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與金融風險
佚名
宏觀穩定是穩定的前提和基礎。要評估我國的金融風險,首先要了解我國的宏觀經濟狀況。
一、當前宏觀經濟狀況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較快。針對國民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黨中央、國務院及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了宏觀調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初步預計,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4%,連續三年保持在9%以上,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增強;物價保持基本穩定,2004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3.9%,2005年全年上漲幅度有望控制在2%左右,既防止了通貨膨脹,又避免了通貨緊縮;財政收入繼續保持大幅增長,預計2005年將突破3萬億元大關;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勢頭得到遏制,2004年26.6%,2005年預計增長25%,一些增長過快行業的投資增幅明顯下降;外貿進出口繼續保持大幅增長,預計全年增長22%,進出口總額達到1.4萬億美元,貿易順差有望超過100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繼續保持較大規模,預計全年達到600億美元,與上年基本持平。整體上看,我國宏觀經濟狀況良好。
二、當前宏觀經濟環境對金融風險的
當前“高增長、低通脹”的宏觀經濟在總體上對金融穩定是有利的,但也應該看到,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體制性問題依然突出,潛在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1.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消費不足,且投資效率低下,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后勁和金融穩定。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投資拉動始終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特征之一。投資率由2001年的38%增至2004年的44%,創出建國以來的最高水平,遠遠高于全球22%的平均水平。據任若恩等人測算,1981-2002年,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49%,勞動投入和TFP(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分別為16%和35%。分階段來看,1981-1984年,資本投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為20%,到1994-2002年提高到65%。
盡管我國的投資率很高,但投資效率低下。我國單位產出耗用的資本投入值由80年代的3增高到過去五年平均4.5的水平,高于同期印度4的水平。另據測算,1980-2002年,我國資本投入數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4.37個百分點,而資本投入質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僅為0.11個百分點。投資比重偏高且投資效率低下,將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后勁,不利于金融穩定。
2.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導致信貸過度向國有部門和制造業集中,第二產業產能過剩容易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增加和通貨緊縮。
根據最近完成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來看,我國產業結構有所改善,但問題依然嚴重。據最新統計,我國三次產業的比重為13.1:46.2:40.7,而國際上低收入國家是23:32:45,中等收入國家是10:38:52,世界平均是5:31:64。顯然,我國第三產業占比過低,第二產業的比重過高。
政府主導投資容易導致銀行信貸向運輸、石油、采掘業等國有部門和第二產業集中。第二產業產能過剩,靠出口來找出路,經濟增長易受外部需求的制約。以國內情況看,產品銷售率下降,庫存增加,容易導致銀行貸款出現不良。倘若第二產業產能出現普遍過剩,還可能導致通貨緊縮。物價下跌,企業盈利能力進一步下降或出現虧損,銀行貸款大面積出現不良,進而導致銀行信貸收縮,企業經營更加困難,進入通貨緊縮的死結。據測算,最近10多年來,我國累計的存貨增加高達2萬億元以上,除極少部分為擴大生產所必需之外,主要是產不適銷的緣故,由此增加的銀行不良貸款至少在一半以上。2004年我國總產值已經超過18萬億元,盡管工業品銷售率達到98.1%最好水平,約2%的庫存也高達3600億元,這其中有相當部分將無法銷售而轉化為銀行的不良貸款。
3.隱性財政負擔重,財政風險有可能轉化為金融風險。
盡管我國國債余額被控制在GDP的20%左右,沒有超過國際上公認的警戒線,但實際上我國政府有相當大的隱性財政赤字,這包括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養老、醫療等保障“欠賬”,各級地方政府債務等。根據美國經濟學家Nicholas R. Lardy的測算,2003年底,我國政府承擔的各種債務的總和約占當年GDP的90%。從20世紀80年代一些拉美國家經驗教訓來看,財政赤字增大往往依賴國外資金流入來彌補,一旦資金不能繼續流入,就會爆發金融危機。如果不靠國外資金流入來彌補,財政赤字又容易貨幣化,加大通貨膨脹壓力,最終影響金融穩定。
4.宏觀調控重行政手段和數量型經濟手段,容易導致經濟大起大落。
本輪宏觀調控,政府采取了經濟手段、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結合,多種措施一起出臺的辦法,總的效果是好的。其中,行政手段發揮了很大作用。行政調控方式有力度大、見效快等優點,但是也有成本高、代價大、爭議多等缺點。首先,由政府判定建設項目經濟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未必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例如,過去一些年有許多電力、煤炭、鐵路、公路項目,政府有關部門不允許建設,后來的經濟發展證明,由此造成了瓶頸約束。其次,地方政府、項目建設單位與中央政府的行政干預玩“捉迷藏”。在中央政府宏觀調控面前,地方政府和項目建設單位會縮減投資、停建項目,但是一旦風聲過去,暫停的項目就會死灰復燃,重新上馬。再次,行政手段的后遺癥較多。如勒令一些建設項目下馬,縮減投資的目的達到了,但又帶來如何收回銀行貸款、土地復墾、農民安置等一系列問題。此外,我國經濟中已有大量非國有經濟成分,采取一般的行政調控措施難以奏效,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手法,又會極大損害非國有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根據有關機構的統計,新開工項目數與計劃投資額增長都有加速的跡象,顯示出近期投資會有繼續反彈的可能。總之,我國的宏觀調控措施容易造成“一刀切”,容易導致經濟大起大落,對金融穩定產生不利影響。三、維護宏觀穩定,構造穩定的宏觀環境
為了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為金融穩定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提出如下建議:
1.徹底改革投資管理體制,更多地依靠市場來配置資源。
改革投資管理體制,促進儲蓄更有效地轉化為投資,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發掘我國經濟增長潛力的重要舉措。,地方和投資對國有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的依賴性還很大,大量的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業還靠政府包辦,投資效率越來越低下。因此,與利率、匯率的進一步市場化相比,投資體制改革更為緊迫。徹底改革投投資管理體制,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將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區分為經營性的、半經營性的和非經營性的三類。政府主要承擔完全不能市場化的即非經營性的項目,其他的都應該采取企業化或半企業化的經營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投融資方式。二是簡化、下放和取消現行的投資審批。競爭性行業完全實行登記備案制,不再搞事先的行政審批。切實加強對土地保護法規和環境保護法規的執法檢查。三是進一步推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融資方式的多樣化。要切實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其他公益事業,平等對待各類出資人和投資者。國家規劃建設的項目,除極個別的特殊領域之外,都要向國內外投資者開放,實行公開、公正和公平的資格審查和招標投標。
2.加快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場,理順各生產要素之間的價格關系,發揮價格引導資源配置的信號作用。
要讓市場在結構調整中更充分地發揮作用。堅定不移地理順生產要素價格關系,消除利率、租金、稅率、匯率、工資等等方面的扭曲。按照“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要求,檢查和評估各種市場,將每個領域的每一項缺陷與不足列在明處,落實解決的辦法和負責的部門。清理相關政策和法規,繼續整治各種亂攤派、亂收費現象,將取消各種違背實際成本收益關系和公平競爭原則的政策優惠作為重點。既要懲處增加市場交易成本的行為,又要嚴格制止行政性地壓低要素價格的做法,恢復市場客觀、的本性。具體的工作有:一是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讓利率充分反映資金的供求關系,促進儲蓄有效轉化為投資。二是繼續推進匯率的市場化改革。繼續按照“主動性、漸進性和可控性”原則,逐步擴大匯率彈性,進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發揮匯率引導國際資本流動、商品和服務貿易基本平衡的作用。三是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場,進一步理順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放松土地、能源、電力、等基礎產品及公共服務的價格管制,加強土地管理,切實落實保障和勞動保護等相關法規,逐步解決人為壓低土地及勞動力成本等帶來的價格扭曲和資源不合理配置等。
3.加強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穩定居民預期,擴大居民消費。
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方針。為了減少對外部需求的依賴和減輕外部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必須擴大內需,將經濟增長建立在內需基礎之上。當前,要擴大內需,重點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擴大消費需求。當前擴大消費需求,除了要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之外,重點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治理、醫療等各種亂收費,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功能,穩定居民消費預期,擴大居民即期消費。
加快實施“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劃撥國有資產等辦法,真正做實個人賬戶,彌補老職工養老基金積累不足的缺口。此外,把定居城市的農民和失地農民也應納入統一的社保體系。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堅決壓縮直至取消政府對經營性部門或項目的撥款和資助,切實增加財政用于社會服務方面的支出比例等。
4.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政府宏觀調控。
首先,要繼續推進政企分開。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問題。要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市場、企業三者的關系,明確和規范政府職能定位,堅決把不該有政府管的是交給市場、企業、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其次,要完善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切實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不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加強市場監管,著力為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政府的宏觀調控要盡可能采取手段和價格型的經濟調控手段,而不是數量型的手段和行政手段,用價格信號引導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措施,防止經濟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