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轉移的周期理論角度淺析跨國公司的對外經濟戰略
孫春艷
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和分析了產品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以及技術轉移周期中出口、直接投資和技術輸出三者之間的關系,這也是跨國公司對外經濟戰略的重要部分,其中重點分析了決定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 最后簡要闡述了國際技術轉移的政策含義以及對我國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技術轉移周期理論;跨國公司;對外經濟戰略
一,技術轉移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技術轉移是指因經濟原因產生的,用于生產的工藝、程序和方法等系統知識在國際間的轉移。對技術輸入國來說,技術的引進能夠帶來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給引進技術的企業帶來經濟收益,同時技術的引進會使得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從而提高引進技術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從技術輸出者的角度來說,也是轉移即將過時的技術,延長某種技術生命周期的手段,同時也會帶來轉移技術的經濟收益。總的來說,一個國家經濟體和企業引進技術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利益的驅動。
從技術轉移的角度來看,國際貿易中產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四個階段,如下圖所示:
第一階段,即產品創新階段,在圖中表示為T0-T1。在該階段,產品在創新國被發明或創造出來,并開始在創新國國內生產和消費,產量不斷提高,生產能力不斷擴大。這一階段,創新國的生產全部用于本國的消費。當創新國的生產超過消費時,即在T1時創新國開始出口該種新產品。
第二階段,即創新國出口、模仿國開始消費該新產品的階段,在圖中表示為T1-T2。在該階段,創新國的生產除滿足本國消費之外,還向其他國家出口,模仿國則認識到該種產品,并開始消費。創新國的廠商由于擁有對新產品的生產和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所以能夠獲得國內外的壟斷性利潤。在T2時,創新國達到出口頂峰。
第三階段,即模仿國開始模仿生產該產品的階段,在圖中表示為T2-T3。在該階段,這一創新技術已經成熟,生產過程標準化,模仿國廠商開始模仿生產該種產品,并且自我供給消費,創新國的出口逐漸下降。到T3時,創新國出口為0,模仿國開始停止進口該種產品。
第四階段,即模仿國產品進入創新國市場的階段,在圖中表示為T3以后。該階段,模仿國由于規模優勢或其他比較優勢,生產迅速擴大,并開始以低成本出口,創新國在該種產品的生產上已經失去了比較優勢,生產逐漸下降,開始進口該產品滿足本國消費。
在實踐中,創新國開始出口和模仿國開始消費之間可能存在水平距離,主要是取決于兩國之間的收入差距。另外,模仿國可能先向其他國家出口,然后才向創新國出口,因而創新國出口為0與模仿國開始對外出口之間也可能存在時間上的差距。
這樣四個階段結束之后,該商品即在創新國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隨著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便在模仿國開始并進行著自己新的周期,在生命周期延長的過程中,該產品能夠盡量為人們創造利潤收入。
二,技術轉移的周期過程
按照產品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特點,一般來說占有新技術優勢的企業,在對外經濟戰略上大都經歷三個階段:新產品出口、直接投資生產該產品和技術轉讓。
具有新技術優勢的企業,第一步總是以產品出口獲利,有著獨占市場的性質;當出口市場開始生產該產品時,該企業可以利用東道國的資源直接投資獲利;當東道國生產擴大利潤下降,企業可以通過輸出技術獲得收益。不同國家的需求與資源的關系不同,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求與資源的關系也不同,這樣技術就會產生流動。
三,跨國公司的對外經濟戰略與國際生產折中理論
在今天的國際經濟條件下,跨國公司大都是遵循著上述的周期過程來處理出口、直接投資和技術轉移以牟取最大的利益,實現收益的最大化。
不過,由于大多發展中國家從對本國產業進行保護的角度出發,對于外國的產品進入本國市場設置有一定的障礙;若是直接將創新技術轉移至進口國,對于輸出者來說,進口國廠商通過低成本等比較優勢,將會搶占輸出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甚至反過來向輸出國出口,占領輸出者在本國的市場,這樣輸出者的利益就會大大受損。所以,產生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
1977年,英國里丁大學教授約翰·鄧寧(John Dunning)提出了"國際生產折中理論"(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認為一個企業采取對外直接投資的形式從事國際經濟活動的條件,包括所有權特定優勢、市場內部化和區位特定優勢三種優勢。1. 所有權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s),即企業自身特有的優勢。它包括企業的生產要素稟賦(自然資源、資產和技術勞動力)等有形優勢,也包括壟斷地位、經營才能、技術專利等無形的優勢。企業有形優勢和無形優勢的綜合,決定了企業對外投資能力的大小。2.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指企業為避免市場的不完全性影響而把企業的特有優勢保持在企業內部,把市場的交易關系變為企業內部的關系,在內部進行更好的資源配置,以克服在外部市場進行交易的不利條件。3.區位優勢(Location Advantages),即國家投資環境特有的優勢。如果在外國生產比在本國生產利潤高,企業就會對外直接投資。
所有權特定優勢和市場內部化優勢是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必要條件,它們并不能決定一個公司一定要通過直接投資參與國際經濟活動,而區位優勢則是跨國公司進行對外投資的充分條件,二者的結合決定了直接投資的發生。
四,國際技術轉移的政策含義以及對我國的啟示
技術轉移可以加速經濟發展,給技術的輸出、輸入者都能帶來利益,這是世界經濟實踐所證實的。在今天的國際經濟中,引進技術對于發展中國家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但發展中國家在引進技術的過程中,應強調技術的適用性,與本國的經濟發展目標、要素稟賦特點以及該國的技術吸收能力相適應,引進與消化結合考慮,而且還應該努力爭取技術開發的自主,以跟上世界的先進水平。
[1]黃衛平,彭剛. 國際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郭燕青,王永娟. 跨國公司技術轉移戰略的理論適用性及其啟示[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