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丁飛飛
摘要:主要是研究2002年至2008年的國際石油價格的走勢,分析近年來石油價格上漲的原因,其目的是更好的了_解石油價格IcE對我們的影響和探討我國面對石油價格上漲應該采取的策略。主要是通過圖表法來研究的,分析原因,對我國的影響來找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通貨膨脹;替代能源
1石油價格上漲的原因
1.1 全球經濟復蘇不斷拉動石油需求增加是基本誘因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快速增長,對原油的需求超出國際權威機構事先的預計,尤其是世界前兩大原油消費國美國、中國經濟增勢強勁,第三大原油消費國日本的經濟形勢也明顯好轉。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最新預計,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增量為每日260萬桶,增長3.3%,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需求增幅更高達3.9%;全年全球市場每日需求總量為8220萬桶(見圖2)。而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僅為0.78%,2003年則上漲至2.2%。因此,近兩年全球經濟持續轉好,導致石油需求量大增逼近其最大供給能力,使供需處于一種脆弱的平衡關系,是引發此波油價持續走高的基本因素。
1.2從供給方面看,石油出口國家增產能力有限
全球石油資源的壓力一直在持續,儲采比的指標持續下降,增產空間有限。石油資源的儲備量在逐年減少,必然影響石油價格的走勢。
1.3歐佩克寡頭壟斷
歐佩克有11個成員國,其石油儲量占全球總儲量的78%,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總交易量的55%,因此,長期以來歐佩克對世界石油市場一直發揮著巨大影響作用。近幾年來,雖然俄羅斯和一些非洲國家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大幅增長,但這些國家石油出口量相對較小,也沒有形成有效的組織體系來與歐佩克抗衡。歐佩克在飽嘗1998年國際市場油價暴跌之苦后,面對當前全球石油市場的大好形勢,必然要加強對石油供應的控制權以獲取最大利益。
1.4世界經濟增長對石油依賴性過大。使石油需求彈性減小
目前全球經濟加速發展,促使對石油的需求加大,尤其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石油消費量迅速增加,使經濟增長對石油的依賴性加大。全球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長使需求彈性減弱,因此當油價大幅上漲時,石油需求量并沒有明顯回落。
2石油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2.1增加外匯開支,加大外匯平衡壓力
初步預計,今年平均每桶原油價格估計為每桶38美元左右,與去年28美元的均價相比,每桶上漲達10美元。預計我國全年將進口原油達到1.2億噸,折合約8.8億桶。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每桶上漲達10美元將直接導致中國全年購買石油多支出外匯88億美元。而且,今年我國僅原油這一種產品的進口就將造成超過3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給我國貿易平衡帶來較大壓力。 2.2給整條石油產業鏈帶來沉重壓力
對于以石油為原料的石化企業和化工企業來說,石油價格的上漲往往會帶動下游石化產品價格的上漲,進而有助于石化行業走出產品價格長期低迷的態勢。但這里面存在著一個時滯的問題,對企業的手藝提高會有影響,會降低企業的利潤空間。一次在短期內,國內石化行業依然會面對原材料的價格大幅攀升帶來的成本壓力。而對于在現有的化纖,塑料行業來說,其產品的價格往往由激烈的市場競爭來確定,又要面對不斷攀升的成本壓力,影響會更大,因此,面對居高不下的石油價格,整條石油產鏈越是末端壓力越重。這樣各行各業的盈利水平就會因此下降甚至導致嚴重虧損,企業可能收縮生產規模,全社會的經濟活力會因此下降。
2.3油價上漲帶來了成本增加,物價上漲
根據2002年我國投入產出表,從理論上測算,原油價格上漲10個百分點,石油加工、煉化行業的成本將上升6.2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及倉儲業上升1個百分點,化學工業上漲0.8個百分點,建筑業上升0.5個百分點,農業上升0.2個百分點,設備制造業上升0.4個百分點,紡織業上升0.3個百分點,國內貿易業上升0.2個百分點。
2.4增加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
我國國內對原油進口需求量持續上升,高油價直接導致支付原油采購成本上升,這最終需中國國內各行各業承擔,從而降低行業利潤,延遲國內投資額,加劇潛在通貨膨脹壓力。我國始于2006年底的物價上漲有2個源頭,一是糧食價格的上漲,另一個就是能源、原材料的價格上漲。由于國際石油價格不斷大幅上升的壓力,我國一級3次上天成品油的價格,在一定成都上加劇了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根據2004年5月國際能源所,OECD經濟部和IMF經研部合作研究的報告,如果油價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續一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將上升0.8個百分點。
3關于應對世界石油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影響的措施
3.1加大國內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力度,確保石油基本供給
所謂石油基本供給,是指依靠本國石油供給,保障國家在經濟、軍事以及國民生活方面對石油的基本需求。目前,我國東部的許多老油田已出現石油產量快速遞減的趨勢,如果沒有后續石油資源接替,要維持目前的石油年產量也是非常艱難的。我國應加強西部和海域石油勘探開發,增加石油儲量,擴大石油生產能力。
3.2積極投資國外石油勘探開發業務,保障海外石油進口
目前,俄羅斯、里海地區國家、中東地區國家,竟相發展自己的石油行業,需要資金,需要技術,更需要市場,因此,這是中國石油企業大步走出去的好時機。中國石油企業應將海外投資的重點放在沙特、伊朗、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的西北利亞,籌措資金收購其油氣資產,組織技術力量直接從事油氣勘探、開采、輸送和銷售,努力保障我國不斷增長的石油需求。
3.3建立和完善石油儲備體系,避免石油供應風險
為了應對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風險,應建立完備的石油儲備體系,提高石油儲備水平。利用石油儲備,一是可以低價買進石油,高價賣出石油;二是在戰亂發生或國際石油價格狂漲時,運用石油儲備可以平抑國內或國際油價,保持本國經濟的平穩運行。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國家石油儲備,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石油儲備分別達到158天、169天和127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已超過40%,但石油儲備天數僅為35天。因此我國應盡早建立完備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和商業庫存體系。
3.4開展國際石油期貨交易。規避國際石油價格風險
我國石油公司應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積極參與國際石油衍生品交易,進行“風險采購”,“高拋低吸”,從事期貨“套期保值”等,一方面從市場價格波動中博取更多的國際收益,另一方面保證對國內石油需求的均衡供給。目前我國應與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家合作,建立亞洲地區的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獲得國際石油市場價格決定的話語權,充分發揮石油期貨市場的價格信號功能、近遠期交易均衡功能和公平交易功能,保障本地區和本國經濟。
3.5大力節約能源,開發新能源。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從應付石油漲價風險考慮,應加快天然氣、電力、太陽能、地熱、氫、核能、煤氣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使這些能源能夠在更多領域替代石油。同時,注重能源節約,建立合理的能源價格機制和政策,合理引導能源消費,改進能源消費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6加強石油價格體系改革,建立適應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市場機制
目前,我國成品油定價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提出定價報告,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決定,這種方法與我國目前的石油市場機制是相適應的,特別是在應對本次國際石油漲價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從長遠看,應加強我國石油價格體系改革,建立適應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市場機制,真正使三大石油公司進人國際石油市場,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使高能耗企業改變生產增長方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國內原油、成品油市場體系更加規范,增強應對國際石油市場價格波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