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來了 互聯網+下的新型網絡營銷
佚名
:互聯網的風向變化太快,各家資訊傳播、產品營銷,你方唱罷我登場,爭相搶占市場。
直播來了
如今,基于移動端的視頻流媒體形態使得手機直播成為更直接實時的交互方式。早在2015年,國外已經興起直播潮流。Meerkat和Periscope為代表的視頻直播軟件掀起了新的潮流。隨著國內移動化、交互、硬件設備、流量資費等各方面的成熟,移動視頻直播市場在國內成熟。
直播,這種新型的傳播方式大熱,范圍涵蓋秀場、游戲、娛樂明星、素人各領域,細分為實時直播(映客、花椒等)與異步直播(bilibili與美拍等)。互聯網下的營銷思維也使眾多大佬看中直播這塊蛋糕。互聯網企業CEO周鴻祎稱得上是一個吃螃蟹的人,旗下的花椒直播成為較早進入直播的產品,現在又在嘗試結合VR技術。此后,小米創始人雷軍,餓了么創始人兼CEO張旭豪、萬達董事長王健林都陸續進行過直播。這些大佬不管是在直播領域試水嘗鮮還是如雷軍玩得風生水起,開產品直播發布會宣傳產品,無疑都釋放了一個信號,直播領域潛力無窮。目前,直播市場并還未成熟,尚處于市場進入者在打造品牌、爭奪市場份額的階段。映客目前在國內手機視頻社交領域排名第一,現估值已接近30億人民幣,下載量超1億,日活超過1000萬。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1月22日發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951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0.3%,較2014年底提升了2.4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手機上網使用率為90.1%,手機成了人們日常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我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同時進行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000個。
直播的優勢在哪?
從博客到微博,電視劇到網劇,短視頻到直播,都可以看出資訊傳播快捷化、互動化大勢所趨。移動傳播工具的普及,移動端的開發升級、新一代網民特質以及全民參與意識也助力直播成為可能。
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直播作為新生事物,尚處于發展階段,制度、監管自然會存在盲區,因此也造成了部分內容低劣、惡性謀利的工具。但整體發展勢頭上,直播仍具有突出優勢。直播進入門檻低,互動性強,粉絲效應強,眾所周知。但這里特別想提到是,豐富的場景應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某些領域更是發揮了特殊的互動優勢,做到互利雙贏。農村金融的重要性、迫切性不言自明,互聯網電商大咖紛紛布局,阿里巴巴、京東等在內的企業都表示了對農村金融的看重,大力布局農村金融,翼龍貸作為專注農村金融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也是早早看重農村金融的發展方向,專注小微企業、消費金融的團貸網也有進軍農村金融的意向。當前,農村金融前期開發成本高,還要進一步開發,而直播將農村產品和直接營銷聯系起來,可以看做是農村市場的潛力一次激發。
近日,全國首場“淘寶農特產品直播”開播,通過現場實時直播成功熱銷農產品。直播新模式的開發,簡化購物信息傳播渠道,需求直接對接,成本也更加低廉,消費者和供應商直接對接,真正做到便利化、快捷化。這一模式,對于互聯網金融平臺開發農村市場也有借鑒意義。此前,眾籌領域涉及農村,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后續銷售過程中,其實可以結合直播,挖掘這一新形式。形成某地方的對外品牌,優勢互補。
直播走向何處?
直播經濟,歸根到底是建立在社交核心下的經濟現象。互聯網的首要本質仍是信息傳播,直播的出現是建立在單向輸送基礎上的升級,以雙向互動的社交形式呈現,本質仍是內容的爭奪戰。直播經濟中的大熱現狀背后正是優質內容變現的體現,以及優質IP的盈利。直播平臺的專業細化或是知名大IP的站臺,都強調的是平臺獨有的優勢。優質內容和高強度的用戶粘度是平臺持續的關鍵。
直播,借力于技術發展水平與人們對物質精神文明需求,拓寬了人類社交的內容形態以及豐富了社交空間的空白。目前,明星、電競、體育等熱門領域憑借先前累積的廣大用戶群體和話題熱度,借助名人效應,占據直播主流市場。但對于目前“百團大戰”的直播領域,垂直細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諸如先前所述農村產品直播以及互聯網大佬的試水,專注教育、旅行、財經等不同專業領域的直播項目也在躍躍欲試。例如,酷學網專注教育直播,行者直播專注旅行。此外直播領域拓展方面有還很大空間,據了解,部分航空、銀行等服務行業客服人員也開始采取直播形式,同時向多個用戶解答問題,獲取用戶流量和關注度,用戶可以打賞、直接購買相應的產品,將用戶關注轉化為實際盈利。
互聯網的出現對于社交方式是一場重大改革,移動直播作為新的發展浪潮,無疑是眾多資本青睞的新商機。隨著更多資本的進入,可預見直播的平臺戰爭和資本角逐剛剛開始。(來源:金評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