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管理不要本本主義
王洪東
先來說說“本本主義”,所謂“本本主義”就是學死書、讀死書、抄案例的教條主義,這種學習不是謀求掌握營銷管理的內涵、規律和趨勢,不動腦筋,不求甚解,只注重表面知識的學習,因此到了實際營銷管理中就不能解決問題了。
市場在發展,營銷管理水平在不斷提升,新的營銷知識不斷涌現,這些營銷知識包含新的營銷思想、營銷理論、營銷模式、營銷策略、營銷工具等,這里邊良莠不齊,其中精華很多,糟粕也不少,甚至有些內容純粹是炒作,本來就是拾人牙垢的內容,通過改頭換面重新包裝之后,瘋狂地進行概念炒作,其實根本沒有多少實用價值。營銷管理者通過學習,如果能學到其中的真正精華,那對提高自身的營銷管理水平多有裨益,可是如果學到的是糟粕,這樣不僅是浪費時間,更有可能對原來的營銷管理帶來不良影響。記得改革開放之初引進外資時,有個提法叫“引進、消化、吸收”,這個提法把“如何學習”解釋得淋漓盡致,“引進”就是心態歸零、全面學習,“消化”就是鑒別良莠、去粗留精,“吸收”就是吸收營養、學習精華,因此,營銷管理者對待學什么、怎么學,要頭腦清醒理性對待,絕對不能采取“本本主義”,絕對不能不加鑒別照單全收!
雖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其他企業成功的營銷管理案例,對本企業而言不一定能復制成功。具體說來,每個企業的具體情況本來就不一樣,比如老板素質、營銷團隊水平、產品情況、市場情況、企業文化等,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的情況,這些具體情況每個企業可能都不一樣,有些營銷管理案例在其他企業看來非常成功,這只說明這套營銷管理模式適應了這家企業的實際情況,但它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萬能的,絕對不可能適應于任何一家企業,不能采取“本本主義”,否則貽害無窮。打個比方說,大家都認為雙胞胎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有些雙胞胎甚至從外貌上來看,外人根本分不出彼此,但是你敢說他們完全一樣嗎?答案是明確的,他們絕對不可能是完全一致,雙胞胎尚且如此,更何況兩家企業呢?兩家企業的實際情況肯定會不一樣,萬萬不可采用相同的營銷管理,因此,對其他企業的所謂成功營銷管理案例,也就不能采用“本本主義”式的學習。
實踐出真知,這說明真知永遠落后于實踐,也可以說所有的營銷管理知識,都是來自于對營銷管理實踐的探索、分析、總結和升華,因此對于營銷管理者而言,不管采用那種學習方式,讀書也好,培訓也好,參觀也好,會談也好,你從外界所得到的營銷管理知識,永遠落后于營銷管理實踐,因此,營銷管理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獨占鰲頭,就必須在學習外界營銷管理新知識的情況下,積極投身到本企業的營銷管理實踐當中,用本企業的營銷管理實踐來驗證所學、修正所學、提升所學,結合本企業實際和親身體會,真正提煉出一套適合本企業的營銷管理模式,這才是學習的真諦,只有這樣才能在營銷管理上超越別人、領先別人。而“本本主義”學到的東西,換個角度來看是落后于本企業營銷管理需要的,也不可能立足競爭、領先競爭,如此來看一味的“本本主義”,真的是不可取的。
就現實來看,每個企業的營銷管理模式可能不同,但是不論采用那種營銷管理模式,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就如同每個人挑選衣服一樣,不管其他人怎么選擇衣服,也不管別人穿上衣服有多合身、有多好看,對自己而言,只有自己穿著合身好看,才是最好的,因此,在學習其他企業的營銷管理模式時,營銷管理者一定要冷靜清醒、深思熟慮、用心甄選,分析這種營銷管理模式是否對本企業真正有借鑒意義,是否適合于本企業的營銷管理實踐,適合就學習之,不適合就拋棄之,萬萬不可“本本主義”式的草率學之。
營銷管理者學習新的營銷管理知識,既要秉持“學習新知,取長補短,提升自身”的態度,又要對本企業的營銷管理模式充滿自信,不盲目崇拜,不機械學習,這樣表面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是辯證地看一點也不矛盾,這無非強調要重視學習的正面作用,讓營銷管理實踐借鑒于學習的正能量,又一定要防止“本本主義”式的學習誤導企業的營銷管理實踐。
無數鮮活的實例,充分證明營銷管理者在學習方面,凡是奉行“本本主義”者,在營銷管理上注定遭到失敗,因此,做營銷管理不要本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