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城市流動人口社區化管理模式初探
楊曉曉
摘 要:本文關注焦點在于流動人口管理的一種新方法——社區化管理模式,通過把握流動人口的主題,應用城市管理中的社區化研究視角對這一管理模式進行分析。文章以這一視角分析城市流動人口社區化管理模式的范圍、框架和內容,比較客觀的還原這一管理模式的原型;結合新舊模式的對比,分析了社區化管理模式的優勢,并指出城市管理過渡的背景下這一研究視角的應用趨向。 關鍵詞:城市管理 流動人口 社區化管理 1949年建國之初,我國的初始城市化水平僅為10.6%,經過60余年的曲折發展,截止2009年中國城市化水平達47.3%,正處于城市化進程的騰飛階段[1];有專家預測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在2015年前后超過50%,并有望在2050年前后突破70%[2]。城市化進程中,各種城市問題屢見不鮮,城市管理隨之發展完善,各種研究視角都以其不同的立足和特色發揮著巨大作用;近年來,城市社區的發展與豐富實踐使得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總結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和思考視角,即社區化研究視角。 1.引言:城市管理與社區化研究視角 1.1 社區化管理模式概述 社區化管理是指在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宏觀調控下,在有關職能部門的積極配合和指導下,基層以社區資源為基礎,運用社區管理的機制與手段,促進社區整合與穩定運行的一種管理模式[3]。 與以往的管理模式比,社區化管理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屬地化管理,即以一定的聚集地為前提,實行的是“人住哪里,哪里負責”的原則,進行管理和提供服務;二是服務型管理,即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為基礎,提供迫切必需的服務和保障,因此社區化管理也是一個社區整合的過程;三是參與式管理,即社區化管理特別強調讓普通平民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和社區管理。 1.2 社區化研究視角:社區化管理與城市管理的聯結 城市管理強調城市不應該由政府單一中心主導,各種準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企業以及市民也可以、并且應該積極的參與到城市管理的過程中來,以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促成公共目標,在社會上形成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4]。通過上面的敘述,我們不難看出現代城市管理的理念與社區化管理中的屬地化管理、參與式管理和服務型管理不謀而合,因此我們在這里找到了二者的連接點,這也是本文中的社區化研究視角題中之義。 2.實踐:城市流動人口的社區化管理新模式 2.1 傳統流動人口管理概述 目前,我國城市流動人口約1.5億,占全國人口的10%,是城市住民管理中的一大核心點。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規模的擴大,流動人口在城市居住的時間逐步延長,許多人已經是事實移民,同時流動人口管理中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一種以社區化研究視角為基礎、針對城市流動人口的新型管理模式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也就是流動人口的社區化管理。 2.2 流動人口社區化管理的范圍與框架設計 簡單地說,流動人口的社區化管理就是在流動人口聚集的地帶,模仿城市社區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服務方式對流動人口進行管理,以維持聚集地社會秩序的穩定,并通過服務的提供為流動人口提供一定的社會保障[5]。按照這一概念,我們不難發現流動人口社區化管理模式的范圍應該包括法制管理、戶籍管理、勞務管理、治安管理、人口管理、社會管理和服務管理[6],這一廣闊的范圍既包括傳統管理方式所題中的內容,也包括社區化研究視角下所特有的部分。 首先,流動人口的社區化管理是在社會管理的網絡和法制管理的框架下展開的其次,新型的社區化管理以聚集地域為先導,以戶籍管理和人口管理為基礎同時社區化管理以治安管理為中心,這也是與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治理相聯系的一點,即通過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和疏導,最后我們回歸社區化視角本身,以服務管理為依托、以勞務管理為形式,這也正是社區化管理模式所題中的觀點,,另一方面提供培訓等可以提高流動人口自身素質的服務,并將這些與勞務和就業掛鉤,使流動人口最終實現就業,這也是保證社會安定的最根本措施。 2.3 流動人口管理中的社區化視角 流動人口的社區化管理是社區化研究視角的典型應用,通過上面對其范圍、框架的敘述,我們不難從中發現這一管理模式實際上也是屬地化管理、參與式管理和服務型管理,這與社區管理模式的特征恰好吻合。 按照之前的分類,包含外來人口登記制度、單位管理制度、社會治安綜合管理制度在內的傳統流動人口管理模式 與社區化管理模式存在較大區別,本文將結合社區化視角的特點對這兩種方式進行比較。首先,傳統管理模式十分強調戶籍基礎,這與其產生初衷和二元結構限制是分不開的,而新的社區化管理則盡量淡化戶籍的因素,并在實質上以流動人口聚集地帶為基礎,采取一種屬地化管理的方式;其次,傳統管理模式下強調以公安機關為主體的管制和控制,將流動人口視為被動、威脅的群體,而社區化管理則把流動人口看作是主動積極的城市力量,尤其在其聚集地突出其主體地位,強調流動人口的參與和自治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另外,傳統的管理模式注重管理,強調對流動人口不法行為的限制,而社區視角下則在流動人口聚集地成立各種自治性質的組織為流動人口群體自身提供服務,使其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和福利,并且爭取通過服務的提供增強流動人口的自主性,提高其生活質量。 從上面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流動人口的社區化管理模式不僅僅是針對聚集群體管理的有益探索,也在符合社會背景條件和發展趨勢的嘗試,是今后流動人口管理方式創新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