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現階段儲蓄與投資轉化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李柏生
[論文關鍵詞]高儲蓄率;經濟增長;擠入效應;制度創新
[論文摘要]經濟增長有賴于儲蓄的增長,但高的儲蓄率并不必然帶來高經濟增長率。在我國,過高的儲蓄已轉化成為一種基金,社會保障制度和金融創新的滯后阻礙了居民消費的增長。通常存在兩種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渠道,市場和政府“看得見的手”,在社會上存在大量閑置資源的條件下,借助于政府“看得見的手”,將資源配置于一些基礎性產業,可以有效發揮政府支出的“擠入效應”。最后,筆者提出了一些健全我國儲蓄投資轉化渠道的制度安排。 發展經濟學傾向于把經濟增長的動因歸結為資本、勞動力、土地等因素,并認為資本的積累程度和狀況從根本上制約著經濟增長的速度。而要解決資本對經濟的制約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達到:提高本國的積累率;吸引國外資本流入。新世紀中國經濟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國民儲蓄雖有2006年的短暫下滑;但總體上仍是較高速發展。過高的儲蓄余額與萎靡的國內投資狀況向我們展示了我國經濟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有效渠道不暢通。 1儲蓄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根據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增長率等于儲蓄率與資本產量的比率,高儲蓄率自然意味著高增長率。這個結論看起來似乎非常合理,但目前的現實情況是日本、東亞經濟實體的儲蓄率仍然很高,其高速的經濟增長卻已風光不再。 正如凱恩斯所言,儲蓄和投資分別是由不同的經濟主體出于不同的目的而做出的,投資并不必然地等于儲蓄。就其核心來說,哈羅德-多馬模型可以被視為這樣一個命題:如果投資等于儲蓄,那么經濟增長率一定等于儲蓄率與資本產量的比率。事實上,假設:I=S,可以得到:I/Y=S/Y,進一步:(△Y/Y)(I/△Y)=S/Y。兩邊同時乘以I/△Y,可以得到增長率公式:△y/Y=(S/Y)/(I/△Y)。 因此,問題的關鍵是投資如何能夠等于儲蓄。只有滿足了這一條件,經濟增長才能得到保證。這樣,問題集中到投資的決定因素上。凱恩斯主義認為有效需求決定投資,儲蓄只是決定投資有沒有保障。只有當投資的需求大于儲蓄的供給,經濟中存在額外的投資機會時,決定投資進而增長的才是儲蓄。換句話說,儲蓄只是一種約束,并不是動力,當經濟中的投資機會變成一種稀缺性資源時,動力只能是有效需求。 過去,日本、東亞經濟實體的儲蓄率高,增長率也高。然而,首要的不是高儲蓄率,而是高儲蓄可以轉化為投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是暢通的。今天,日本、東亞經濟實體的儲蓄率仍然很高,為什么沒有了高增長?原因可以歸結到很多方面,但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即: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已經阻斷,高額的儲蓄不能轉化為有效的投資。當經濟進入成熟期后,市場通常表現為過剩經濟、買方市場,這時,高儲蓄率只會阻礙經濟的增長。因此,在經濟的起飛階段,政府的經濟政策常常是鼓勵儲蓄,而當經濟進入成熟期,政府的經濟政策常常是鼓勵消費。 2我國儲蓄高速增長的根源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消息,2007年,居民戶存款增加1.13萬億元。這一數字只是2006年居民戶存款增加額的54.07%,儲蓄“搬家”現象進一步加劇。對不少投資者來說,要想跑贏CPI,只能繼續讓儲蓄“搬家”。但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9月12日發布的2008年8月份金融運行情況顯示,受股市清冷等因素影響,居民儲蓄繼續大幅增加。居民戶存款增加3404億元,同比多增3823億元,居民儲蓄又重新回到2006年以前的水平。 健康的經濟體運行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經濟增長導致的收入提高能迅速實現向消費和投資的轉化,從而使經濟運行處于良性循環當中。但現實的經濟運行往往不能達到理想狀態,在收入向消費和投資支出形式轉化的過程中經常存在的狀況是:一部分收入以儲蓄的形式漏出經濟體。而儲蓄漏出的規模則取決于居民消費傾向及私人部門的投資欲望。我國儲蓄高速增長的直接原因歸于居民消費不振和私人部門投資增長的乏力。 居民消費不振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的應該是居民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預期,而這種不確定性預期是由于我國目前的制度缺失或不完善造成的。我國居民目前的儲蓄主要用于住房基金、子女教育、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更高層級的消費準備(汽車、旅游)等五種目的。實際上,我國的儲蓄已經異化為幾種基金形式,不過,這些基金是以居民個人或家庭為單位存在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金融工具創新的滯后等應是居民消費不振這一現象形成的制度層面的原因。 私人部門投資增長乏力的原因也不難分析。私人部門投資的熱情和規模是以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為基礎的,利息率T代表投資的成本,預期利收益率y的高低是投資收益的衡量指標。投資的報酬p用公式表示就是:p=y-i。只有當p>0時,投資才是值得的。盡管央行2008年幾次大幅度降低了利率,但投資者的預期收益并不樂觀。另外,作為私人部門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小企業群體通過銀行和在證券市場上融資的渠道并不是暢通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制度的制約大大阻礙了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力度。
3政府支出的“擠入效應”與“擠出效應”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實現儲蓄投資有效轉化的策略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市場的力量,通過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來達到對貨幣資金的再配置;一種是通過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借助政府的財政政策來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