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復蘇與宏觀經濟調控
梁新 楊文義 張懷強
【摘要】中國經濟近期呈現明顯的企穩回暖趨勢,但其基礎并不牢固。而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已經實施半年,在中國經濟復蘇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著眼長遠,在充分肯定取得的巨大成績的同時對中國經濟未來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做到充分估計與準備,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本文從經濟學分析的角度,對中國的宏觀經濟發展的潛力及前景,當前的宏觀經濟運行態勢以及當前我國宏觀經濟調控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重點分析,為下一步宏觀經濟政策選擇與調控提供參考。 【關鍵詞】 經濟復蘇 市場規模 價格體系 宏觀經濟調控 一、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分析 中國經濟不管是在全球范圍還是從自身發展進程角度,其長期發展潛力和前景確實值得我們充滿信心。從全球范圍來說,中國經濟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制度改革進一步提高生產力的潛力較大,工業化、城市化擴展空間也很大。同時,中國經濟已經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和體制條件,具備實現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空間。從自身發展進程來說,中國經濟尚處于起飛階段,進一步發展空間巨大,而且中國經濟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市場規模,這樣的市場規模將為中國技術持續創新與發展提供基石和可能,以保證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在前現代社會,市場規模作為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使中國經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雖然在工業革命之后,數學模型以及可控試驗等科學技術的出現使規模在技術進步中的優勢消失;但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技術進步與技術的應用必須以需求為支撐,隨著技術應用中累計規模效應逐步被即時規模效應所取代,市場規模的大小正成為新技術需求大小的關鍵因素,市場規模又將成為未來技術進步的關鍵因素甚至是決定性因素之一。所以,不管是外部環境比較還是自身條件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前景是非常樂觀的,但要想將潛在的優勢和潛力轉化為現實優勢與能力,特別是在當前國內外條件下,阻礙因素也非常多。 二、中國經濟運行態勢分析 中國經濟此次下滑是近二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雖然有世界金融危機的外部因素影響,但中國經濟自身經濟增長過程中積累的問題等內部因素更是不能忽視。中國經濟從2003—2007年經歷了連續五年的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增長使中國經濟規模和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從宏觀經濟數據上看,集中體現在中國經濟的“失衡”——投資與消費的失衡、內外需的失衡、產業結構的失衡、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增長的失衡等,中國經濟增長過多的依賴投資、出口;但從更深層次上說是結構性問題,主要在于經濟中配置資源的價格信號被嚴重的扭曲。 根據經濟學理論,市場之所以能實現合理配置資源,就在于其價格的調控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價格都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只有在充分競爭下形成的均衡價格才能實現,計劃經濟下的計劃價格體系就是因為其由人為因素確定,無法通過自我調節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阻礙了我國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進行了深入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但長期以來,為保證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不管是利率,還是能源、土地和各地方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中國的投資成本一直非常低。這不僅導致大量的資源被用于投資,從而減緩了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1995—2007年,扣除通貨膨脹后,經濟總量增加2.5倍,政府財政收入增加了5.7倍,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才增加1.2倍);而且,由于我國金融體系缺乏效率,投資整體可以在較低的水平上重復進行建設,導致我國的大量投資應用到最有效率、最能給中國帶來經濟發展的領域,造成社會資源配置的低效。中國的出口領域的情況也是類似,匯率管制以及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導致部分出口行業的規模超過了應有的水平。中國大部分出口企業技術含量低,出于下游產業鏈,其贏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非常脆弱,資源也沒有被用到更有效率的地方。這種扭曲的價格體系,結果就是老百姓補貼投資、補貼出口,導致居民收入增長遠遠低于經濟增長,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結構必然會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中國經濟自然出現“失衡”現象。 三、中國經濟復蘇與宏觀經濟調控 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很多問題會被所取得的巨大成績掩蓋。此次危機的爆發,使政府、學者、專家都有機會冷靜地思考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多年所積累下來、影響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大問題。所以,在初期就有人提出“借危機、促改革”的想法,但這種聲音很快就被經濟刺激計劃的聲音所淹沒。因為,中國當前的許多現實問題確實需要經濟保持比較高速度增長來暫時解決或緩解,比如失業問題。所以,我國政府在面臨經濟危機時,果斷地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組合拳,這對恢復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起到了非常巨大的積極作用。現在也確實看到經濟回暖的種種跡象,如股市回暖、樓市回暖、消費特別是汽車消費增長態勢良好,外匯儲備穩中有升達到2.1萬億美元等。但我們更需要做的是保持頭腦清醒,經濟學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方案,也不可能有免費的午餐,其實任何危機的解決方案都會有后遺癥,而且有的可能是很大的問題。從經濟學分析的角度,當前我國經濟宏觀調控政策可以緩解短期內的部分矛盾,但對于解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長期根本性問題幫助不大,同時還必須看到可能帶來或加劇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此輪通貨緊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供需失衡,內外需求不足導致經濟下滑,治理的一個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擴大需求。對于外需,我們采取的穩定匯率、稅收優惠的政策在世界經濟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對整體需求拉升的作用將會非常有限;而擴大內需,采取的是通過投資和產業刺激計劃來間接提高收入,以提高消費需求,但這卻面臨一個較大的風險,積極的政策會首先體現在供給上有更大的提高或至少保持不變,2009年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透支同比增長33.5%,這個速度比2008年同期還快7.2個百分點,如果需求不能實現我們預計的有效恢復,產能過剩將會更加嚴重,供需失衡是否會更加突出?是否會帶來后期更加嚴重的通貨緊縮?這也是短期內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要應對的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第二,在積極的經濟刺激政策和宏觀管理體制下,一方面會使銀行為急于完成放貸任務,使項目控制不嚴,影響效益(據報道,由于國外市場的不景氣,某出口企業企業主在打算放棄銀行授信貸款的情況下,由于銀行增加信貸的需求,致使他最后不得不申請,其獲得信貸資金后便轉移到另一家銀行的企業賬戶上,最后流入股市)。另一方面因為過多的貨幣供給會使原本不應該投資的項目獲得資金支持,在經濟達不到預期的恢復或增長速度時,由此形成了大量的銀行壞賬、死賬。而且,中國商業銀行經過上次股份制改造之后,不可能再享受當年剝離不良資產的免費午餐了,因政府積極政策產生的銀行壞賬、死賬嚴重影響了我國未來的金融安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部分地區可能因為經濟刺激的需要,減少了對環境保護審批等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如前段時間就報道過現在有地區存在簡化環保審批環節的現象,原來大概需要三個月審批,現在能夠一個星期內完成,使環保審批環節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這樣是否會使環境問題更加突出? 第四,經濟刺激計劃中相當部分經濟成果將會歸屬于政府,而據報道,中國目前76%的資產是政府擁有,民間只有不到24%。是否會使居民收入增長低于經濟增長的情況更加惡化,使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問題更加突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