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世界金融危機的趨勢和前景

鐘永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全球性聯系越來越緊密,全球性危機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同時由于全球化的發展使得人類在信息、技術等資源的共享使用上變得更加方便,這大大增強了人類處理危機的能力。

就金融危機來說,全球經濟結構將在整合中向信息化發展。處在信息化產業核心部分的計算機、無形資產、咨詢業以及新科技、人才和社會資源開發在經濟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國民經濟將由能源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轉化,信息業蓬勃興起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信息含量和知識含量逐步提高,物質資源的地位下降,信息、知識和人才資源將日益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由于發展中國家在信息、知識和人才資源方面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意味著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會進一步提高,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難以實現跳躍式發展,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將會繼續增大,它們將更加依賴西方國家的資本輸入和信息化推動,西方國家的金融資本主義也將進一步發展。因此,金融危機由世界經濟結構調整所引起的可能性增大。

金融危機繼續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金融危機發生的一般原因是資本全球化運動和價值實現過程中矛盾的尖銳化。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不僅同發達國家一樣有生產過剩、金融過度膨脹的問題,還有本國貨幣與國際貨幣之間的矛盾。商品價值、金融資產價值和國際價值的實現這三重矛盾相互交織和日益發展是金融危機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的一般前提。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對稱依賴或中心主導與外圍從屬的經濟體系,則是金融危機在發展中國家產生、發展的現實基礎。在資本主義生產由中心向外圍擴散,中心對資本的壟斷和對商品市場的控制加強時,發展中國家內部生產過剩、金融過剩和與外部聯系中的國際價值實現問題正不斷深化發展。由于歷史造成的經濟脆弱,在國內要求經濟改革與經濟增長的壓力下,發展中國家極易陷入依賴外部推動、三重矛盾日益發展的狀況。這就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因西方資本流入和出口發展而快速增長,又因對外收支狀況惡化和西方資本回流而爆發金融危機以至金融危機反復發作的原因。

21世紀初期世界金融危機的發展前景最終取決于世界經濟中各地區、各國之間相對經濟實力的變化。前述世界經濟運動的模式已經表明,世界經濟運動的狀況和金融危機的發生與否根本上在于中心與外圍依存關系的發展,從本質上看,這就是兩部分經濟實力對比的變化狀況。市場經濟的競爭法則也就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經濟主體以實力為基礎的博弈。貨幣金融壟斷是經濟實力的集中體現,就是競爭優勢;處于壟斷地位的一方總是支配著另一方和整個經濟運動的方向,這就是世界運動的法則,也就是決定世界金融危機走勢的基本規則。

世界經濟中經濟實力反映為科學發展、生產力水平、經濟規模、金融市場規模和其貨幣是否充當國際貨幣。科技發達、經濟和金融規模大、貨幣為主要國際貨幣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從經濟金融到文化都對經濟實力較弱的國家產生影響。這種客觀規律決定著世界經濟和金融運動的發展趨勢,也決定著世界金融危機發展的前景。未來世界金融危機問題根本上取決于世界體系中各地區和各國經濟實力的消長變化。

世界金融危機集中于發展中國家這一趨勢將很難改變。首先,如前所述,世界經濟格局不會有大的變化,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仍將處于嚴重不對稱的地位。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1975-1995年,除東亞少數所謂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和中國之外,其他所有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相對發達國家的人均GDP都處于連續下降狀態。西方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得益者,發展中國整體經濟地位下降。1997-1998年的金融危機又給予東亞經濟嚴重打擊,從而使中經濟全面受挫。目前,發達國家占有世界財富的3/4,最不發達國家則增加到49個。從歷史來看,金融危機發生后,在經濟格局不變、依存狀況總體上不變而作部分調整時,幾乎所有受危機打擊的發展中國家都不得不再度依賴外部資本流入和外部拉動。

其次,許多發展中國家存在大量的外部債務(見表1),國內經濟結構和社會調整面臨諸多困難,出口創匯又因技術革命發展滯后和西方國家的限制十分艱難,當西方資本流入時,可能導致新的生產和金融失控,而不會產生較多國際收益。這勢必成為新危機的隱患。

表1 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和負擔率

年份 債務額(億美元) 債務出口率(%)

1980 1990 1998 1980 1990 1998

所有發展中國家 6095 14728 24651 85.3 155.8 146.2

東亞及太平洋 941 2861 6978 93.1 113.4 107.4

歐洲及中亞 755 2210 4354 44.8 96.9 126.7

拉美及加勒比 2573 4754 7358 201.9 256.1 202.5

中東及北非 838 1830 2058 41.4 119.1 137.4

南亞 380 1299 1645 160.5 317.5 201.0

撒哈那南部非洲 609 1774 2258 66.4 209.8 232.1

再次,經濟全球化將繼續發展。國際資本和國際貨幣的多元化,以及西方國家之間的經濟與金融競爭總會對世界金融貿易和資本運動產生難以預料的擾動和沖擊。在世界經濟不對稱結構和發展中國家債務沉重的條件下,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和出口方向的多元化不僅不會緩和或抵御這種沖擊,反而可能嚴重化。如果實行金融和資本自由化,再度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即使發展中國家認識到這種危險性。

金融危機與經濟周期分離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傳統的金融危機主要是由經濟危機發生而引起的,金融危機所反映的是實物經濟嚴重過剩的狀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推動西方經濟長驅直入金融資本主義,也促使一些處于工業化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加速發展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在所有發達國家和一些所謂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占據重要地位,成為金融危機的主導因素。金融危機所反映的是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后的崩潰。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金融危機和90年代的金融危機都是如此。

虛擬經濟是指以虛擬資本膨脹和交易為特征的經濟,信用發展是虛擬資本膨脹、虛擬經濟興起的推動力量。虛擬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是社會生產規模擴大、速度加快,要求融資形式的多樣化、融資范圍拓寬、融資成本降低和融資的便利。虛擬經濟發展表明一國金融活動和經濟貨幣化程度提高,社會生產和社會財富積累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這個意義上看,虛擬經濟或金融經濟是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標志之一,是人類經濟活動發展的一個必經的階段。

但是,同實際經濟的發展一樣,虛擬經濟在一定時期內的發展也不能超出它應有的范圍。雖然人們目前還不能準確地指出這個范圍,不過,從它服務于實際經濟這一點來看,它確實存在發展約束。然而,由于虛擬資本市場脫離實際經濟運動的特性,虛擬經濟又往往出現加速膨脹的勢頭。虛擬經濟逐漸超越實際經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最主要的方面,這就造成了金融危機領先實際經濟獨立發生的新趨勢。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使西方國家,也促使一些發展中國加速發展虛擬經濟,一方面是因為生產的規模和速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另一方面是因為支撐虛擬經濟膨脹的資本來源全球化,使虛擬經濟的膨脹完全可以超出一國國內財富和生產增長的限制。金融危機因虛擬經濟過度發展而發生的條件得到強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虛擬經濟過度發展的問題顯然更為普遍和嚴重。一般來看,西方國家的虛擬經濟是以高度發達的生產力、高收入和大規模對外投資為基礎的,國家信用如國債和貨幣發行是虛擬經濟的主要支撐力量,貨幣金融政策是虛擬經濟的主要調節杠桿,這就是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主義。而在發展中國家,虛擬經濟往往是以工業基礎不完善、出口增長波動、收入分配嚴重失衡為前提的,資本流入和被動的貨幣擴張成為虛擬經濟擴張的主要支持力量,貨幣金融政策調節虛擬經濟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可以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虛擬經濟是由外來資本拉動促成的,更具有外生性、泡沫性和敏感性與易崩潰的特點。起源于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直接由虛擬經濟極度膨脹而開始也就十分自然。當然,在發達國家,由于長期向外轉移生產,一些產業已出現“空心化”,加上運用信息技術控制生產,實際經濟過剩問題得到緩解,主要問題仍在虛擬經濟方面。如果貨幣政策不當,國際金融資本在規模流入后急劇轉為流出,仍然會導致虛擬經濟崩潰和金融危機發生,只是在程度上與發展中國家不同而已。 21世紀金融危機發展的這一趨勢不會改變。第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繼續加速,全球資本運動將繼續高漲。由金融危機導致的貨幣貶值將推動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長,經濟轉為復興,進而吸引西方資本涌入,虛擬經濟將因資本流入而再度高漲。第二,還會有一些發展中國家進入工業化高速增長階段,原有的新興工業化經濟則會躍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虛擬經濟占優勢會是一個經常性問題,而國際國內的不確定因素仍大量潛在,國際投機資本極可能卷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