對老年失眠的治療效果,該法也是尋求治療老年失眠的又一有效新途徑。
3 結語
綜上,老年人由于臟腑虛損、精血不足,加上情志內傷、痰瘀膠結,易致夜寐不安甚至加重而徹夜不眠。中醫(yī)學對老年失眠的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方法具有濃厚的系統(tǒng)分析特色,在運用中醫(yī)藥方法治療老年失眠上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從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中尋求有效的方法和藥物,并給予及時的早期干預,對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程先寬,范吉平,曹克剛.失眠癥的中藥新藥研究思路探析[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05,32(11):1132. [2] 王 平. 邱幸凡教授從痰瘀論治老年病經驗[J].中醫(yī)藥學刊,2005,23(11):1944. [3] 孔明望,王 平.舒肝解郁治失眠[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1,23(10):17. [4] 胡 霞,王 平,田代志,等.舒郁健腦方鎮(zhèn)靜催眠作用實驗研究[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5,3(5):12. [5] 王 瓊,王立為,劉新民.常用鎮(zhèn)靜中藥配伍和藥理研究概況[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22):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