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歷史大機遇:信息產業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本站會員

9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分化,為富人和單位購買的轎車,在年產50萬輛的水平上停滯不前,豪宅在1997年以后嚴重積壓,而城市居民賣不起轎車和住宅,農村居民賣不起家用電器,即使賣得起,也用不起電。經濟學家論證的“汽車和住宅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至今沒有實現。但是,1999年以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卻在不知不覺中出現:這就是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的增長具有突然爆發的性質。這是由信息產業的基本性質決定的:極高的固定成本只要被投入并取得成功,邊際成本即復制成本可以忽略不計,降價是基本趨勢;信息產業各類產品的功能將互相融合,使其價值和使用價值不斷增加,因此,用戶將在一定時期以指數方式呈現爆發式增長。90年代以來,政府已經投資數千億,建設了8橫8縱的光纜電話網,通到了縣城;由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的有線電視網,已經有數千萬用戶;這兩個網與計算機網的連通即“3網合一”,“內連網”(國家機關,銀行,企業之間的連網)的建設,將很快實現。2000年9月,全國有線電話用戶兩億,電話普及率百分之十七點七,城市固定電話普及率百分之三十八,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百分之五點一。因特網以每年百分之一百五十到百分之二百的速度迅猛發展。2000年上半年,上網計算機已突破六百五十萬臺,上網用戶一千六百九十萬。至于無線移動電話即手機,發展更快,已經有6000萬用戶。

面臨突破的,是第二代互聯網,實現有線網絡與衛星的全面連接;第三代移動電話將實現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的連接;芯片的微型化將使網絡的終端從計算機和手機,延長到每一件裝上了芯片的產品中去,以承擔各種特定的功能。因此,有關部門預計我國信息產業在未來5年的平均增長率是25%,未免保守。在2000年我國信息產業已經達到30%的增長率,未來數年,只要政府采取有效政策,一定會出現超常增長。

促進信息產業超常增長的政策之一是大幅度降低電信基本費用,可以將中國電信等國有壟斷公司上市,以上市收入彌補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電信費用只需彌補流動成本。政策之二是打破電信經營的壟斷,積極參與國際電信標準的制訂,使中國企業能夠積極參加國際競爭。政策之三是向農村普及計算機和電視。政府以優惠政策如減免稅收和財政補貼為條件,規定從事信息產業經營的公司,必須承擔一定向農民家庭普及計算機的“扶貧”任務。辦法是以低價收購單位和居民家庭的舊微機,送給農民家庭,如果懷疑農民學習計算機的能力,

附上一個游戲盤就是了。城里人不能夠只埋怨農民落后,也應該主動為農民做一些事情。

中國的信息產業的發展比起其他國家,只能快不能慢,這是因為中國極端缺乏自然資源,而龐大的人口卻急需教育。普及微機可以節約紙張,地皮等稀缺資源,并且降低教育成本。

中國人的腦手并用能力是非常強的,又習慣于個體和家族為單位進行經濟和社會活動,這些與信息產業的特性是符合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新經濟”,其哲學意義非常深遠。

什么叫做“信息”?信息既不是能量,又不是物質,物質運動永遠不可能達到光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早已經指出,當物質的運動接近光速的時候,在運動方向上,所占據的空間為原來的90%,而完全達到光速的時候,即不占據空間,質量則趨于無窮大,物質化為能量。以二進位數字(0和1)表示的信息稱為比特(BITS),具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性質,就是可以與光和電的運動相統一。電門一開一關,就是0和1。信息以光速運動的時候,就等于超越了空間,所以,信息的本質是全球化的。信息產業在技術層面的突破,都是在實現上述哲學觀念,軟件不過是以二進位數字來表達客觀世界,硬件不過是實現其運動并提高運轉速度,而3顆與地球同步運行的衛星,就可以實現信息以光速的全天候運動。成為全球化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載體。

中國文化絕對不與信息產業相抵觸,相反,中國文明的起源----易經的陰陽魚,就是0和1的一對比特,中國人在歷史上就熟悉二進位制,也應該在21世紀占據信息產業的先機。

信息產業在中國,絕對不是什么“瞎胡鬧”,而是歷史給中國人提供的大機遇。

現實增長率低于潛在增長率:

——10000億美圓不值得驕傲

2000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可望達到8%以上,GDP達到82000億人民幣,折合10000億美圓。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如果認為可以保持7--8%的增長率,即可以了,就大錯特錯了.

首先應該糾正的,是對于"8%"的僵化理解.一個數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意義.現代經濟學關于經濟增長率的新理論,是比較"自然增長率"和現實增長率的差距.

"自然增長率"或者稱為"潛在增長率",是指一個國家應該能夠達到的經濟增長率.什么是最合適的呢?有幾個條件:一是企業的設備充分開工,二是庫存合適,三是失業率控制在5%以下,四是物價沒有加速上升,五是國際收支沒有大的失衡.

象我國1992-1993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3%,投資上升70%,以鋼材為代表的生產資料價格幾乎翻倍,刺激大量進口,國際貿易馬上出現逆差,人民幣黑市匯率達到1:12,馬上跌向1:15,而標志"通貨膨脹率"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滯后1年上升,到1994年上升了21.7%.同時,交通能源都趨于緊張.這樣的經濟增長率顯然是高了,所以政府采取了"軟著陸".

但是,90年代大量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大量進行基本建設,已經大大提高了我國的潛在生產能力.新經濟的發展也很快,比如2000年經濟增長的8個百分點,其中電子產業增長 30%,醫藥30%,機械11.8%,紡織10%,煙草5.9%,船舶4.3%,冶金2%,電力10%,建材10.5%,輕工6.5%.信息產業增長最快,不會提高物價.石油石化產業增長了25%,主要是國際價格增長造成的.鋼材產量達到13000萬噸,大大超過國家限產10000萬噸的水平,鋼材的庫存會增加,2000年生產資料價格提高3.4%,只是恢復性增長,不能夠說明通貨緊縮已經消除.大量企業仍舊開工不足,即使生產增長,價格一時也上不去.

壟斷價格,包括電力,電訊,汽車,民航,房地產,教育,和各種收費,仍舊有比較大的降價空間,而且必須降價,因為我國收入差距已經非常懸殊,如不大幅度降低壟斷價格,無法啟動居民家庭需求.真正能夠漲的,只有股票價格,和房租,水價.

在物價穩定不能明顯上升的時候,我國就業問題卻越來越嚴峻.以失業率無法衡量中國,因為10億農民并沒有正式的就業.城市工人將有3000萬下崗,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大量知識分子也將面臨精簡;農民已經有數千萬回鄉,收入連續6年下降.農民越沒有錢,工業產品越買不出去,工人下崗就越多.國家發行國債一年多于一年,已經引起許多不安,擔心幾年之后出現財政危機,陷入停滯膨脹.但是,基本的趨勢應該首先判斷清楚,目前生產能力過剩,國內儲蓄大于投資,大量國內資金和外匯儲備用不上,或者流出國外,或者流人股票市場投機.同時國內大量過剩人口(大約2-4億勞動力)卻找不到工作----這一切如果不能夠有效解決,僅僅報一個百分之八,或者百分之十,或者更高,又有什么意義?

中國已經陷入全面的生產過剩危機.潛在生產能力可以達到10%甚至更高,但是按照目前的利益格局和政策戰略,也只能夠維持7---8%的經濟增長率.為了讓更多的人就業,為了盡快增強綜合國力,使中國真正強大起來----必須說明,這絕對不是沒有可能的,就必須進行大幅度的戰略調整.我提出四項辦法:

1.大幅度降低壟斷價格以啟動內需

壟斷價格,包括電力,電訊,民航,居民住宅,汽車和藥品。壟斷價格過高,將減少社會實際貨幣總需求,居民支付了較高的壟斷價格,就會減少一般消費,造成市場價格的下降,

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反過來也調整供求關系,高價格抑制需求刺激供給,低價格抑制供給刺激需求。壟斷價格的需求彈性一般相當高,價格下調可以刺激居民大量增加購買,并產生連帶效應:農村電價的降低可以刺激農民購買家用電器,飛機票降價可以刺激旅游,住宅降價可以刺激家具和裝修業,通訊費用的降低可以刺激信息產品的購買,從而全面啟動內需,帶動經濟增長。

壟斷價格居高不下,除中央政府沒有能力整合部門利益以外,主要是壟斷價格構成不合理,如機場建設費,電話初裝費,手機入網費,城市基礎設施的大配套費用,實際上是政府將自己應該擔負的投資功能,打到價格中向消費者轉嫁,強制消費者向這些行業投資,但是又沒有承認購買者的產權。應該將投資的折舊部分從產品成本中剔除。至于由權力壟斷資源所造成的“制度成本和腐敗成本”,比如炒地皮,藥品和工程回扣等等,更應該徹底清除。

為什么必須大幅度降低壟斷價格,比如把飛機票降低70%以上才能夠啟動旅游?因為旅游一般需要全家人去而不是一個人,飛機票貴了,居民承受不了。這涉及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國自1998年開始的需求主體的轉換。過去拉動中國經濟的主體,第一是外國人(中國出口的需求方),第二是單位購買力,第三是暴富階層,他們的購買力幾乎飽和,而城鎮居民買不起住宅和汽車,農村居民買不起家用電器和汽車,這是“總需求不足”背后的結構性原因。因此,“價格彈性”理論在中國不是失靈,而是有收入分配懸殊的特殊障礙,需要進一步大幅度降價,價格彈性的作用就可以顯現出來。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