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的浙江服裝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佚名
摘要:浙江服裝產業盡管是傳統優勢產業,但是從全球價值鏈視角看,浙江服裝產業總體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只有量的競爭優勢。要提升浙江服裝產業國際競爭力,應在強化加工制造能力,提高生產環節話語權的同時,以面料為突破口,實現價值鏈左端延伸;加強品牌與營銷渠道建設,促進價值鏈右端延伸。 關鍵詞:服裝產業;全球價值鏈;國際競爭力;浙江
服裝產業是浙江的傳統優勢產業,但浙江服裝產業總體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的生產環節。在當前國際服裝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貿易摩擦日益加劇,美國、歐洲、日本等浙江服裝主要出口市場需求明顯萎縮,以及國內生產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升值的嚴峻形勢下,浙江服裝產業競爭力備受挑戰。在新的國內外產業環境下,提升浙江服裝產業國際競爭力迫在眉睫。本文試圖從全球價值鏈的視角探討浙江服裝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問題。 一、浙江服裝產業價值鏈地位分析 服裝產業的全球價值鏈構成包括原料供應、紡織和面料生產、成衣設計和生產、出口渠道、零售環節的營銷網絡等鏈節,具體可歸并為研發設計、加工制造和品牌營銷三個環節,其中面料設計生產和品牌營銷鏈節屬于高附加值鏈節,是企業價值鏈的戰略環節;服裝生產鏈節屬于勞動力密集,是低附加值鏈節。浙江服裝產業優勢明顯,不僅有1.5萬余家生產企業,占全國的18.2% [1];而且服裝及衣著附件每年出口額達200億美元以上,占浙江出口總額的15%。據2007—2010年的統計數據測算,浙江服裝的貿易競爭力指數(TC)達0.991~0.997,但TC指標由于沒有考慮產品質量的高低,因而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浙江服裝出口數量大但附加值低的事實。從全球價值鏈視角分析,浙江服裝產業總體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國際競爭力并不強。 1.價值鏈上游的研發設計水平低。面料和服裝的設計研發是價值鏈的上游環節,附加值高。但浙江當前服裝產業的設計研發水平總體較低。首先,面料產業發展滯后,高檔面料嚴重依賴進口。目前浙江出口服裝的面料自給率僅為45%,大量服裝出口企業需從國外組織面料來加工。其次,服裝設計水平低。目前浙江服裝企業中只有約20%的企業擁有設計職能,專門的服裝設計機構寥寥無幾 ;許多企業出于成本、風險等考慮,還不斷減少甚至取消服裝設計人員比例。 價值鏈中游的加工制造特別是貼牌加工比重大。浙江大多數服裝企業都集中在加工制造環節,通過OEM方式嵌入全球價值鏈。貼牌加工下浙江服裝企業僅賺取10%左右的微薄加工費,控制品牌和市場渠道的國外廠商卻拿走了80%左右的利潤,致使整個服裝行業是個微利乃至無利行業。據調查,目前浙江服裝行業平均利潤率僅4%左右。隨著生產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以及受越南、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的威脅,競爭優勢正在逐漸弱化。 價值鏈下游的品牌優勢和自主營銷渠道基本缺失。浙江雖然有雅戈爾、杉杉、法派、美特斯邦威等國內較高知名度的品牌,但相比于國外知名品牌,既缺乏品牌優勢,更沒有自主掌握的海外終端銷售渠道。據調查,浙江服裝出口中自主品牌產品不足30%,貼牌是主要方式 。同時由于缺乏自有品牌或品牌優勢不明顯,在進入國際市場時,企業的營銷不能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往往只能借助國外經銷商或選擇用優良的產能換取外商貼牌訂單的途徑,加之營銷網絡建設投入少,缺乏國際營銷經驗等,使得整個營銷環節處于被控制狀況。 二、制約浙江服裝產業全球價值鏈地位提升的主要因素 當前浙江服裝產業總體處于附加值最低的加工環節,大多數企業還沒切入價值鏈的高端,只有量的競爭優勢,沒有質的競爭優勢,國際競爭力比較脆弱。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服裝產業高級生產要素稟賦劣勢。價值鏈分工是一種要素合作型分工。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日益深化,全球服裝產業已日益整合至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全球價值鏈之中。發達國家憑借資本、技術、信息等高級生產要素的優勢,專注于面料研發、制造技術創新、渠道建設和品牌營銷等高端鏈節;而發展中國家則僅以勞動力密集的比較優勢參與價值鏈低端的生產環節。浙江發達的服裝塊狀經濟雖擁有較為良好的配套能力和勞動力成本優勢,但資本、技術、管理和高素質勞動力等高級生產要素的缺乏,使得企業研發和品牌運作能力總體薄弱,只能優先選擇價值鏈低端的生產環節。 消費者驅動的服裝產業價值鏈高端進入門檻高。服裝產業是典型的消費者驅動型價值鏈,生產什么、何時生產和生產多少主要由消費市場決定。當前世界服裝消費的中心仍集中在發達國家,故而發達國家的國際零售商更能收集到市場需求及變化的信息,從而更能掌控備貨量和訂貨時間,通過全球采購或OEM、ODM等方式組織國際商品流通網絡。而國內服裝產業不僅工業化程度低,服裝消費水平和能力低,更缺乏足夠的文化積淀,因而難以帶動服裝品牌檔次和營銷能力的提升,只能依附于國際零售商,成為其主要采購對象或代工者。 服裝產業粗放型增長方式是價值鏈提升的軟肋。首先,浙江盡管已有一批企業開始應用CAD/CAM技術、柔性制造系統(FMS)等精良技術,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總體技術裝備仍較落后。如國際上棉紡織行業精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等先進設備的占有率達50%和90%,浙江僅占20%和33%;國際上織機無梭比率達80%以上,浙江僅38.5%。其次,大多數中小服裝企業只重視設備引進,不重視技術研發投入。據調查,浙江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研發投入不到銷售收入的0.5%,企業消化吸收再創造的比例僅為1∶0.08,而日本、韓國企業則達1∶5~1∶8,致使服裝產業整體處于“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尷尬境地 ,也使得高技術產品開發遲緩,自主品牌難以建立,只能停留在仿制、貼牌生產階段。第三,服裝品種、色彩與花型等普遍跟不上時尚潮流,更難以達到安全性、環保性的要求,頻頻遭受國際貿易“綠色壁壘”。 服裝產業信息化建設滯后。隨著時尚流行的周期越來越短,服裝產業也面臨著個性化、短周期、小批量、快交貨、零庫存的敏捷制造時期,信息化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然而浙江服裝企業信息化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僅缺乏既有實際操作經驗,又能靈活應用電腦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更由于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無力承擔信息化建設的巨大投入和風險。 三、提升浙江服裝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浙江服裝產業總體上處于價值鏈低端,隨著國內外貿易環境的變化,浙江服裝產業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全球價值鏈理論認為,保持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是要控制企業價值鏈的戰略環節。對于浙江服裝產業而言,必須在進一步鞏固提高生產環節優勢的同時,不斷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方能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1.進一步強化加工制造能力,提高生產環節的話語權。盡管制造環節是替人做嫁衣,但也是連接上下游環節最好的橋梁。制造能力的加強有益于向設計環節和品牌營銷環節的延伸,因此,提高制造環節的話語權是浙江服裝產業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可行切入點。首先,應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積極引導中小服裝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形式改造成為具有較強核心競爭能力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以形成規模經濟優勢,降低服裝生產成本。如寧波申洲集團已形成了全國首屈一指的針織生產基地,并將生產基地擴展至海外。其次,加大“走出去”戰略。面對國內勞動力成本等的上升以及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壁壘和摩擦,服裝加工企業應加大海外直接投資,一方面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更低成本優勢的國家轉移生產能力,充分利用其資源及優惠政策,并繞過歐盟對浙江出口服裝設置的貿易壁壘;另一方面也可轉移至墨西哥等一體化組織內部,規避“特保”限制,并享受美、加提供的棉花補貼和產業保護獎勵等。 2.以面料為突破口,實現價值鏈左端延伸。面料越來越成為服裝產品競爭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實現面料業和服裝業的融合發展,既可以從款式和材料上豐富服裝產品,也可避免低價出口,突破國際貿易摩擦困局。因此浙江服裝產業應以面料為突破口,加強產業鏈整合,加大面料創新開發力度。一方面服裝企業應主動加強與面料生產企業的聯系與協作,及時向上游企業提供所需面料的質量要求,或尋求省外、海外面料供應基地,建立緊密的面料供應聯系,并引導面料生產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改進工藝,提升產品質量;另一方面應加快技術創新,加大新面料開發力度和老面料改性力度,全面提高面料創新水平。如溫州市智升服裝有限公司專門成立自己的面料開發部,聘請專業面料開發人員,自主開發面料,開創溫州針棉織品行業的先例 。 推進品牌與營銷渠道建設,促進價值鏈右端延伸。首先,借鑒“三角制造”模式,將低附加值訂單外包生產 。浙江服裝企業憑借已有的服裝產業集群比較優勢,在拿到“中心”地區服裝領導買方的訂單后,可將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生產部分或全部外包給印度、斯里蘭卡等或國內中西部低工資的“外圍地區”,成為“次中心”,只從事相對技術密集型的活動,把精力主要放在品牌運作和維護、營銷網絡構建、銷售和售后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其次,潛心培育國際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這其中不凡有莊吉、波司登等企業的成功范例,通過市場細分打造個性化品牌、創造品牌的文化內涵等打造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另外,利用浙江業已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區域產業集群,通過加強區域品牌合作達到提升區域品牌競爭力乃不失為一重要途徑。最后,抓住國家金融危機的難得機遇,通過并購或合作獲得國外銷售渠道以及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等新興營銷渠道,加快營銷渠道建設與管理。 參考文獻: [1]賈艷麗,葉慈梅.淺談如何提高浙江商品競爭力——以服裝類商品為例[J].浙江服裝,2008,(13):30. 徐偉青,何一.浙江紡織服裝企業國際化經營對策分析[J].絲綢,2008,(4):5. 凌海生.影響浙江紡織服裝業出口因素及其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2008,(10):98. 陳曉蓉.淺談國內企業服裝CAD運用現狀及對策[J].甘肅科技縱橫,2009,(4):18-19. 許紅洲,喜娥.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創新路徑[J].世界標準信息,2006,(5):63. 黃永明,等.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升級路徑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