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民幣匯率持續調整石化業外貿環境復雜
佚名
: 自央行重啟匯改,人民幣升值以來,石化出口企業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9月29日美國眾議院又通過了一項匯率法案,根據該法案,旨在對所謂低估本幣匯率的國家征收特別關稅,國內有專家表示人民幣是該法案針對的主要目標。由此來看,短期內,石化企業要打響匯率戰;長期看,必須加速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的步伐。
石化產品出口壓力持續加大
人民幣升值是雙刃劍。國資委全面風險管理暨外匯風險管理研究調研組專家解洪波表示:“人民幣升值對進口密度高、外債規模大或者說高利率性,有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是利好。但對于出口行業,外幣資產高,或產品自身沒有定價權的企業沖擊比較大。”具體到石化行業,他認為,紡織、輪胎、塑料制品等對人民幣升值非常敏感的出口企業毛利率將下降,是利空的。當前。我國不少大型公司因為都是自營出口,一般一年報一次價格,價格在年初已基本鎖定。而美國和歐洲的買家年初的時候下的訂單額比較大,目的就是為了先鎖定價格,等人民幣升值后,把風險全部轉嫁到中國出口企業身上。所以,對于大型企業來說,交貨合同期限越長,訂單越大,損失也就會越大。
人民幣升值究竟會對石化行業帶來多么深遠的影響?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信息部負責人直言“人民幣緩慢升值是必然走向,對企業的影響也無可避免,但影響有多深遠?這個結果還要綜合油價的漲跌,其他國家匯率的調整、我國資源稅等有關政策的調整、市場勞動工資的調整等多重因素來評判。”
廣東省塑料工業協會和中國塑料工業協會一起做了一個簡單的預測:人民幣升值1%,塑料行業的出口交貨值會損失12億元左右,利潤降低近3億元。升值3%,塑料行業的出口交貨值損失36億元左右,利潤降低近8億。如果升值到5%,塑料行業的出口交貨值損失60億元左右,利潤因此降低近14億元。
值得肯定的是,我國人民幣升值是逐漸推進,而不是一步到位的,雖然對企業有很大影響,但長遠分析,國家也的確給企業留足了提升發展的適應時間。
外貿環境復雜促進行業調整結構
人民幣升值存在利空的一面,必然也存在利好的一面。我國的石油石化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都是上下游一體化經營,從整個產業鏈來看,肯定是有得有失。但專家們普遍表示,從長遠分析,還是得大于失,對石化出口企業也是如此。
首先,這種情勢必然會逼著業內企業去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及產品的更新換代。專家認為:“人民幣升值至少是個很重要的信號,國家在加大力度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鼓勵自主創新企業的發展,淘汰兩高一低的落后產能。”我國經濟建設之初,國家鼓勵企業出口創匯,大量的化肥、農藥、涂料、純堿、燒堿等產品出現產能過剩,進而以低價出口。而生產這些產品的時候不僅要用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而且還會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污染環境。據廣東省塑料工業協會會長符岸介紹,廣東的出口塑料制品每年占全國的40%~45%,出口品種較多的是塑料管及附件、塑料包裝及容器、日用塑料制品、塑料薄膜等,附加值非常低,在國際市場就是依靠打價格戰,以超低價占領國際市場。
在人民幣升值、價格優勢逐步弱化的背景下,對于很多出口企業來說,要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能力,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彌補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