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五年計劃”看中國的區域經濟戰略
張小艷
摘要:在我國各個發展階段實施的“五年計劃”中,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一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經歷了均衡發展、非均衡發展、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變遷,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均衡發展 非均衡發展 協調發展 中國繼2009年經濟成功保持8%增長后,2010年國民經濟呈快速增長態勢,在“十一五”順利實施之后又迎來了新的起點,即“十二五規劃”。當前我國正面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在這樣的兩個“時期”如何統籌好兩個大局,把握好兩個市場,實現全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各區域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改善民生,關鍵就在于我們將實施什么樣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縱觀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每一階段不但包含具體的“五年計劃”的制定實施,而且也反映了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一、“一五”至“五五”時期的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70%以上的工業集中在國土面積不到12%的東部沿海地區,而遼闊的內地,尤其是西部地區,幾乎沒有什么近代工業。為盡快實現工業化,同時為了備戰,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根據當時國內、國際形勢,以平衡發展為指導,制定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即把生產力落后的內地作為經濟建設的重點,通過生產力的均衡布局,縮小沿海與內地的差距,追求地區的同步發展和自成體系。 從“一五”計劃(1953—1957年)到“五五”(1976—1980年)計劃,經濟發展戰略的主導思想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盡快實現工業化,當時所實施的“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重點加強內地投資建設,改變生產力區域分布不均的狀況。二是強調建立區域獨立的工業體系。“一五”時期,國家興建的694個工業建設項目中,有472個分布在內地,占總額的68%。“二五”時期再增加了10%。三是以“三線”建設為重點,戰略布局急劇向西轉移。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系惡化,出于戰略考慮,“三五”計劃做出了全國按照一、二、三線進行整體布局,集中力量建設“三線”地區的決策,全國將近1500家大型企業,40%以上分布在三線地區。三線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生產力布局,打下了西部現代工業的基礎。 二、“六五”至“八五”時期的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戰略 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對外關系開始改善,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沿海一些省份的投資有較大回升,投資集中于“大三線”的強度有所減緩。改革開始,鄧小平提出了“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和“沿海和內地兩個大局”的區域發展模式,在我國實施了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戰略:即優先發展沿海發達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地區之間適度的經濟差距,然后有次序地發展中西部地區,最終實現全國經濟的共同發展。 “六五”(1981—1985)計劃明確提出要積極利用沿海地區的基礎,充分發揮其特長,帶動內地經濟發展,并開始采取措施向沿海地區傾斜。“七五”計劃首次明確地體現了效率優先、非均衡發展的戰略思想,并且第一次把全國劃分為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帶,優先發展東部,以東部發展帶動中、西部發展,使生產力和區域經濟布局由東向西逐步作梯度推移。由于國家在投資和政策上的雙重傾斜,加之沿海省區較好的發展條件,以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為中心的兩大區域經濟增長中心迅速形成。 三、“九五”至“十五”時期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 非均衡發展戰略帶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日趨擴大的地區差距也成為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制約。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確立,東、中、西之間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為了縮小這種差距,保持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國家開始實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即在繼續保持東部沿海地區旺盛發展勢頭的前提下,重點開發西部。 “九五”計劃中明確提出:把“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異”作為今后區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針,以全方位對外開放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主要特征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形成。“九五”計劃強調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區域內在聯系以及自然地理的特點,以交通要道和中心城市為依托,逐步形成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區、東北地區、中部五省區和西北地區等7個跨省區市的經濟區域,并對縮小地區差距問題出臺了具體措施。1999年9月,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2000年3月,九屆人大三次會議對西部大開發作了重要戰略部署,西部大開發正式實施并產生巨大影響,這也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實踐經驗。 四、“十一五”與“十二五”時期的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戰略 相對于1990年代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可以將現階段及未來五年的戰略稱為區域經濟統籌協調發展戰略。這一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了“五個統籌”,突出了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突出了人民群眾關注的切身利益問題,突出了民生工程建設。 “十一五”規劃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方針是“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并且要“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戰略的獨特性在于: (一)區域發展要重視“五個統籌” 第一,統籌城鄉發展。我國城市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城鄉差別加大,統籌城鄉發展顯得更為迫切。第二,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逐步形成東中西部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第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 是要解決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如:經濟增長快而社會事業發展慢,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不同步等。第四,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解決人口增長與自然環境承載的矛盾,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第五,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要在新的發展階段,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二)主體功能區的劃分是一大創新 “十一五規劃”將我國全部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優先開發區域要成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重點開發區域要成為支撐全國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載體,限制開發區域要成為全國或區域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域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就東、中、西三大區域內部差異來說,每個區域內部都可劃分面積不等的四類主體功能區。但從宏觀區域規劃的角度看,東部沿海地區應屬于優先開發區域,中部地區應屬于重點開發區域,西部地區應屬于限制開發區域,各類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是屬于禁止開發區域。可以說,這是國家根據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區域經濟建設的成敗得失,運用多種學科理論,遵循幾十年來的社會實踐,科學規劃國土資源的一個典范。 (三)改善民生成為“十二五”的重點 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的轉型期,科學發展將仍是經濟發展的主題。 “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人和自然的進一步和諧發展,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發展,國內外求同存異,積極合作的發展,各個區域團結協作、優勢互補的發展的深化。因此,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自然成為重點,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著力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人民追求的目標點。此外“十二五”規劃最大的亮點就是實現“民富”,這是對過去的十一個“五年計劃”所強調的“國富”目標的改變。“十二五”規劃強調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國家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更重要的是讓人得以全面協調發展,改善民生就是為了讓人民得到更多的實惠,進而實現全面發展,這也充分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公平”性。當然,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是不發展,而是要建立在增長方式轉變基礎上的科學發展,是追求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益的發展。從當前的全國經濟建設的部署看,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將是科學發展指導下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①梁劍峰. 毛澤東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簡論[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8(1):55—56. ②張映芹. 鄧小平區域經濟思想探析[J].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05(2)68-69. ③秦朝軍. 從非均衡發展到協調發展—簡析江澤民的區域經濟思想[J].三峽大學學報,2004(6):77 ④張小艷. 從平衡到科學發展—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的偉大實踐[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