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體系個體理性走向研究
劉武遷
[摘要]個體理性走向集體行動理性即金融主體由訴求個體利益最大化向普惠人民、緊密聯系實體經濟轉變,金融主體的治理結構、服務理念、服務政策與措施必須轉向。本文基于新時代中國金融體系的行動特征,對金融主體走向集體行動理性的路徑選擇進行分析。
[關鍵詞]個體理性;集體行動理性;金融體系
傳統的金融主體一般指銀行、證券、保險。銀行影響貨幣市場,股票影響資本市場,保險則對風險進行保障。這三大主體的發展模式與公共部門及金融市場的內在要求存在偏差。銀行作為貸款業務的主要金融機構,追求低風險以及高回報率,難以精準、明確地評估中小微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以及資金流轉狀況,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政策傾斜嚴重失衡[1 ],導致中小微企業產生融資困境;保險市場輕保障、重理財,惡性競爭嚴重,保障性高的產品少,投資理財產品多,從而導致責任缺失,產生理賠難以及再保險公司紛紛倒閉的現象;證券作為融資的主要金融場所,其個體理性在于追求高風險以及高回報,從而導致圈錢與融資的是非之爭。互聯網金融正在形成完整的金融體系,其業務范圍與產品特點被越來越多的大眾群體接受。所以,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的金融主體,對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沖擊。傳統金融機構的轉型與升級迫在眉睫,其轉型方向必須適應時代與消費者的需求,從注重個人利益轉變為注重集體理性。
一、我國金融體系走向集體行動理性的行動特征
當前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各金融主體的現狀使中國經濟增長態勢更加復雜多變。將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轉移到有利于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實體經濟領域和改革的薄弱環節,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服務金融市場、金融機構與其他金融產品的體系。必須深入地學習、貫徹和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充分認識和深刻精準把握社會主義金融服務改革對實體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2 ]
(一)國家宏觀調控,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度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沖擊,我國及時出臺了相應政策,保證我國金融市場的總體穩定。截至2020 年3 月13 日,在專項再貸款支持下,已有4708 家企業獲得優惠貸款1821 億元,財政貼息50%以后,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平均約1 .28%,低于國務院不超過1 .60%的要求。在5000 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政策支持下,地方法人銀行已累計發放優惠利率貸款1075 億元,其中涉農貸款205 億元,普惠小微貸款385 億元。[3 ]中國人民銀行于2020 年3 月13 日宣布兩項定向降準措施,共釋放長期資金5500 億元,并集中投向普惠金融領域,以幫助經濟恢復,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助力,引導實體經濟的有效發展恢復。我國出臺普惠大眾的金融舉措,幫助個體得到普惠便利,體現我國新時代金融體系的行動特征。
(二)多管齊下治理保險市場
針對保險市場理賠難、銷售誤導嚴重的現象,國家采取多項措施圍剿行業的“害群之馬”。針對銷售誤導問題,一是要求服務窗口規范化、標準化,符合地方政府法律規范;二是建立消費者風險承受測試制度,測試消費者對保險消費的承受能力,并為消費者尋找最為契合的保險項目;三是對保險銷售人員的素質提升制度進行完善,嚴格審核銷售人員的資質;四是針對銷售誤導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市場銷售行為的管控。在提升理賠質量方面,一是利用信息化系統,向大眾公布理賠標準;二是針對理賠程度,對負責理賠人員進行分級管理;三是完善理賠標準,讓理賠定損有據可查;四是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的合作,在符合法律規范的前提下降低理賠難度。
(三)政府部門監管證券市場
在我國,政府在證券市場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充當著重要的監管者角色。2015 年是我國證券市場歷經轉變的重要一年,市場資金不斷縮窄,資金不端從樓市流向股市,政府在其中起著監管和引導的作用。2015 年上半年,我國股市出現“瘋牛”行情,違法違規的現象屢禁不止。證監會作為監管證券市場的政府部門,對這些現象進行徹底的管控與稽查。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證券市場的各方面還不夠完善。部分上市公司為獲取高額利潤,采取違法違規的手段進行過度圈錢、過度融資。我國對這一現象采取適當手段進行管理和控制,利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利用法律手段對違法違規人員進行打擊。[4 ]
(四)互聯網金融風險規避
互聯網金融覆蓋面廣闊,其帶來的風險是我國不得不盡快解決的問題。我國政府改變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建立金融監管部門與互聯網監管部門聯合的跨部門監管機制,將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監管由審批制逐漸過渡到備案制,列出負面清單;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探索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機制;加快利率市場化和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進程,促使傳統金融機構改革;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嚴厲打擊非法買賣個人信息行為。
二、個體理性走向集體行動理性的路徑選擇
個體理性走向集體行動理性就是金融主體由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轉向普惠人民。在新時代的金融體系行動特征下,如何使金融主體從個體理性走向集體行動理性是研究的重點。[5 ]對此,筆者有以下幾種看法。第一,堅定走群眾路線的金融發展政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我黨在金融領域里的群眾路線。它最大限度地釋放了改革紅利。[6 ]金融業的改革要跟上這一主旋律,扎扎實實地做好普惠金融,惠及普通群眾。第二,轉變傳統金融主體的發展方向。現在傳統金融機構出臺多種政策、措施,使普惠貸款的數額加大、條件放寬。第三,發展新型金融機構。近年來,我國出現了許多新型金融業態,如平安集團的陸金所、阿里巴巴的螞蟻金服、網商銀行等。[7 ]國家要對其嚴格監管,推動其走向普惠金融。第四,促進金融主體之間的聯動。中國的金融存在著重大結構失衡問題,銀行貸款過大,資本市場過小,保險份額更小。這與發達國家的金融結構大相徑庭。發達國家企業融資以資本市場為主,保險資產占金融總資產的25%~30%,而我國的保險資產還不到金融總資產的10%。[8 ]現在,可以看到一些金融主體聯動做普惠金融的情況。例如,2015 年中國農業銀行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武川、托縣農村面向農戶發放信用貸款4000 多萬元,由華夏人壽、太平洋人壽兩家保險公司提供借款人意外傷害責任保險。每萬元支付80 元保險費,借款人因意外傷害而無法償還貸款時,由保險公司負責。第五,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我們的普惠金融做不好,不僅僅是金融機構的問題,還與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信用環境不好有很大關系。因此,必須重新考量保險條款設計的精準性與普世性。要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行業信用記錄,推進行業信用建設,加快信貸征信體系建設,建立金融業統一征信平臺。
三、結語
走向集體行動理性是金融主體的最終目標,也是保障我國經濟市場平穩運行的重要手段。要充分發揮政府與金融主體間的監管調控,促進金融主體發展普惠金融。傳統金融主體只有轉變發展方式,注重集體利益,才能提高自身競爭力,應對新時代金融環境的沖擊。
[1 ]顧雷.深化金融改革加快中小銀行普惠步伐[N].中國銀行保險報,2020 -05 -07 .
[2 ]許兵.“三點”著力讓金融服務更接地氣[N].中國城鄉金融報,2020 -06 -22 .
[3 ]王永超.金融政策逐步顯效,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增強[EB/OL].(2020 -03 -17)[2020 -04 -11 ].
[4 ]劉志偉.中國式地方金融:本質、興起、亂象與治理創新[J].當代財經,2020(2):52 -64 .
[5 ]婁恒基,戴忠宏.新時代下中國金融體系的挑戰與發展趨勢[J].中國集體經濟,2020(2):83 -84 .
[6 ]何德旭.把握金融本質服務實體經濟[N].西安日報,2019 -04 -08 .
[7 ]衛品秀.互聯網金融對創業型企業融資方式研究[J].財會學習,2020(17):229 -230 .
[8 ]徐忠.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金融體系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J].社會科學文摘,2018(9):48 -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