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的思考
佚名
【提要】黨的十五大已明確指出,堅持把農業放在工作的首位,穩定黨在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改革,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現階段我國耕地資源又相對不足,農民家庭經營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效益,農業生產成本高,種植作物在品種、品質、產量等方面無法與國外規?;s化的大農業競爭。當前要解決農業和農村中存在的,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說,必須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推動傳統農業向農業轉變。
【關鍵詞】 農業 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就是指國民經濟各個產業部門和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對比關系和結合狀況。合理的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以及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建立起最佳的結合狀態。這就意味著各個產業部門的產業與需求基本平衡,為充分利用人力、物力、才力,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面對世界革命發展和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隨著我國經濟由溫飽型向小康型邁進,產業結構不適應形式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現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農業基礎脆弱;基礎設施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業落后;加工制造業的生產能力大量閑置;產品結構不合理;地區經濟結構不合理;盲目重復建設、造成極大浪費。因此,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合理地確定產業結構變動的方向和發展重點,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為了更好的實現“三步走”的戰略,鄧小平提出了以重點帶動全局的思想,為我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指明了方向。根據我國經濟的現實情況和產業結構發展變化的客觀趨勢,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方向是著力加強第一產業,調整和提高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這就是說,第一產業要全面提高農業的質量和穩步增加農業產量;第二產業要調整結構和提高工業素質;第三產業要大力興起和發展流通與各種服務部門。 一、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的客觀必然性 黨的十五大已明確指出,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改革,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合理地確定其產業結構變動的方向和發展重點,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全局。隨著加入WTO,我國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加入WTO給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不難預料,我國農業將受到較大的沖擊。而在我國耕地資源又相對不足,農民家庭經營分散,沒有形成規模效益,農業生產成本高,種植作物在品種、品質、產量等方面無法與國外規?;s化的大農業競爭。當前農業和農村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困難,就業壓力加大,一些糧食主產區和嚴重受災地方農民收入減少,有些地方拖欠工資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和經濟體制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依然相當突出,地方保護主義屢禁不止,市場經濟秩序有待繼續整頓。發展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民購買力,是擴大和培育內需十分重要的方面,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全局。要把加強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整個經濟工作的突出任務;把農民是否增加收入和減輕負擔,作為檢驗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標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搞不好,工業就沒有希望,吃,穿,住,用的問題也解決不了”。1978年以前的農業一直把解決溫飽作為中心任務,其目標就是想盡辦法提高農產品產量,特別是糧食產量。因此,農業生產結構比較單一,農業生產 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生產又以糧食為主,有一段時期甚至提出了“以糧為綱”的指導思想。1970年末1980年初,中國農村開始實行一系列改革,一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二是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保護價格。三是保障農民利益,減輕農民負擔。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不變,在農村中實行稅制改革。這幾項改革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再加上優良品種的推廣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但從根本上說,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二、當前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內容 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目標是: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發展優質、專用、無公害農產品,優化種植業結構。繼續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積極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快農業布局調整和優化。大力推廣“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方式,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加快培育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龍頭。深化農業科研和推廣體制改革,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結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 1.調整和優化種植業結構 種植業結構調整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之一,主要任務是調整作物結構和品種結構。逐步減少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的劣質滯銷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適當增加適應市場需求的價值高的優質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逐步淘汰糧食中的劣質品種。糧食主產區應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優化品種,提高質量,搞好轉化,提高效益。在逐步減少小麥、水稻等基本農作物的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的單位產量,并逐步增加其他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促使種植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優化。 2.促進種植業與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的協調發展,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農業結構性調整不僅要重視種植業內部的比例,而且也要促進種植業與林業、牧業、副業和漁業的協調發展。進一步擴大退耕還林的規模,推進環林還草,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完善配套措施,抓緊培育和供應優良種苗,加強生態植被。大調整畜種畜群結構的力度,穩定畜產品的數量,提高畜產品的質量,提高畜產品加工能力,鼓勵農村規模圈舍飼養,積極培養一批龍頭加工企業。鼓勵農民積極發展副業生產,多渠道大力提高農民收入。積極調整海洋漁業結構,優化品種結構。 3.大力扶持鄉鎮企業,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建立鄉鎮企業有利于緩解農村剩余勞動人口,也有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的壯大。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則有助于迅速轉化農產品的實物形態,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這就要求建立鄉鎮企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立足于現有生產能力和規模進行結構調整,要按照產業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合理的區域布局和規模結構,開發出適合城鄉人民需要的物質產品。與此同時,加速改造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以產業化經營為依托,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加快培育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 4.大力發展農村產業化經營,積極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推廣“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方式,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要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采取有力措施,增強農業技術推廣、畜禽疫病防治等機構的服務能力,大力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專業技術協會,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市場信息等各種服務,引導農民進行結構調整。 5.深化農業科研和推廣體制改革,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結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應用。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開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高效率轉化科研成果的技術推廣體系,不斷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培訓體系,用現代農業技術改造以高產為中心的傳統農業技術,創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現代農業新體系,發揮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對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要大力推廣普及新品種、新技術和新工藝,加快傳統農業技術改造步伐,改良農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提高農業科技含量、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把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作為一項革命性的重大措施來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改進施肥、噴藥和地膜覆蓋方式和技術,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技術,控制和減輕化肥、農藥、農膜等對耕地和水資源的污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總之,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實際出發,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絕不能搞強迫命令。針對當前農民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投入能力低,農村受教育文化程度較低從而獲得市場信息能力較低以及農業科技開發能力較低等突出問題,各級政府應做好規劃,制定出更加符合農村世紀的方針、政策,科學地指導農民的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