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簡析晚清愛國外交家呂海寰的成長歷程

劉超

論文關鍵詞:晚清;呂海寰;成長歷程

論文摘要:呂海寰不僅是晚清一位愛國外交家,也是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之一。然而,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這樣一個重要歷史人物卻一直未予重視。根據國家圖書館館藏《呂鏡字自敘年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有關檔案以及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呂海寰雜抄奏稿》等珍貴史料,對呂海寰的成長歷程略作考察,以作補充。

呂海寰(1842--1927 ),字鏡宇,又字鏡如,號敬輿,又號又伯,晚年自號惺齋,山東萊州府掖縣(今煙臺萊州市)人。他不僅是中國一位愛國外交家,也是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之一。

1幼年家道中衰.歷經生活磨礪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五日(1842年7月12日)早晨,呂海寰出生在萊州府掖縣(今煙臺萊州市)西關糧食市一個沒落的低級幕僚家庭,家道中衰。其祖父呂書城書雖然勤苦,但屢試不第,中年以后外出游幕。喜好扶危濟貧,故“作幕一世,毫無積蓄”。呂書誠有4個兒子,長子、次子早逝,三子不務正業,小子即呂海寰的父親呂晉險。呂晉險(1813--1869年,字荊西,號筱卿),長期在外謀生,先后游幕江西、浙江、廣西、陜西等省,以教讀為業。他為人忠厚,“凡貧苦朋友來告貸者,往往典衣節食以濟之”。長期在外,“足跡幾偏天下而不名一錢”。呂晉險育有兩子,長子呂曦寰(1840-1894年,后改名該寰,字仙舫),次子即呂海寰。1844年呂晉險外出游幕時,呂海寰只有3歲,母子三人相依為命,歷盡艱辛。

呂海寰自幼聰慧異常,但時常患“氣厥”之癥,每年至少出現一二次,故7歲時尚未人學,8歲才開始讀書。最初與其兄同在街北劉煥章宅內從當地塾師羅文溶學習,同窗共7人。1851年其母延師在家書房內授業,讀至《詩經》。是年農歷8月間,72歲的呂書誠自外游幕回到故鄉。呂書誠繼承了世代書吏的家學傳統,每日能用蠅頭蠶尾小楷寫萬余字。他將自己游幕各處的文件等抄寫成峽,取名《衙齋巢賞》,共10冊。他還抄有《東華錄》、《西域聞風錄》、《唐詩》等書。從這年冬天開始,呂海寰兄弟即在其祖父的指導下讀書。呂書誠望孫成龍,對兩個孫子“期望甚深,故督責亦甚切”。他每天“隨講隨讀,同桌吃飯,不準偷閑游玩”,夏天還要增加夜課。課讀之暇,經常選摘《大清一統志》內詩文另用別本錄出教授,以擴大視野。他看到呂海寰資質尚聰穎,每天另外增添4頁(每頁20行)生書。在呂書誠的嚴格要求下,呂海寰讀書“工夫頗見進境”。1853年,呂海寰與其兄同時開筆作論。幾個月后,他就開始攻讀八股文,作六韻詩。1854年,12歲的呂海寰剛讀完《五經》就“發辮紅頭繩,曳繡花履”,參加童子試,結果被“邑侯拔置前列,府試亦在20名前”。雖然在當年的院試中落選,但“見者無不以大器許之”。

就在呂海寰準備科舉考試的關鍵時刻,其祖父卻病倒了。加上在外謀生的父親已不能“按時寄銀養贍”,“家道益窘”。呂海寰雖年幼,亦頗知度日之艱,看到母親“挖肉補瘡,備嘗艱苦,心實傷之”,已不能專心攻讀。1856年,兄弟二人被迫輟學,不得不謀升斗之需。呂流寰在家為蒙童師。14歲的呂海寰則在青龍觀替其族舅李化南先生教義學,每月可得糊口之資。李氏擔心他們學業半途而廢,就與當地名士宋星搓(諱漢)先生聯系,呂海寰得以跟從看課。在宋先生加意訓導下,呂海寰開始用力于大家制藝,參加“考書院,亦往往得高列,所得獎賞悉心奉母”。然而,禍不單行,就在其祖父去世后不久,李氏也因操勞過度而患上“不寐之癥,備夜頭汗不止,而頸以下無汗”。這使他們本來就十分貧寒的生活更加艱辛了。母子三人只能依靠兄弟二人微薄的教讀收人來維持生計,而二人每年所得束修之資,僅有制錢30串。其生活之艱辛程度即可想而知。1860年,風傳英法聯軍要進攻萊州,警報不斷,人心惶惶。李氏的病情急劇惡化,于1861年1月31日去世。不久,捻軍勢力發展到鄰縣濰縣,掖縣又一次人心大惶,謠言四起,一日數警。掖縣知縣許乃恩聯合當地紳商興辦團練,呂海寰兄弟即參加團練,司筆墨事。后來,由于掖縣實行堅壁清野,凡居關廂者均移居于城內,兄弟二人只得連夜匆匆將其母親掩埋。呂海寰與其兄嫂一起到城內大舅父家磨坊暫時借居。兄弟二人晝夜巡城,每‘舊只得百數十文,賴以生活”,苦不堪言。在捻軍退出濰縣后,其家內什物已被洗劫一空。兵荒馬亂之后,上學的人很少,呂滾寰在家書房內招蒙童數人教讀,“每日不過制錢兩吊文而已”。呂海寰則因晝夜焦勞,右腿生出惡瘡,接著又接連病瘟,竟臥床一月有余,后在其嫂侯氏的精心護持下方得以痊愈。

早在海寰5歲那年,李氏為其聘定其次舅李同熙之女乃心為妻,后因家貧迄未成禮。咸豐十一年(1861)年底,為度歲祭祀,海寰向其族叔呂十爺借“五供”(銅或錫制的蠟臺、香爐等)一份,用后因一時手邊窘迫,將五供質于當店,轉年上元節籌措得錢赴當店贖取,當店誣指該物為盜贓,送交縣署究辦。實際是李同熙嫌呂氏家貧,意圖悔婚而勾結呂氏及當店主等合謀誣陷,構成罪狀以為悔婚之借口。后經縣學生員具保始釋。年已20的呂海寰決意離家赴京謀生。臨行前,其未婚妻李乃心送來首飾一包,助其資斧,并誓言從一之志、決不悔婚。

1842-1860年是呂海寰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在家鄉的艱苦生活,使呂海寰養成了積極進取、吃苦耐勞、求真務實、正直誠信等優良品質。

2晉身清末政界

1862年初呂海寰到北京,在東四牌樓四條胡同一齊姓人家設帳授徒,學生三人。由于齊家本不富裕,“每月供撰亦只家常便飯”,“束修當十錢拾婚”。秋冬時齊家又代為延致學生數人,每月收人增加到20余緒。呂海寰將束修所得全部交給父添補用度,自己僅以所補底子錢零用。他一面教讀,一面“重理舊業,發憤讀書,朝夕不逞”。

翌年2月,呂海寰以童生資格取得了順天府大興縣縣籍。從此,他讀書更為勤奮,“致力于制藝試貼,晝夜不敢稍懈”。自3月起至6月,每日早晨,作文一篇,詩一首。白天授徒。晚上用功讀書。當時,齊家只有一盞燈,即使裝滿油也只能用到半夜。他便每晚10點鐘以前不點燈,默誦制藝40篇后再點上燈火,讀文看書,直至雞鳴時分油盡燈滅為止。黎明以前即起身,作文一篇后天始亮。開始時因用力太猛,往往見太陽即覺昏暈,后徐徐用力才稍有好轉。呂海寰學習勤苦,日起有功。當年夏參加府試,名列第一。順天府府承卞寶第(字誦臣,揚州人,后官至閩浙總督)對其大加褒獎。后因當地士人的反對,降為第三。于是,呂海寰文名大起。同年冬,參加院試,學臺汪嘯落在閱卷時評價“出語出凡,定是大器”。結果,呂海寰以第五名的成績取得大興縣學資格。但例有學規(即學費),后經再三磋磨,降為銀錢10兩。即便如此,呂海寰還是付不起,最終仍是友人幫助墊付才得人學。呂海寰人學之后,與慶營、陳錢、禧增、邵海航等人交往密切,時常在一起切磋文學,進步很快。1864年,呂海寰參加了順天府鄉試。由于初次下場,不諳規矩,亦無熟人指教,一應書籍、片竹只紙都未敢帶進場內,他還聽說場中有飯有粥,足敷飲食之需,不知全是具文,頭場考試中竟餓了三天。出場后,當他挨到距貢院僅有五六里路的萬壽寺時已到二更天了。這次鄉試呂海寰雖然落第,但是取得了備薦資格。

同治四年(1865)正月,呂海寰轉至城外炭兒胡同的潘秋水(浙江人,時為低級武官)處教徒,學生三人。潘家“景況甚窘,束修競不能按月致送”,但“館待甚有禮數”。呂海寰看到他們萬分困苦,不忍辭館。5月間,在北京設帳授徒的父親因患腦充血導致半身不遂。雖延醫治好,而步履艱難。呂海寰只得將父親護送回籍養病。是年6月,呂海寰回京參加歲考,經學臺龐鐘璐閱卷,取列一等第20名。至秋間補增廣生。稍后,他與陳樹庭等結文社,聘請績學之士李夢九(字延齡,壬戌舉人,門徒甚廣,以嚴厲著名)批課。1866年,潘家為生活所迫遷至大馬神廟,幾有容饗不繼之勢,已無支付學費之力。但是,呂海寰看到他們禮節周到,學生也依依不舍,還是不忍辭去。他自己只能依賴考書院、考國子監所得膏火獎賞作為日用之資。直到潘家衣食無著,實在無力延師時才離開。1867年,呂海寰移館至前門外觀音寺胡同觀音廟內西廂。不久,聽聞玉碟開館,即辭館與熟識之方淪洲同赴謝姓經承寓內傭書。初繕副本,后繕正本。每千字二千文,每日可寫3 000字,足資糊口。他早晚仍攻舉子業。不久,府學來送信,凜生缺出可以敘補。因手內空乏,使費無出,呂海寰打算鄉試后再呈請補察。所以,在他上交吏部的親供履歷中仍寫為增廣生。

是年,呂海寰第二次參加鄉試。此次順天府鄉試的主考是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保賈禎、協辦大學士工部尚書瑞常、工部尚書愚謙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軍機大臣汪元方。呂海寰所在第九房房師是戶部山東司郎中軍機處行走方熊祥(字子望,浙江仁和縣人,咸豐癸丑進士)。三場考試時間分別是1867年9月5日、8日、11日。第一、二場考四書五經,第三場考策論。策論共有五題,其內容分別是:第一問,本學術以闡明治術之體用;第二問,述經史以發現致用之人才;第三問,究史學以預備“三長”之鱗選;第四問,聶考課以講求吏治之政績;第五問,稽來果以經濟養民之善政。這次鄉試呂海寰頗感順手,做策論時更是得意,到12日午后,五道策均脫稿。不意在謄寫過程中一時失于檢點,竟將第四道題答案末遺寫“添注涂改(拾捌字)七個字,而該卷尾只剩5字之空。根據場規,只有將數目字注明才不為犯規。他絞盡腦汁將“添注”二字旁寫,格中寫“無”、“改”“拾捌字”,恰好是5字。終于順利交卷。其房師的批語是:“第一場:首先,氣遒筆煉,法密機圓;(其)次,酌斟飽滿;(第)三,馭題有法不懈而及于古詩工。第二場:香皇典麗,華貴雍容,詩禮二藝頓挫抑揚,尤極蘊籍之致。第三場:斷制謹嚴,議論確實,足證面壁功深”。出榜后,中266名舉人。經保和殿復試,欽取一等第七名。與楊儒、英瑞、李鴻彬、巴圖隆阿、吳燮臣、李鶴亭等15人為同門。

呂海寰中舉后,在管帚胡同張姓人家宅內設帳授徒。翌年參加院試落第,從此,困于科場。1868年夏,他回籍省親,立旗懸匾,并迎娶表姐李乃心。一時間賀者盈門,嘉賓絡繹不絕。這時,咸豐年間發行的庫鈔因無信譽形同廢紙,但作為捐官上稅,尚可當做現銀交納。呂海寰友人樊某在戶部任京垂,家中庫鈔很多。他建議呂海寰用其庫鈔捐官。1869年7月間,呂海寰便以檢選舉人資格納資捐了主事。是年秋,父病段,呂海寰回鄉將父親安葬完畢后即返京,繼續教讀生活。

1861-1869年是呂海寰成長歷程中的重要階段。從取得順天府戶籍,到中舉、捐納主事是呂海寰發奮讀書和友人幫助的結果,也是其一生重要轉之一。它不僅使其逐步擺脫了貧寒的教讀生活,也奠定了晉身清末政界的基礎。 3成長為洋務派官員

同治九年(1870)秋,呂海寰被簌分兵部車駕司行走。從1870年至1882年的10余年間,呂海寰在兵部當差,“不過隨班畫諾而已”。無論他如何努力,均因“捐鈉出身,補缺無望”而“屢薦不售”,每每錯過升遷機會。對此,呂海寰心里很不平衡,感慨“命途多并。期間,他在五日一次進署之余,仍然過著教讀生活。1872年初,其妻李氏到京后,即寓居前門東興隆街之南官園。束修所人,加以每月印結費,生活上已無衣食之慮。所以,呂海寰得以集中精力學習,十幾年間,官雖未升,卻積累了知識與經驗。工夫不負有心人。1882年呂海寰終于因在職方司辦理議公所事務出力,賞加四品銜,并獲得當年軍機處咨取章京考試資格。呂海寰在這次考試中雖然落選,但軍機處所擬“敏事慎言”的考題卻成為他以后的為官之道。不久,同寅舉人裘叔和送他新刊《洋務大全》一書,書內詳載外國政治形勢、軍事、經濟、歷史、地理和社會風習等知識。他朝夕翻覽,記誦研究。翌年四月,呂海寰升任兵部車駕司幫總辦,終于獲得了企盼已久的第一次升遷。

1883年5月3日,42歲的呂海寰參加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取章京考試,試題是《惟斷乃成》(唐·韓愈《平淮西碑》文句),連題目只白102行,計260字,限四刻交卷。參試人員中知道該題出處者僅有一二個人。呂海寰以此大做文章,在卷尾寫道:“晉武以獨斷而勝,符堅又以獨斷而敗……要在審其機而相乎是而已。”次日面試歐美各國形勢及軍事商務等課題。他根據平日所學,對答如流。主考官李鴻藻(協辦大學士兼總理衙門大臣)異常賞識,評價他“學貫中西,體用兼備”,經恭親王奕新取定為第一名。旋奉旨:“記名適總辦。”不久,總理衙門幫總辦章京張庚題被勸革職,遺缺由呂海寰接任。同年7月29日,呂海寰冒雨前往報到。是日正值慈禧太后50大壽慶典,總理衙門諸位大臣均在宮中聽戲。呂海寰被破例帶領進宮內渴見恭親王奕新。他看到總署大堂懸著的“寰海鏡清”匾額,默默立下“悟慎當差,慎言敏事”的誓言。

此前,凡被總理衙門傳到之章京,漢員在司務廳收掌,滿員在清檔房修檔,或送鑰匙,往往有一二年不獲到股辦事者。而呂海寰一到總理衙門就被派充司務廳收掌差使,兼管美國股事務,令同人為之欽羨。1884年,奕、李鴻藻等人因在中法戰爭中的失誤被參去職。慈禧太后任命奕管理總理衙門事務。是年11月,呂被調派管理俄國股事務。當時總理衙門有4個重要部門:英國股管稅務,法國股管教務,俄國股管地輿兼本署事宜,美國股管出使各國事宜。四股之中以俄國股為最繁最難,凡有學問者均在俄國股。呂海寰通過努力,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至光緒十二年(1886)正月,呂被派充同文館幫提調。同文館向來正提調一人,幫提調一人。正提調均為總辦兼差,不辦事。所有館務責成幫提調經理,兼住班。呂海寰到任時,同文館分前后兩館,學生共百余人。前館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項。聘請精通華洋文字的美國人丁題良(字冠西)為總教習,英、法、俄、德文字各有一教習。選擇學生中年長而學優者為副教習。后館主要學習中國文字,以考取八旗教習為教習。凡15歲以下及華文不通者,均須人后館,肄業三年。另外聘請法國人畢利斡克充化學館教習,以兵部郎中席翰佰淦充算學館教習。由于“學生品類甚雜,滿漢錯處,時有姐齲,頗費調停”。呂海寰“朝夕不離,處之以公,守之以廉”,遇事均能及時化解。是年4月,呂又被派署幫總辦章京,仍兼同文館之差。遇到總辦有事,或告假,幫總辦須代其進宮辦事。呂海寰自任幫辦以后,每月要替總辦進內宮四、五次,而同文館“事務殷繁”,所以非常辛勞。

呂海寰被委以重任,更為勤勉,兢兢業業,頗蒙奕助、徐用儀、廖壽恒、曾紀澤等總理衙門大臣和兵部諸大臣的賞識,因而提升很快。根據吏部官員檔案記載,從光緒十二年四月至二十年四月(1886 -1894)的8年間,他在總理衙門升遷或兼差7次,被保奏4次;在兵部升遷或兼差5次,被保奏1次。主要有:光緒十三年(1887)8月,派充總理衙門幫總辦章京;光緒十五年(1889)4月,充補兵部車駕司總辦,兼則例館提調;光緒十六年(1890)7月,經兵部保送引見,奉殊筆圈出,充會同館監督;10月,充總理衙門總辦章京;十一月,派充會典館協修;光緒十七年(1891)8月,兼主總理衙門清檔房提調;10月,兵部派充順天辛卯科武鄉試題調官;光緒十八年(1892)3月,總理衙門奏請補員外郎,后照章交軍機處,記名以海關道員用,并侯得道員后,賞加二品銜;6月,充總理衙門同文館提調;12月,派充萬壽慶典襄辦隨員;同月,充總理衙門司務廳領班,兼管銀庫事務;光緒十九年(1893)四月十五日,兵部帶領引見,奉旨授兵部武選司員外郎;光緒二十年(1894)4月清廷補授呂海寰江蘇常鎮通海道員缺川等。自1889年起,呂海寰每月除需要在總署住半個月外,還要到兵部任事。諸多職位集于一身,其繁忙程度可想而知。連他自己也感覺到在“兩署當差”,“刻無暇暑”。

呂海寰長期在總理衙門和兵部任職,一方面能接觸國家機要,了解時局變化,不時隨同總理衙門和兵部等朝廷重臣辦事,學習如何處理軍國大事;另一方面可以在處理具體事務的過程中,形成對軍國大事的認識和看法。因此,他比常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中西沖突與交流,感受時事巨變,逐步形成時代觀念、世界觀念和大局意識。從筆者所見呂海寰與僚友來往的64封信函中,可以窺見他廣泛接觸當時王公大臣、駐外公使等社會名流。主要學習曾國藩、李鴻章、丁寶禎、薛福成、劉錫芬等洋務派人物的思想觀念和理政方法,摘抄他們的奏、電文、函稿、報告等重要文章,甚至還用工整小楷全文抄錄了薛福成所著的《籌海色論》。他經過不斷學習,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并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這一時期呂海寰關于軍國大事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他為總理衙門起草的奏及各種報告中。今見這時期呂海寰起草的奏稿中不乏關于時局的真知灼見,后人已經分不清哪些見解是來自呂氏本人,哪些是來自部院大臣,然而,我們仍可從中看到歷任總理衙門大臣和兵部堂官賞識并重用呂海寰的歷史痕跡。

1870-1894年是呂海寰成才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是呂海寰成長為一名洋務派官員的重要階段,也為后來出使海外和主持清末中外商約談判奠定了基礎。

下載