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國經濟的現實真相
紐文新
“實際上,美國的真實失業率高達16%左右,而如果我們幸運的話,美國經濟年增速是0.7%。”伯南克今年8月初大醉于華盛頓“埃爾伍德角落酒吧”(Elwood's Corner Tavern),道出了美國經濟的真實情況,“如果大家都知道這個事實的話,很可能會使全球金融市場,甚至那些能自我維持經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崩潰。”
兩個多月過去了,現在美國的經濟增長看來“沒有那么幸運”,衰退已經逼近美國。尤其是“占領華爾街運動”爆發之后,美國經濟會受到怎樣的沖擊,沒人敢說。更可悲的是,美國華爾街控制的主流媒體更是對此輕描淡寫,把示威人群說成“烏合之眾”,沒有信仰和主張鬧事;勢態擴展至歐洲,它們卻說“比預期規模要小”。
真滑稽。金融危機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是“好于預期”。現在,這個詞又被用到了對“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描述上。什么是“好于預期”?我的理解是,事情還在變壞,但變壞的程度比預期要好。這與其說是對經濟的一種判斷,不如說是對市場情緒的一種“心理安慰”。美國太懂得如何管理市場經濟了,它們對于數據本身的在意程度,遠遠小于對市場信心的在意程度。
但是,我們中國人經常被“好于預期”的說法搞得昏頭昏腦,而將“好于預期”理解為“轉好”,理解為“復蘇”。所以,我們在中國媒體上看到的許多專家的說法,都充滿樂觀情緒。這勢必導致我們經常性的誤判,甚至導致政策的偏差。
“除了華盛頓特區的大人物之外,他們不希望讓任何人知道美國經濟實際上糟糕透頂。美國高筑的債臺越來越嚴重,而不是緩解,這些問題預計將使美國經濟陷于困境之中,而且拖累整整一代人。”這就是伯南克給出的結論。
無獨有偶。著名調查公司蓋洛普10月12日發布一項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在美國,缺乏食物和醫療服務等基本生活條件的美國人,比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最嚴重時期的人數還要多。2011年,有19%的美國人在過去12個月間發生過沒錢買食物的經歷,這個數字在2008年為9%。
美國勞工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南加州食品價格平均上漲5%。兩年前,加州居民喬伊斯·里維達一家每月在食品采購方面要花700美元,如今,她通過自己做面包、少吃肉,用雞蛋作為蛋白質主要來源,以及購買打折食品等方法,成功將食品開支削減一半——350美元。里維達說:“我自己烤面包和曲奇餅。我還買了一臺很棒的咖啡機,減少去星巴克買咖啡的次數。過去,節省一美元不算什么。但是現在,每一美元都很關鍵。”
這就是美國老百姓的真實消費境況。如此“節衣縮食”,美國的消費如何增長?占美國GDP的72%的消費不增長,美國經濟又靠什么拉動?難怪美國人開始“偷豬”,而且勢態越來越嚴重。明尼蘇達州坎迪約希縣的一個豬場,9月份有590只豬被偷走。據報道,美國的豬價已經達到歷史最高峰——每頭豬200美元。
美國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其實和中國一樣。糧食價格飛漲導致飼料價格同步上漲,養豬的成本壓力巨大。一方面是美國人沒錢消費,一方面是食品價格高漲,這使得“偷豬”也變成了一種風潮。這表明,美國的貧富兩極分化已經十分嚴重,而這當然是“占領華爾街運動”興起與不斷蔓延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直言不諱指出:華爾街對抗議者的嗤之以鼻是對美國勞動者的歧視。華爾街直接促成了經濟兩極分化,過高收入只創造了所謂的1%。他們雖然看上去配得上高收入,但卻很難將財富滲入全民經濟。現在,當普通工作者繼續承受高失業率的同時,華爾街卻依然享受著越來越高的收入。
美國還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