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徽旅游經濟發展的制度探討
胡艷
摘要:安徽旅游資源豐富,分布廣,品位高,適合發展旅游產業。但長期以來,由于安徽旅游市場體制改革進展緩慢,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滯后,單純依賴自然人文資源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安徽旅游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需要創新政府管理制度,建立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建設區域旅游城市圈,構建與企業制度相互聯系與耦合的制度框架。
關鍵詞:安徽,旅游經濟,制度創新
1 引言
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國,第四大旅游輸出國。就安徽而言,其旅游資源豐富,分布廣,品位高,適合發展旅游產業。從數量來看,世界遺產地2處,在全國名列第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9處,位居第六;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占全國5%;A級旅游區占全國4.3%,在國內名列第十。從品位來看,安徽既有優美自然風光,如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又有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道教、徽學等人文資源。其中,黃山以其世界雙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的桂冠,成為我國第一張山水名片;徽學與藏學、敦煌學齊名,是我國三大地方學之一。
據統計,2008年安徽旅游接待總人數為10070.28萬人次,同比增長達26.58%;旅游總收入已超過733億元,達737.12億,同比增長27.97%,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全省GDP的8.31%。總體而育,安徽旅游經濟星加快發展態勢。但與全國中、東部地區相比,安徽旅游經濟發展仍存在較大差距。從表1中可以看出,安徽與其鄰省相比,2007年國際旅游外匯收入位于倒數第三,僅為34400萬美元,不到江蘇的1/10。將安徽省各項旅游經濟指標與全國進行比較時,可以發現安徽的地均密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人均經濟密度除了人均旅游總收入以外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見表2),說明安徽省的旅游資源開發仍然不足。
面對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戰略,安徽的旅游經濟怎樣才能實現其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地區尤其是臨近省市的差距,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圖從制度創新方面予以探索。 2安徽旅游經濟發展的制度缺陷
(1)市場體制改革較晚。旅游投資軟環境較差,世界銀行2006年11月份公布了對中國120個城市投資環境的評價報告,指出政府服務效率直接影響投資環境。由于旅游業具有異質性、季節性、脆弱性、不可移動性、不可儲存性等特點,旅游市場總體上是一個壟斷競爭市場,壟斷和“市場失靈”的經常存在使得政府在該產業中扮演與其它行業不同的角色。但是,安徽省各級政府存在機構龐雜,職能分工不明,政策透明度低等種種制度性缺陷,政府尋租腐敗嚴重,外來投資者交易成本大大提高。招商引資工作往往事倍功半。安徽在2000年才將省旅游事業管理局重組為省旅游局,繼而政企分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才開始有發揮的余地。而安徽旅游業的行業管理受到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至今仍存在著管理體系交叉重疊,部門問缺乏有效協調機制的問題,管理缺乏全面性、權威性和一致性,同時,安徽許多地方尚無旅游發展規劃,旅游如何發展,都有領導決定,致使許多項目的開發建設非常盲目。不僅投資難以收回,一些有價值的資源還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改革晚。管理差,使安徽在旅游經濟發展上失去了先機。
(2)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旅游經濟整體發展戰略與發展目標并不明確。安徽省的發展戰略經常搖擺不定,從沿江城市群、兩淮城市群到省會都市圈,從立足中部到東向發展再回到中部崛起,從皖南到皖北,從皖東到皖西,攤子越鋪越大,越鋪越廣,資源尤其是資金分配過于分散,難以突出重心搞建設。更無從談起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維護,落實到具體的發展模式上,安徽也多顯得猶豫不決;雖先后引進了廣東模式、蘇錫模式和溫臺模式,但由于都不是真正適合安徽自身發展的安徽模式,引進模式均無疾而終;成效不大。此外,地方政府官員更替頻繁(如旅游環境不弱的馬鞍山2008年1月經市人民代表大會選出的新一屆市長履新才過一月,就被上級調任異地)。由于繼任者與前任者的經驗或理念等方面的差別,地方政策上經常會出現“激進式斷裂”,束縛了地方旅游經濟的持續性發展。導致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微觀層面上。旅游管理部門往往對旅游資源的描述和評價不足,不少地區只是根據國家各部門評定的等級對自己的旅游資源進行簡單分類評價,過多注重對資源本身特性的描述,而對資源的其他方面,如吸引力、開發條件、經濟價值等缺少系統研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游經濟的發展。
(3)單純依賴固有自然和人文資源的旅游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現今的旅游產業。是一個觀念、管理和產品創新的綜合經濟體。觀念上,雖然從局部看,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在短期內對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推動作用明顯,但從整體看,由于省內各個區域各自為營,彼此產生了地域性的壁壘割據,無法形成有效的城市旅游經濟圈。管理上,安徽與旅游相關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基礎設施發展不均衡,配套不夠完善,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如安徽省的旅游飯店在總體規模上明顯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可進人性差,給旅游業的發展帶來很大阻力。而從長期看,若缺乏必要基礎設施投入。旅游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會逐步遞減,造成產業鏈割裂,競爭力大打折扣。產品創新上,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蘊未得到充分發掘,一些主要旅游景點的旅游環境欠佳,部分新建項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方面有欠考慮。旅游開發較晚的皖北皖西等地區,旅游產品結構調整滯后,新產品的開發與創新不夠。
3安徽旅游經濟發展進行制度創新的可能性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一種良好的制度設計能夠降低交易費用,推動經濟的發展。依照這種理論,旅游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制度環境。制度對旅游經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調節旅游供求矛盾的平衡;(2)影響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和旅游消費結構,擴大旅游景點的知名度;(3)利于解決旅游業規模小、競爭力弱的問題,規范旅游企業,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四是便于通過內部支持與外商相結合的途徑發展旅游經濟。
對安徽來說,要實現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無非有三種途徑:加大要素投入,尋求低成本要素對高成本要素的替代,加快技術革新,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推進制度變遷,不斷完善資源配置機制的市場化進程,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筆者認為,第三種途徑是前兩種的基礎和保障。只有在制度創新的背景下,要素投入和技術革新才會更有效率。
從目前來看,雖然和周邊省市相比,安徽的制度安排存在明顯缺陷,制度落差巨大,但這種制度落差也正是安徽制度創新的可能性所在。安徽可以結合自身制度安排的實際情況,就近到周邊省市取經,省時省力,通過比較周邊省市的制度優劣,學習制度創新經驗,來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制度落差,提高微觀主體的生聲動力,找出一條真正適合安徽發展的道路。
4安徽旅游經濟發展的制度選擇
安徽旅游經濟的發展需要“制度紅利”的創造。政府作為制度最重要的供給者之一,在制度創新過程中的地位至關重要。總體而言,政府的制度創新要注重兩個維度的發展。一是政府自身的制度創新,二是政府在推動市場制度創新上的努力。總體而言,安徽旅游經濟在制度選擇過程中,需牢牢把握八個字:“政府扶持,市場驅動”。
就政府自身而言,(1)堅持“中部崛起”戰略,維持發展戰略的穩定性。加強中部地區旅游經濟的合作交流,如積極參加旅游商品博覽交易會和國際旅游交易會等。參加會議要有針對性,即汲取其他省市甚至是其他國家的旅游經濟發展經驗,取長補短,為我所用,尋找一條有安徽特色的旅游經濟發展道路,而不是簡單地為了開會而開會。(2)旅游經濟開發運營過程中的資金使用要有的放矢。對安徽這樣一個旅游資源相對分散的地區,在開發和宣傳安徽旅游景點時要注意集中資金投入,打響品牌,而不是進行單純的分散經營。(3)在人員安排,尤其是旅游中心城市的人員安排上,要注重一定的連續性,避免走馬觀花式的人員調配,保證旅游經濟政策的穩定性,防止政策層面上的斷裂。(4)降低交易成本,積極招商引資,開發旅游資源。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必須要改革現有的行政人員監督與管理機制,打擊政府部門的尋租腐敗行為,實施透明化管理。同時簡化旅游資源開發申報流程,提高政府辦事效率,積極進行產權改革,按照“誰投資,誰得益”的原則,加大在旅游產業中引進外資的力度。
近年來,由于市場體制的不斷完善,政府對旅游經濟活動的管理從全面的直接干預變為間接引導調控,市場在旅游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顯現。因此,政府推動市場制度創新是必然選擇。具體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挖掘安徽的自然和人文內涵,開發特色化多元化的旅游形式,營造大旅游的氛圍。如在皖南地區,組織專家學者,深入挖掘徽州旅游文化的內涵。讓游客親自領會到徽文化的精神實質,獲得自然風光與人文精神的雙豐收。在旅游形式上,除傳統的觀光、文化、民俗、宗教旅游外,不妨進一步拓寬開發思路,實現旅游產品形式多樣化,發展生態旅游、探險旅游、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旅游方式。第二,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要加強旅游景區的道路、通訊、住宿等方面的建設,以點連線,以線帶面,以旅游業發展作為支撐點。推動以“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為核心的經濟增長。2009年合武動車組的開通,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安徽省省會合肥的運輸壓力。但對于安徽省其他地區而言,尤其是某些被稱為“老區、山區、貧困區”的皖西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卻往往因為基礎設施不完善而發展不起來旅游經濟。對這部分地區而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顯得尤為緊迫。第三,積極推行旅游企業的制度改革。逐步在旅游企業中推行現代企業運營制度,改變以往小規模的作坊式管理機制,提高企業經營效率,降低企業管理成本,同時積極募集社會資金,讓一些有規模經濟效益的旅游企業先行上市,擴大企業影響力,實現企業的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