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河南省旅游業經濟效益及影響因素的定量淺析
曹亞軍
【摘要】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擁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資源。近年來,隨著河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河南旅游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倡導和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旅游業發展成果顯著,已開始由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強省挺進。實踐證明,發展旅游業能夠增加國民經濟收入,賺取外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吸納勞動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本文從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分析了河南省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和影響因素,為河南省進一步發展旅游業、實施“旅游立省”戰略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河南;旅游業;經濟效益;統計分析
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地方政府對旅游的認識和定位,大體經歷了從隸屬于外交政治事務的政治事業,到獨立于外事業務的政治與經濟性并重的新興經濟產業,再到各地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最后到現在各地的新支柱產業、三產的龍頭產業、優勢產業或先導產業,這樣一個產業地位日益突出、功能日益重要的發展過程。“十一五”規劃中,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將旅游業作為河南重點培育的七大優勢產業之一;2008年,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更是把這種重視進一步提升到“旅游立省”的高度。但是,與一些旅游業發達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本文采用描述統計、多元線性回歸等統計分析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河南旅游市場的實際情況,研究河南省旅游業的經濟效益,找出影響河南國內旅游收入的影響因素,以期望為相關管理部門和企業做出決策提供依據。
一、河南省旅游業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河南旅游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已開始由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強省挺進。河南實現旅游強省、旅游立省的跨越發展,既有一定的基礎和條件,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豐富的旅游資源、完善便捷的交通設施以及不斷壯大的旅游產業集群賦予了河南旅游業很大的優勢。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悠久,遠古時代就是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旅游資源類型多、數量多、品位高,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美。先后有20多個朝代在此建都,在河南廣闊的土地上,點綴著嵩山、云臺山、白云山、伏牛山、雞公山、堯山(石人山)、太行山大峽谷、牛尾山(伏牛山之尾)等名山大川,綻放著洛陽牡丹和開封菊花等奇花異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此外,隨著旅游業快速發展和市場運營機制的不斷完善,河南旅游產業不斷壯大,逐步走向了規模化、規范化的發展道路,呈現出全方位、多元化的格局。
當然,河南旅游業尚存在的劣勢也不容忽視。觀念的落后導致很多豐富的旅游資源因當地政府財力有限而未得到重視,旅游資源開發也很有限,河南旅游企業整體規模小,綜合實力不強,融資能力較差。就旅行社而言,小、弱、散是其顯著特征。
2006年國務院發出通知明確提出“加強黃河中游、長江中游等集中連片旅游區的規劃,推進跨省區旅游合作”。面對這一機遇和挑戰,2008年,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更是把這種重視進一步提升到“旅游立省”的高度。近些年來,尋根旅游興起,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外友人絡繹不絕。河南旅游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主要在于如何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確立發展方向。旅游所呈現的區域性特征是明顯的,江南秀色、沿海風光、西部荒原、冰城奇觀,周邊旅游省份對游客的分享,也要求河南以更高的姿態、更好的服務來吸引、招徠游客。
二、河南省旅游業經濟效益分析
旅游業經濟效益是指旅游經濟活動中旅游產品的實現所需投入與產出的比較。作為經濟活動,就是研究用較少的資源占用與勞動耗費來獲取較多的產出,但旅游業作為一項綜合性的產業,還需考慮其間接經濟效益,即旅游業的發展對相關行業部門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
對河南旅游業經濟效益進行研究的目的在于從根本上認識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找出影響旅游產業經濟效應應發揮的因素,為河南的旅游開發工作政策制定提供依據。旅游業對河南經濟發展的效應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旅游業收入效應分析
旅游業對河南省經濟的直接作用(見表3-1)。1997年,旅游收入占河南省GDP的比重為5.64%,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9.45%;2008年,旅游業的總收入占到了GDP的8.65%,是當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的30.20%;除2003年(受非典影響)外,總的來說,從1997-2008年12年間,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旅游收入在河南省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穩步增加。旅游業已成為拉動河南經濟社會增長的重要力量,可以說,已經成為我省國民經濟中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注:1997-2004年旅游外匯收入按1:8.2的匯率折算成人民幣;旅游總收入=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收入)
(二)旅游業就業效應分析
旅游業作為一項綜合性的服務行業,其產品的絕大部分是以勞務的形式體現的,為旅客提供面對面的服務,手工勞動所占比例較大。在安排和解決就業問題上,和其他行業相比,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2000年河南旅游業的直接從業人員約為21817人,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數據的統計口徑是相當小的,它只是旅游業直接從業人員,沒有包括旅游區附近攤點的從業者,所以,建立在此數據基礎之上的分析,也只反映出旅游業就業效應的一部分。到2006年末,這一指標總數已經達到了73528人,其中,星級飯店50693人,旅行社12117人,其他旅游企業10728人,比2000年增長237.02%。河南省2006年年末從業人員合計為5719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為1318萬人。從數據上看,河南省旅游業對全社會從業人員的貢獻是很小的,只有0.13%,但由于眾所周知的農村大量隱性失業人員也被統計在全社會從業人員之內,所以這一數據不能說明太大的問題。而從旅游業對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貢獻率來看,這一數字是0.56%。當然,這只是就業的一部分。
根據旅游組織資料介紹,旅游部門每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社會就可以增加5個就業機會。因此,按照這個比例計算,河南省2006年旅游業的直接從業人員約為7.4萬人,那么間接就業人數將是37萬人,所以,河南省旅游業總的從業人員為40多萬人。因此分別占到了當年河南省全社會及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的0.77%和3.35%。 (三)旅游業創匯效應分析
依據旅游收入來源不同,可以將旅游收入劃分為國內旅游收入和國際旅游收入。國際旅游收入或旅游外匯總收人,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入境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國家旅行、游覽過程中用于交通、參觀游覽、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方面的全部花費。通常,國際旅游收入都以美元表示。國際旅游收入的高低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業的收匯能力和對該國國際旅游收支貢獻的大小。
如表3-2所示,河南省旅游創匯從1991年以來高速增長(平均增長率23.2%),使得河南省旅游創匯在2008年達到了3.7443億美元,雖然這個數字還不夠大,但對一個內陸省份來說,旅游業能有這樣的創匯額實屬不易。
由于受時空距離及各種因素的制約,在外貿出口額方面,雖然在總量上增長較快,但與全國相比,河南省的增長速度還沒有跟上全國出口增長的節奏。
三、河南省國內旅游收入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分析河南省1997-2008年旅游收入的數據發現,國內旅游收入在河南省旅游總收入所占的比重一直在95%以上,而且這些年來國內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長率(19.5%)明顯超過了國際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長率(13.3%)。因此,為了更好的發展旅游業,有必要對影響國內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因素進行研究。
(一)數據的選擇與處理
1.影響因素的選擇
影響國內旅游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國內旅游收入人數、居民人均花費及包括交通條件、服務設施、接待機構設施在內的旅游基礎設施等。經分析,考慮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國內旅游人數(X2/萬人次),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3/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X4/元),并以公路里程(X5/公里)和鐵路里程(X6/公里)作為相關基礎設施的代表。為此設定了以下形式的計量經濟模型:
Y=+X+X+X+X+X++
其中,Y為第t年河南省國內旅游收入(億元)。
為估計模型參數,收集到了1999~2008年關于河南省旅游業的統計數據,如圖4-1所示。
2.模型的估計
利用Eviews軟件,采用這些數據對模型進行OLS回歸,結果
t=-461.0832+0.072X2+0.5067X3-0.0060X4+0.0608X5+
0.00000103X6
3.模型的檢驗
由于R2較大且接近于1,而且F=1256.999>F0.05(5,4)=6.26,所以國內旅游收入與上述解釋變量間總體線性關系顯著。但一方面樣本容量為10,引入了5個解釋變量,所以模型的估計結果可能并不可靠,過高的擬合優度可能提供的是虛假信息,有待于進一步分析;另一方面由于t0.025(10-6)=2.776,不僅X3、X4、X5、X6前面的系數估計值未能通過t檢驗,而且X4、X5系數的符號與預期的相反,這表明解釋變量之間很可能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此外,DW=2.2054,根據DW檢驗,因模型包含變量較少,無法確定模型是否存在自相關現象。
由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出,每個要素都與國內旅游收入Y具有較高的相關系
數,而且各解釋變量相互之間的相關系數也較高,證實確實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二)消除多重共線性
消除多重共線性的方法有多種,包括逐步回歸法、嶺回歸法、增大樣本容量法,本文經過選擇,將采用逐步回歸法來修正多重共線性。逐步回歸的基本思想是將變量逐個地引入模型,每引入一個解釋變量后,都要進行F檢驗,并對已經選入的解釋變量逐個進行t檢驗,當原來引入的解釋變量由于后面解釋變量的引入而變得不顯著時,表明可能出現引起嚴重多重共線性的變量,應經多方面對比,保留最優的變量,而將其他引起多重共線性的變量剔除。逐步回歸法的好處是將統計上不顯著的解釋變量剔除,最后保留在模型中的解釋變量之間多重共線性不明顯,而且對被解釋變量有較好的解釋貢獻。
其具體步驟先用被解釋變量Y對每一個所考慮的解釋變量X2、X3、…、X7做簡單回歸,然后以對被解釋變量貢獻最大的解釋變量所對應的回歸方程為基礎,再逐個引入其余的解釋變量。經過對各個引入新變量模型多方面的綜合比較,保留2改進最大,且不影響原有變量顯著性。經逐步回歸,使得最后留在模型中的解釋變量既是重要的,又沒有嚴重的多重共線性。
最后修正多重共線性影響的回歸結果為:
t=-149.0336+0.0726X2+0.0213X3
(27.5295)(0.0046)(0.0086)
t=(-5.4136) (15.6383) (2.4821)
=0.998656 2=0.998272 F=2600.823 DW=1.7696
(三)結論
這說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當國內旅游人數X2增加1百萬人和城鎮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X3增長1元時,國內旅游收入Y將分別增長726萬元和213萬元。因此,為了加快河南省國內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政府部門應積極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擴大旅游消費需求。
四、進一步發展旅游業的建議
綜上分析,“旅游立省”戰略符合河南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內外部環境的實際,實施“旅游立省”戰略是實現我省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針對目前河南省旅游業的發展現狀,結合以上分析,對現階段河南省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幾點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政府引導
旅游業是一種涉及面極廣、關聯度極高的綜合性產業,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配合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旅游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政府主導”不是“政府主干”、“政府主財”,也不是“政府主宰”,更不是事無巨細全由政府進行管理。在行使職能的范圍上,應由微觀管理為主轉向以宏觀調控為主,把握好干預范圍和干預程度。在行使職能的性質上,應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真正實現由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變革。
(二)打造人文旅游精品,突出河南旅游特色
旅游產業在開發過程中如果面面俱到、產品雷同、缺乏特色,就不會引起游客的興趣,影響旅游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河南文化底蘊深厚,比如以少林武術文化為特色的少林寺和以太極拳為代表的溫縣陳家溝、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龍門石窟和洛陽白馬寺、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安陽殷墟、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古都開封、尋根問祖為特色的新鄭黃帝故里等。這些旅游景區已經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河南應緊緊抓住這些中原文化特色,加大對這些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推介,力爭創出河南知名品牌,從而推動河南省整個旅游產業的發展。
(三)抓住機遇,加大宣傳力度
重視旅游宣傳尤其對主要客源國的宣傳,是旅游業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旅游宣傳推廣,擴大游客對旅游景點的認知度,提升其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首先,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旅游宣傳推介長效機制,把旅游業的宣傳推介活動當作一種長期的、重要的工作來抓。其次,河南旅游相關部門應建立一個旅游營銷推介的專門組織,形成一個科學有效的旅游產業營銷網絡。再次,河南省旅游宣傳應突出中原自然和歷史文化特色,塑造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主題,使“中華民族之根”、“華夏文化之根”、“中華之源,錦繡河南”等河南旅游主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寧澤群.旅游經濟產業與政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DB/OL].
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省統計年鑒[DB/OL].
宋子千,廉月娟.旅游業及其產業地位再認識[J].旅游學刊,2007(6).
薛寶琪.河南省旅游產業關聯與波及分析[J].河南科學,2009(11).
袁紹斌.河南旅游業經濟效應分析及對策研究[J].經濟經緯,2003(6).
周志宏,賀德紅.基于回歸模型的國內旅游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商貿,2009(17).
黃金紅.對影響國內旅游收入因素的實證分析[J].全國商情,2008(14).
卜付軍,趙紅玲.信陽南灣風景區旅游經濟效益分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
[10]劉定平,趙樂東.統計學教程[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11]胡國強,于向英.投入產出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2]劉麗梅,李巖松,呂君.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社會經濟效應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10).
[13]龐皓.計量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