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嘉善縣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及對策

佚名

作者:徐衛 朱正坤 戚四法 孫亞麗

摘要:介紹了嘉善縣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意義,總結了其發展模式,并提出對策,以期為嘉善縣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畜牧業;循環經濟;意義;發展模式;對策;浙江嘉善 畜牧業是嘉善縣的傳統產業之一,是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嘉善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根據定點推算,2009年末全縣生豬總存欄45.73萬頭,其中母豬3.79萬頭、仔豬22.72萬頭、肉豬19.22萬頭,同比生豬總存欄減少6.18%、母豬存欄增加10.82%、肉豬減少8.48%;全縣家禽總存欄277.23萬羽,其中雞62.51萬羽、鴨206.49萬羽、鵝8.23萬羽,同比總存欄增加9.16%、雞增加0.34%、鴨增加13.89%、鵝減少20.56%。據初步統計,全年生豬出欄76.85萬頭、同比增加1.94%,家禽出欄640.68萬羽、同比增加1.59%;年末嘉善縣獺兔的存欄量增加、長毛兔的存欄量減少;其他畜禽存、出欄狀況與2008年相比基本持平。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畜禽排泄物日益增多、動物疫病防控壓力加重等一系列問題也接踵而至,給人們的生活和健康帶來嚴重威脅。為此,近年來,嘉善縣畜牧獸醫局在縣農經局的正確領導和上級部門的精心指導下,牢牢把握“減量化、無害化、生態化、循環化”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嘉善縣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意義 畜牧業的長足發展,在促進農業增收的同時,也給水體、空氣、土壤等帶來了嚴重的壓力,甚至導致各種病原菌的滋生,社會公共衛生安全壓力明顯增大。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是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促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措施,是建設生態畜牧業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有力保障,是提高畜產品競爭力和維護生態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1]。 1.1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是保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 畜禽養殖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污水、固體糞便和惡臭氣體。高濃度畜禽有機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質不斷惡化;畜禽污水排入魚塘及河流中,會使對有機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漸死亡,嚴重威脅水產業的發展;畜禽污水其有毒、有害成分甚至會滲入到地下水中,嚴重污染地下水。養殖產生大量惡臭氣體,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污染周圍空氣,嚴重影響了空氣質量,危害飼養人員及周圍居民身體健康,并且也影響畜禽的正常生長。此外,高濃度污水可導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氣、透水性下降及板結,嚴重影響土壤質量。而嘉善縣畜禽養殖量大,據初步推算,全年僅生豬養殖就產生18萬t糞便和36萬t污水,這對環境保護形成了巨大的壓力,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已經是發展農業農村經濟需要面對的基礎問題之一。 1.2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是維護社會公共衛生安全的迫切需要 畜禽養殖產生的排泄物中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會使環境中病源種類增多、菌量增大,出現病原菌和寄生蟲的大量繁殖,造成人、畜傳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時,會發生疫情,給人畜帶來災難性危害。畜禽糞尿及廢水中的有害微生物、致病菌及寄生蟲卵首先對養殖場的畜禽產生危害,導致育雛死亡率和育成死亡率升高,不僅給畜牧生產造成嚴重損失,而且給人類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脅。嘉善縣畜禽養殖面廣量大,散養戶養殖存在著面散、量少、意識不強的特點,給維護社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壓力。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打造生態化的畜牧業,是有效防止各種畜禽流行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傳播的有效方式之一[2]。 1.3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是實現資源再利用的迫切需要 在各種資源日益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采取資源開發、節約使用并舉的措施,大力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強化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綜合利用,避免資源過早廢棄,減少畜牧業污染的產生、遷移、轉化與排放,是緩解嘉善縣畜牧資源匱乏的有效途徑。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利用畜禽廢棄物生產沼氣,沼氣作為農村新型清潔能源,沼液沼渣則用作畜禽和魚的飼料,也可用作種植糧食、蔬菜、果樹等肥料,大大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為綠色食品生產提供可能,也從根本上減輕畜牧業對環境的污染,遏制生態環境惡化,有效節約和利用資源,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據初步推算,全年僅生豬養殖就產生18萬t糞便和36萬t污水,全年畜禽糞污所產生的能量折合標煤1萬t左右,沼液沼渣折合尿素逾2萬t,可促進農民增收5 000多萬元。 2主要模式 2.1種植-飼料-生豬養殖-種植模式 該模式是嘉善縣應用最為廣泛的循環畜牧業發展模式,從作物種植開始,通過生產飼料來進行生豬養殖,最后畜禽糞便和尿液經過簡單的三格式或者發酵處理而直接還田。該模式的優點在于應用方便,環節較少,對生產設施的要求簡單;其缺點在于受種植業季節性的影響和土地消納能力的影響,易產生土地過肥現象,處理能力有限。 2.2種植-飼料-生豬養殖-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種植模式 該模式在嘉善縣僅有數家養殖場應用,從種植作物開始,通過生產飼料來進行生豬養殖,產生的畜禽糞便可以用來飼養蚯蚓等特種經濟動物,這些特種經濟動物又可以作為重要的動物性飼料原料,其排泄物等可以直接還田從而形成循環模式。該模式的優點在于畜禽排泄物處理比較徹底,在增加養殖效益上作用明顯;其缺點在于對飼養管理和養殖人員素質要求較高,飼養成本有所增加。以蚯蚓養殖為例,在養殖蚯蚓的土地上套種絲瓜等蔬菜,可以形成一個簡單的有機農產品生產系統,產量高且屬于有機農產品,經濟效益增加明顯。通過調查,進行蚯蚓養殖每年可消納生豬糞便1 200 t/hm2,產蚯蚓37.5 t/hm2,產蚯蚓糞600 t/hm2,每年可增加經濟效益35.25萬元/hm2。 2.3種植-飼料-生豬養殖-肥料制作-種植模式 該模式是嘉善縣目前著力推廣的畜牧業循環經濟模式,通過作物種植來生產飼料,將生豬產生的糞便進行收集,通過肥料制作之后用于種植業,從而形成循環模式。該模式主要有2種肥料制作方式,一種是由畜糞收集處理中心收集生豬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原料加工之后生產有機肥,目前嘉善縣建設完成并運行的畜糞收集處理中心共8個,年成產有機肥可達4萬t;另外一種模式是農戶將生豬糞便進行堆積、發酵處理,制作土雜肥,這種模式在楊廟鎮雪菜種植中廣泛應用,每年可處理畜禽糞便2 000 t。該模式的優點在于對土壤改良作用明顯,可生產優質農產品,同時可以降低化肥等的施用量,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對畜禽糞便的處理利用最為徹底;其缺點在于生豬糞便的收集存在難度,對設施要求較高,運行有一定的風險[3]。 2.4種植-飼料-生豬養殖-沼氣-水產養殖-種植模式 該模式在嘉善縣水稻種植區域內廣泛應用,主要是以種植業為依托,以畜牧業生產為中心,以沼氣生產為紐帶,建立起物質和能量循環利用的復合生態循環系統。循環模式主要有“豬—沼—林”、“豬—沼氣—食用菌—蚯蚓—畜禽”、“畜—蠅蛆—畜禽—種植”等。該模式的優點在于資源化利用明顯;其缺點是處理量較少。 2.5其他模式

目前,圍繞產業結構結構調整,畜牧業生產模式日益靈活,出現了 “雞—豬”結合、“豬—魚”結合等生產模式,目前嘉善縣在這些模式的應用上還有很大空間[4]。此外,對于其他畜禽種類而言,由于養殖量小或者糞便產生量比較小,基本采用“種植-養殖-種植”的模式進行循環發展,出現了牧草或秸稈—養殖—蘑菇—蚯蚓—畜禽—種植、農作物秸稈—青貯氨化—養殖—種植等模式。以姚莊鎮兔業養殖為例,通過種植黑麥草等為家兔提供青飼料,家兔的糞便用于種植葡萄等經濟作物,這樣形成種植-養殖-種植的有機循環。調查發現,該模式生產的葡萄等作物品質較好,成本大幅降低,效益明顯增強,僅化肥一項,就可以節約成本2.25萬元/hm2左右。 3對策 3.1以產業化為導向,實現畜牧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 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技術要求較高,必須以產業化為導向,結合嘉善縣精品農業建設工程,實現畜牧業健康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一是形成畜牧生產產業鏈。按照精品農業建設的有關要求,牢牢把握精品農業的內涵,大力發展規模生產,使生產、收購、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一系列過程緊密銜接,環環相扣,可有效地將分散的個體生產與市場聯結起來,既可以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又可以實現規模化生產和加工增值的自我良性循環,拉長產業鏈條,有效配置資源,提高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加大生態養殖園區建設力度。按照“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建設和完善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示范基地、畜禽養殖小區或畜牧科技示范園區,從而逐步改善人畜混居、畜禽糞便隨意排放、飼養環境差、綜合效益不高等狀況。三是強化沼氣生產的產業化程度。把沼氣生產與利用引入產業化機制,實行產業化經營,把規模養殖與沼氣工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進一步完善畜牧業產業化經營體系,極大地帶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全面發展。 3.2以科技化為導向,構筑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 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必須以科技化為導向,構筑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有力的科技支撐體系。科學技術的創新、進步與推廣應用,既能降低畜牧業的生產成本,又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為畜牧業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源泉,也為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一是積極開展沼氣貯存、運輸、發電與供熱等關鍵技術攻關與引進,從根本上解決沼氣利用的“瓶頸”問題,使沼氣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切實做好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配套產業技術的培訓、推廣等工作,加快良種繁育、環保飼(肥)料開發、疫病防控、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性技術的組合配套,全面推進科技進步,用科技支撐畜牧業循環經濟的持續穩步發展。 3.3以長效化為導向,構建農牧結合的長效管理機制 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必須以長效化為導線,積極構建農牧結合的長效管理機制。一是積極建立長效機制。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涉及的環節和部門多,必須各部門樹立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新理念,加強領導,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建立激勵機制,切實做好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組織、引導、協調、服務和推動工作。爭取社會各界對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的支持和資金投入,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入沼氣產業化經營,保障畜牧業循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二是大力發展新型畜牧業循環經濟模式。走“飼料加工—畜禽養殖—畜產品深加工—廢棄物處理—飼料原料”循環之路,以畜產品加工為龍頭,既保護環境,又提高經濟效益;走“畜禽—沼氣(或糞便生化處理加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循環之路,以沼氣工程為紐帶,使大量畜禽糞便得到無害化處理,既生成新的能源和資源,又減少了污染,同時又為農作物生產提供了肥源,帶動了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積極推廣生物發酵舍零排放養豬技術,既減輕豬場對環境的污染,又節省用水、飼料和勞力,提高豬的抵抗力和豬肉品質,增加養豬效益,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4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