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溫特制:美國新經濟與全球產業重組的微觀基礎

佚名

內容提要: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至90年代初,學界普遍關注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下降。但是進入90年代中后期,美國經濟持續高增長,而日本經濟卻在90年代停滯不前。作者認為,是溫特制使美國公司扭轉了對日本的競爭劣勢,并最終創造出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近130個月繁榮的奇跡。溫特制與美國創新能力突出、人才儲備強大、金融市場靈活、消費者偏好新產品等優勢結合起來,以高新科技為基礎,塑造了一大批新興企業,使得美國公司在1990年代國際競爭力列世界前茅。溫特制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它使美國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導。

關鍵詞:美國經濟/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溫特制/企業重組/經濟全球化

20世紀70-80年代,國際經濟學界普遍關心美國的經濟實力地位相對下降、日本經濟實力相對上升,甚至提出21世紀為“日本世紀”的問題。然而,美國經濟在1990年代中后期出現了高增長率、低通貨膨脹率,即所謂新經濟的良好表現,相反日本經濟在整個1990年代的停滯不前,打破了經濟學家的預測。進入21世紀后,美國經濟又進入了一個調整期。這是一個周期性的現象還是一個結構性的轉折點?國際經濟學界對此有諸多爭議。本文主要探討1990年代美國經濟中的一個突出現象——溫特制,從微觀基礎解釋美國企業和經濟恢復活力的原因,以及在這種微觀基礎之上引起的全球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重組。

一從福特制到豐田制

第二次產業革命建立了現代大工業,此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企業實行了福特制生產模式(方式),將世界經濟推向了新的增長階段。福特模式的運行主要建立在三個原則的基礎上:首先,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絕對明確:設計人員負責設計,管理人員負責監督,工人只需要完成簡單動作;其次,利用泰羅制,將流水線上的分工專業化到最細微的地步,保證每個工人都可以最簡單的方法完成;第三,尋找最佳的生產模式,無論在設計、生產、管理上都需要尋找最佳的模式,達到提高效率和節省成本的目的。福特制的生產方式,大大促進了生產工藝過程和產品的標準化,通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工業制成品的大規模生產和群眾式消費提供了基礎。

福特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從美國擴散到歐洲和日本。1960年代,以豐田公司為首的日本制造業根據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日本企業的特點,將福特模式與彈性生產方式有機結合,改組為豐田生產方式(模式)。豐田生產方式在保留福特方式大規模生產優點的同時,又有效地克服了其缺點。首先,它的工作組織打破了層層管理的模式,發揮人的積極性,所有職工都要關心生產方法、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改進。在大型企業中,職員組成靈活的、自主管理的小組,集體決定如何管理生產或他們負責的工作,設計與生產融合,設計師與生產者面對面的交流。這種組織形式要求工人有多種技能,并把工人當成企業的長期資產,不斷投資進行培訓。其次,及時適應市場變化,把生產與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形成最有效的產出規模。對整個生產過程實行全面質量管理,每個部分都實行零差錯,要求企業、供貨商和顧客之間信息暢通、關系融洽,彼此之間可以做到“零庫存”。第三,在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企業與供貨廠家建立長期信任關系,互相反饋信息。在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網絡,從中享受到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的好處。這種生產方式,吸收了美國的管理概念,將美國的企業策略、產品生命周期、市場分析、經濟計量、信息處理、現代廣告等,巧妙地與日本的群體意識、忠臣觀念、終身雇傭制、重視長遠利益等特點融合,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獨具日本特色的生產方式,推動了日本大企業在海外的擴張和日本工業的現代化。

但是,從更為廣闊的角度來看,豐田制只是福特制模式的改良,兩者都屬于追求規模(scale)經濟效應和范圍(scope)經濟效應的垂直型結構,產品的設計、制造、銷售,以至售后服務,都是在同一個企業內部完成。這個過程中,雖然許多產品具有多節點的價值鏈,但企業都是以全部價值鏈的整體來競爭,單一價值節點對競爭結果影響不甚明顯,因為各價值節點還沒有發展成為獨立的產業部門。因此,福特制典型的代表是汽車工業,而豐田制的典型代表還是汽車工業。事實上在1990年代以前,傳統的計算機代表企業IBM,奉行的也是福特制(部分包含豐田制)的生產方式,其生產系統包括硬件、軟件、售后服務以至融資租賃等垂直體系。而1980年代日本和西歐各國的計算機企業,都以對該模式的模仿來與IBM競爭。

就在各國企業全力模仿IBM(1980年代日本舉國曾以“超越IBM”為目標)的時候,美國的個人電腦突然普及,并改變了整個計算機產業市場競爭的游戲規則。個人電腦誕生于1970年代末期,1981年IBM推出兼容機后迅速發展,1985年個人電腦的銷售量超過了以工業和科研用途為主的大型機。隨著微軟和英特爾的結合,整個計算機產業迅速從垂直型結構走向水平型結構,市場的領導權從以IBM為代表垂直一體化型企業轉向水平分工【注釋】王雪佳:《美國新經濟與東亞信息產業發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王雪佳對本文研究的課題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本文的許多觀點借鑒了她博士論文的成果,在此表示感謝?!咀⑽病?,每個水平分工的參與者都專業經營產業總體鏈條中的一個價值節點(如硬盤、芯片、以致鼠標器等,也可以是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注釋】1981年IBM推出的個人電腦,采用微軟的操作系統和英特爾公司的芯片作為配置,奠定了整個產業水平化分工的基礎。參見王雪佳:《美國新經濟與東亞信息產業發展研究》,第98頁?!咀⑽病俊R虼?,從個人電腦誕生開始,計算機產業具備了不同于福特制的水平分工基礎。

二溫特制與集聚效應

新興的個人電腦企業的經營模式與福特制有極大的差別。1980年代后期,在個人電腦行業的水平分工中,涌現出微軟、英特爾、網威(novell)、蓮花、康柏、戴爾、希捷(seagate)、甲骨文(oracle)、網康(3c)、eds(electronic data systems)等全新的企業,它們在電腦產業總價值鏈節點中專攻某個領域,經過激烈競爭脫穎而出。如1995年個人電腦銷售量超過ibm成為全球電腦業新霸主的康柏【注釋】這家誕生于1982年的公司的英文名稱compaq由“兼容”(compatible)和“質量”(quality)兩個詞組成,是當時最快成為全球500強的企業?!咀⑽病?,其主要業務就是制造組裝和銷售個人電腦,并借此推廣自己的品牌。而人們熟悉的微軟和英特爾雖然在1990年代后期股票市值高居全球前列,但它們的業務范圍極為單一,與多元化經營的垂直一體化的傳統跨國公司完全不同。由此可見,整個個人電腦行業的價值鏈已被分拆成一個個獨立的節點,從上游的半導體生產開始(臺灣的代工企業又將半導體進一步細分為設計、芯片制造、測試、封裝等),到個人電腦的組裝、軟件開發、硬件生產、乃至打印機、掃描儀、鼠標器等配套產品和售后服務,都成為獨立完整的產業部門,有許多專業化的企業在其中參與競爭。這種模式的競爭與福特制時代的大企業之間的綜合型競爭完全不同,它在每個節點都會出現激烈競爭,導致整個產業快速升級。相反,奉行福特制垂直一體化生產模式的ibm、蘋果電腦,在整個1980年代的發展中對此趨勢把握不足,出現了巨額虧損的情況,蘋果電腦甚至一蹶不振。

福特制企業追求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個人電腦行業水平結構中強調的是集聚效應(economy of cluster)。這種新的生產模式不同于傳統的勞動密集產業,它十分強調各個部件生產商之間的協作與配合,在這種新產業群聚效應模式中,通過細化的產業分工,每個企業可以專注某一個部件或產品的一個部分,獲得規模經濟效應;同時,不同企業之間互相配合,又可以獲得范圍經濟效應。同時,與追求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的傳統大企業不同,整個個人電腦產業鏈條上各個組成部分有強烈的靈活性,從而避免了傳統大企業容易僵化的弊端。于是,個人電腦時代所重視的新消費群體、新科技、新營銷渠道和技巧,以及對上市時機和定價的把握等,徹底改變了原來一家供應商主導的局面,一個全新的、水平式的生產結構,成為個人電腦行業最有效經營模式。

在集聚效應發生作用的同時,推動個人電腦生產的整個產業鏈升級的線索,是市場標準的不斷提升。 微軟和英特爾共同構筑的溫特制(wintelism)平臺,即以微軟公司的視窗系統和英特爾公司的微處理器互相咬合搭配,憑借實力和快速的創新不斷拋開對手,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也賺取了大量利潤,并引導整個產業不斷升級,而掌握標準和引導升級的企業則成為行業的金字塔頂端企業。在個人電腦、硬盤與監視器等有明確標準的硬件方面, 通過日益消費品化的競爭, 大大降低成本和價格,形成了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實際上,1990年代初期溫特平臺出現(代表性產品是1991年微軟的視窗3.x與英特爾的486結合,導致個人電腦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和銷量爆漲),使得溫特制盛行,并逐漸取代了福特制,使美國公司扭轉了對日本的競爭劣勢【注釋】akira takeishi,takahiro fujimoto,“modularization in the auto industry: interlinked multiple hierarchies of product, production, and supplier systems,” 2001,http://web.mit.edu/afs/athena/org/【注尾】。 溫特制給美國企業帶來的主要好處可以由“路徑依賴”和網絡效應的“正反饋”原理來解釋。一方面,溫特制在成為標準之后可以鎖定消費群,形成強烈的報酬遞增特征。 另一方面,溫特制使事實上的標準制訂者成為市場壟斷者,其網絡效應的“正反饋”原理使任何企業參與競爭,都要付出比以往大得多的代價。在溫特制下,競爭的重點不是投資、也不是降低成本,而是標準的提升和客戶群體的鎖定。

從全球角度來看,溫特制與美國創新能力(無論是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